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2行业最有预见性分析师 中金策略一骑绝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5日 05:27  理财周报

22行业最有预见性分析师中金策略一骑绝尘


  理财周报研究员 江勋/文

  市场不仅淘汰了股票,更淘汰了声音。

  到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市场上大部分的声音是失效的,或者说微效。总是要历经艰险,人们才会相信,真理确乎是掌握在很少人手中,当大多数人都说对了的时候,常常意味着盲从,那就是泡沫。

  谁是说的最准确的人?

  扬弃“最佳分析师”

  每年《新财富》杂志都会评选出一批年度最佳分析师前三名。这些最佳分析师背后带动的资金,有时候不是你所能想象的。但同时,事情也就不是你所想像的那么简单。

  比如同是最佳分析师得出的判断却相去甚远,其中只有一个人才可能正确。最佳指导不了财富,只有准确才能指导财富。我们这一期的分析告诉你,这些最佳分析师之中,真有些戏剧性的差别。

  还有一个问题是,该由谁来评选最佳分析师?历届的分析师评选权握在基金手中,这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因此,这应该是属于基金的最佳分析师。那么有属于普通投资者的分析师吗?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想法,也许以后理财周报会以某种形式去憧憬它、体现它。

  但不管谁的分析师,归根到底都是市场的。只有市场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此,我们推出的最准确分析师遴选,其依据主要就是历史。选取2007年以来的种种观测点,譬如投资策略、市场预测、股票推荐、重要事件研判等等,一一加以印证,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力量了。历史告诉我们的,必将告诉未来。

  总而言之,我们要扬弃“最佳分析师”,找到最准确分析师。

  也扬弃“分析师”

  本期报纸上市,必将为众多业内人士关注,包括大量分析师。有必要在此说明,每一个分析师的作品都有其独有逻辑和价值,而我们的评选可能否认的是一个结果,或者程度,完全不代表对分析师思想的懈怠。

  相反,我们认为读者应该抛弃“分析师”,回到文本,甚至抛弃文本,回到思想和逻辑。分析师们在研究市场,而我们可以研究分析师的研究,这是砥砺、领会并超越的大好路子。本期主题未必能淋漓尽致的展现。

  我们确实能从不同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中,读到不同的智慧,比如房地产行业中信证券王德勇团队,从空头到多头,我们能看到一个资深分析师9年经验浓重的痕迹,而中金的国际视野最终取胜告诉我们,中国此轮经济确实非比过往,许多研究方法论需要创新。

  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运输行业平安证券分析师郑武应该被尊敬的原因。

  中国有多少分析师?当数以千计。如此多的分析师中,要选择出22个,当真如大海捞针,理财周报团队无法在一周五天的时间内,将如此浩瀚的人才及其作品资源库搜罗一尽。所以,我们的遴选范畴,主要圈定在2007年两个最佳榜单上的分析师。在行业上,因为版面原因,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将纺织服装、文化传播等非核心板块抠除,以腾出更多一点的空间对权重行业分析师做更详尽的点评。

  事实上,即便如此,这个过程也是异常庞杂的,单单是搜集各分析师研究报告就花费了团队两昼夜,在此,应感谢理想在线论坛的资源支持。

  最后,感谢团队中艰辛付出的每一个人,灯火有情,交相辉映。

  “最大空头”谢国忠终究胜利 中金策略一骑绝尘

  中金公司哈继铭是最早提醒投资者关注中国股市可能爆发5.30危机的分析师

  理财周报记者 张伟湘 黄莹颖/文

  两年市场,一年熊市。从世界最牛市场到世界最熊市场,A股不是一般人们可解的谜语。

  不能说,有一个人完整的预言了所有宏观经济的悲喜,但是总有一个人说得更准确,市场挑选的结果是谢国忠和中金公司策略团队。

  哈继铭最早发出预警“5.30”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是最早提醒投资者关注中国股市可能爆发5.30危机的分析师,早在5月初,他就预测,短期内CPI受食品价格影响将保持高位,要到当年10月方能见顶回落。在CPI影响下,市场必须很谨慎。

  而在去年10月,股市最高峰时,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提出,从长期的角度看问题,目前的市场估值水平是无法维持的,并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通过股价剧烈下跌的方式来完成修复,现在的问题是,股票市场的泡沫还在进一步吹大,在短期内,市场估值水平进一步抬升的过程似乎还没有结束。事实上,中国股市正是在今年1月再次回抽确认涨幅后才急剧下滑,进入熊市。

