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洋顾问:不为人知的中国故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 10:03 金羊网-新快报 | |||||||||
作者: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StephenRoach) 中国一个至关重要的调整已在进行中,它将带领国家从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向通过稳健消费支持增长的平衡经济结构转型。这个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将重塑中国的面貌。它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维护国家稳定,然而它也将给全球经济的重大失衡状况带来深远的影响———即降低亚洲的过度储蓄水平及其对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的庞大需求。
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都充分理解到,维持现状不变的潜在风险:中国继续过度地依赖出口和投资,对外将触发更多的贸易矛盾,而对内则促使产能过剩和通货收缩。目前出口和投资活动共占中国GDP约75%,并以每年近30%的速度持续增长,这必须放缓下来。 中国领导层也明白,只有提高内部消费,才能保住国家的改革和增长势头。好消息是调整已在进行中;而坏的消息是这条路将不容易走。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率先就向消费倾斜的新政策做出详细的阐述。他强调提高中国家庭经济安全感的重要性。焦点包括扩大对贫穷农户的收入补贴和建立一个较强的、覆盖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的安全网。目标是降低持续阻碍消费的预防性储蓄。去年私人消费创新低,下跌至仅占中国GDP的50.7%,大大低于世界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的65%标准水平。 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正当大部分投资者认定持续上升的商品需求已创造了一个价格不虞有跌的“超级商品周期”之际,放缓的增长速度将减低中国对石油及钢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鉴于中国必须根据入世协议在未来三年向外商开放零售交易市场,向消费服务业倾斜意味着批发、零售、船务和电子商务活动的巨大潜在机遇。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势将价值链从软产品(食品、衣服)推高至硬产品(电脑、家电)的层次。 中国的鼓励国民消费政策将有助于减低外贸顺差和日趋紧张的反华贸易压力。较高的消费应能提升国民的进口需求以及中国容许人民币升值以加强购买力的意愿。问题是:高速增长有助于舒缓国企改革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带来的痛苦。由于创面,都将可能减低北京落实增长减速的意愿。 目前是关键时刻。中国在其经济发展早段便朝着创建正常消费市场的方向迈进———在考虑放弃出口主导模式上,步伐远快于日本和韩国。所以,在华盛顿还未认识到自己角色(调控美国消费)的时候,北京正尽本分为严峻的全球失衡———亚洲过高的储蓄率和美国的过度消费———出一分力。然而,随着中国把储蓄转化为消费,此间可用于填补美国资金缺口的盈余将会减少———增加了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美国应停止责难中国并且重新考量自身的消费习惯。 (观宇/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