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
 
短期 继续关注长信利众A
长期 信用利差创27个月新低
信托观察 信托行业焦点点评

(一)信托公司开始论证信托项目法律层面强制执行的落实 去年以来,包括中融青岛凯悦、中信三峡全通在内的部分信托项目出现兑付风险,信托公司开始诉诸法徇途径追偿债权。实践中,信托公司一般在交易合同及担保合同中设定强制执行条款,不过由于信托公司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目前并不多,法院受理以公证债权文书为案由的执行案件也是近年才变得较为成熟,因此信托公司申请强制执行可能会碰到一些障碍和问题。 主要涉及6个方面的问题:第1、强制执行案件的管辖地;第2、法院对待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的一般态度;第3、可申请强制执行的债权范围;第4、质押股权(未上市公司股权)的处置;第5、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强制执行中的问题;第6、民事强制执行和刑事案件的关系。 

点评:信托产品纷纷爆出兑付危机,通过司法手段保全资产,收回投资本金和预期收益,已绊从信托融资合同的条款设计阶段,到了实际应用的阶段,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和效率如何,还有待真实案例的检验。 

(二)信托业协会对信托投资者群体的调查 2012年10月-11月,由中国信托业协会、东方财富网联合发布2012年“中国信托业投资者投资行为习惯问卷调查”显示:首先,投资者对信托认知情况方面,有94%的调查者听说过信托产品,其中有45%的人已经购买过信托产品,对其投资收益感到满意度达到90%;信托产品较其他投资产品更为稳定且收益高,是投资者选择信托最主要的原因。 从购买渠道上看,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机构是已购买过信托产品的投资者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其占比达69%,而互联网则是未购买过信托产品的投资者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这一比例达到57%。从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知晓-购买-满意”的转化链条来看,当前制约投资者投资规模增长的环节主要在“知晓-购买”的转化;年龄在30-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投资者,是当前投资信托的主要人群。其次,从投资者的投资经历来看,绝对大多数投资者是2008年买入的产品,并且大多数投资者会选择1-2年的投资期限,偏向证券投资,投资者选择证券产品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信托公司的知名度、综合实力,这两大因素是投资者选择信托考虑的主要因素。 最后,在对信托的风险认知方面,绝大多数投资者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但仅有44%的投资者能完全理解合同条款,大多数的投资只可能对风险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发生纠纷的时候他们一般会找到合理的渠道来解决自己的纠纷。 

点评: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信托产品在投资者心目中的知晓度已经较高,一方面来源于多方代销渠道的主动营销,也包括投资者自身主动的寻找;造成投资者“看多买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信托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缺乏全面、直观的直接交流,而中介渠道的过分营销现象反而增加了投资者的顾虑。 

(三)监管加强对“政信合作”监控的后续各方表态 多家信托公司人士表示,财政部等近期发文要求各地严查融资平台风险。这意味着今年将加大对一些信托类、城投类公司的贷款和资金业务排查力度,将对“政信合作”产品的开发产生影响,但风险完全可控。他们认为,信托公司在具体产品分类和前期的风险管理上已做了积极准备,目前正推进一些创新产品和项目,但将谨慎对待传统的基建信托。 由于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交易对手多为地方政府及当地融资平台公司,此类业务在业界被称为“政信合作”。对“政信合作”可能受到的影响,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首先,新规的实施主要针对以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公益性项目,未来这部分“政信合作”的发展空间将受限。其次,新办法叫停了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对于一些“政信合作”项目的后期管理提出了一些挑战。此外,办法严禁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违规集资,这将对基建类信托产品的销售有一定影响。综合来看,在“政信合作”的项目中,一些基建产品受到的影响较大,因为基建信托主要是以基础设施收益为偿还收益的,其涉及的建设项目较多;在具体的资金运用方式上,涉及的潜在风险较大。因此,未来基建信托的销售和推出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点评:在国内投资者心目中,政府融资和国企央企融资,更具有可靠性,2012年基建类信托产品的热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托供公司和投资“三拍即合”的结果,尽管当前地方政府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已给还款带来压力,并引来监管“刹车”,如何做好原有基建融资项目的后续资金投入,以及信托融资的到期还款,更是需各方关注的问题。