  多头金岩石

  在市场点位的预测上,2007年牛市上半场,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的预测较准确,他在2007年2月就预测,2006年是机构大举入市推动的牛市,是买方牛市,而2007年的牛市点位至少可以达到3100点,而在2008年,股市可以达到5000点。实际上,5000点的目标在2007年8月就已达到。

  而在牛市下半场,市场与期盼的走势严重背离,除了空口外,几乎没有一个多头能准确预测市场。当股市步入下跌通道后,预测相对较准的则是自2007年初一直看空的财经评论员候宁,其预测的3000点、2800点乃至2300点目标一个接一个达到。而年初部分评论员预测的1万点高位简直成了空中楼阁。

  谢国忠一语成谶

  股市的下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中存在泡沫。最早预测泡沫存在的是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他在去年4月就表示,过了2500点后,中国的股市就进入了泡沫的时代,但进入了泡沫的时代的话它能够维持很久的。在资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在经济周期还是朝好走的情况下,一般的说来泡沫是不会破的。所以他觉得中国股市上升的趋势还没改变的。

  事实上,泡沫的真正破裂恰是在1年后,至少在今年1月,以基金、券商为主的机构投机者还积极加仓股市。

  在去年,通胀一直是保证市场资金供应、推动投资者入市的重要因素。而在通胀问题上,预测较准确的是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他认为,由于燃料和能源价格飞涨,低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问题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他的最新预测是油价3年后才会真正下降。

  去年8月后,中国股市因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而与世界紧密联系。在预测次贷危机的时,不得不再次提到谢国忠,同年8月初,谢国忠就预言,正在破灭中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泡沫,暗示着目前的全球流动性泡沫很可能会2008年破灭,并以华尔街衍生品市场的崩溃为开端。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去年8月初对此的预测也比较准确,她认为,一旦信贷担保证券等信用支持市场遭到次级债风险的影响,次级债风险向股市等金融资本市场的传导就是迟早的问题。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风险正有不断向更为一般的信贷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蔓延的迹象。

  谁是最佳策略团队?

  就具体的分析师策略团队来说,参照“5.30”印花税、“10.16”大盘高点等时间点,去对照在这时间点之前策略分析师们的研究报告,理财周报记者发现,中金公司的策略研究团队,其判断颇为精准。

  2007年5月21日此时离著名的“5.30”印花税上调尚有9天,但是市场对于股市继续上升仍抱有极大期望。

  但当天中金公司邱劲策略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股市泡沫加速扩张》,矛头直指A股股市泡沫。文中提出虽然“从居民开户数、估值水平以及利率水平来看,当前国内股市都不及1990年泡沫顶点的台湾和日本股市”,但是中国国内股市泡沫扩张的现象将进一步恶化,其支持的理由“通胀速度在未来将持续上升。”

  事实上后来的股指在经历“5.30”后,仍然惯性攀爬了近5个月,但在去年6月到10月16日期间,市场的交易量已经大大缩水了。同期,申国万银策略研究团队也认为,“股市泡沫开始累积”。

  中金预警全程

  2007年10月16日,股市在经历近两年的暴涨后,终于在6124.04倒地。实际上,在此前近半年的时间里,各种迹象已经表明市场面临最后晚餐的风险。

  2007年10月8日,中金策略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提出,“股市由结构性泡沫演化为整体性高估值”,市场仍然在依靠投资者的信心在支撑,而政策的变化将极有可能摧毁投资者脆弱的信心。并且进一步建议投资者“当前高风险下提高投资组合的防御性”,唯一遗憾的是市场后来的发展比中金预想的更槽糕。

  而此时包括诸多策略研究团队,仍然沉迷于“5.30”股指继续攀升的假象之中。9月24日时,一著名机构的策略研究团队,认为国内储蓄水平仍高企,坚持提出“A股牛市仍将继续”。

  2008年1月28日,此时股指已经下滑到4400点左右,如果仅仅从幅度来说,市场似乎已经接近触底反弹的节点。

  中金策略研究团队当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却称,“难以改变我们前期强调的股市风险已经急剧上升的事实”,“再次提醒投资者应该降低自己的投资回报预期,控制好股票的仓位”。

  中金认为,在当前宏观层面面临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抢反弹只能是短线操作,切不可贪婪。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信贷紧缩的措施短期不会改变,市场关于国内高通胀和经济增长是否会大幅降低的讨论还会继续;未来一段时间,股市整体表现不会太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上证指数吧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