(四)信托公司利润及员工薪酬水平预测 临近年末,年终奖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对亍信托公司的员巟来说,应该是喜笑颜开的一年。业内人士称,在2012年各信托公司公布年报后,预计全行业平均薪酬将超过60万元,再度创下新高基本没有悬念,一些业绩优异的公司,人均薪酬将突破百万元。 信托业的高薪酬来源于其更高的利润。根据方正东亚信托2012年审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方正东亚信托2012年实现业务收入7.5亿元,净利润3.96亿元,而其员工仅有107人,人均净利润370万元。无独有偶,经纬纺织1月11日公告显示,由其持股36.6%的中融国际信托2012年度未经审核业绩公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融国际信托主营业务收入37.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22.2%,税后利润15.24亿元,同比增44.7%。 某信托公司后台工作人员坦诚地说:“平均水平应该没这么高,这个统计包括了单位的保险及未扣除的税款。像我们公司,后台工作人员月薪一般在1万至1.5万元之间,加上年终奖约十几万,年薪大概在20万到30万元。”据了解,信托公司前台、中、后台工作人员的薪酬差距较大,前台的业绩多于项目类型、项目发行及运营情况直接挂钩;中、后台人员的收入则相对稳定。 

点评:显然,媒体仅依据财务报表来测算信托行业平均薪酬数据有失偏颇,但却反映了当前各界对信托行业的“诸多抱怨”,尽管“信托有责、风险自负”是公认的信托投资规则,但对于频频爆出的信托产品融资企业运营风险,“刚性兑付”投资者心态的“岌岌可危”,舆论以及投资者更希望看到信托公司的尽责。 

(五)招行不恰当营销中诚信托证大产品  1月15日,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宠户李先生向《每日绊济新闻》记者投诉,称在2011年通过该行购买其代销的《中诚信托·证大金兔1号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截至该基金原定分配基准日2012年12月6日,基金在合伙企业层面单位净值为0.7645,收益率为-23.55%。 “当时,银行把证大金兔说得天花乱坠,还把证大公司创始人戴志康渲染得神乎其神。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一味向我推荐这类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私行部宠户李先生对《每日绊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我怀疑私人银行客经理只是为了拿高提成才这样极力推荐。”

2011年4月,李先生接到该行私人银行理财经理的电话,被告知“有一款额度有限,并且大家都在争相购买的产品”要推荐给他,对方突出“投资名额是好不容易抢到的”,并强调当时的时点是投资定向增发的好时机,因为股票的成本会比较低,但须投资300万人民币于此定向增发类的项目,预计收益率可达50%以上。 当时,李先生出出对银行的信任,加上禁不住客户经理的一再推销,就购买了该产品。此后,李先生接二连三地接到私行客户经理推荐此类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并同期购买了四款同类产品。“但是,随后我开始担忧理财风险太高,主动要求私行为我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李先生告诉《每日绊济新闻》记者。 据李先生回忆,自己当时在招行接受一份《委托人问卷调查》时,自己对投资类型选择为“稳健”,“我很诧异,为何要向‘稳健型’投资风格的投资者推荐这款明显不符合我本意的产品呢?”李先生质疑道。 

点评:投资者反映了当前信托产品销售过程中,代销渠道存在的不恰当营销质疑;对于投资在“定向增发”的信托产品,本质上是股权投资,不普通的债权类信托产品是不同的,投资结果受到股市波劢及多方面因素影响,投资不确定性更高;推荐机构需要向客户提示投资风险,了解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客观的投资建议;如果未能客观披露可能的投资风险,当信托产品出现投资风险时,代销机构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六)银行对代销信托产品的准入标准趋严 日前,银监会下发通知,彻查银行违规代销业务,受此影响,部分银行已在广州、北京等地区暂停代销信托产品。记者走访天津市场了解到,多数银行已提高代销信托产品的门槛,但并未暂停对信托产品的代销业务。 某国有银行内部人士介绍,代销信托等财富管理产品的预期收益大多高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企的收益率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不仅为银行扩大了客户群,同时也带来了不菲的利润收入。但去年年末,有关银行爆出相关纠纷,银行代销产品开始备受关注。“出于利益和名誉的考虑,仅靠银行自查难以发现违规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会在银行内部快速处理,事实上,这种检查整顿并不能彻底根治银行违规代销业务。”该人士进一步指出。 

点评:信托产品认购起点高,营销费用也高,确实能给代销的机构和个人带来较大的营销动力,解决此问题,一方面是信托直销和代销机构要加强行业自身和内部员工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投资者自身也要提高对于信托行业和信托产品的了解,提高对信托产品信息辨别和挑选能力。

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意见反馈 产品帮助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