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亲历购物游旅游市场积弊难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 08:53 燕赵都市报
“五一”黄金周已经过去,从有关部门传来这样的消息:我省旅游接待和综合收入均再创历史新高,5月1日至7日,全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8亿元,全国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 应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黄金周里最受益的行业,但是与不断攀升的“销售业绩”相伴生的是,旅游过程中的投诉也在不断增多。其中港澳、东南亚、华东五市、海南游之零团费、负团费购物游受到非议最多。据悉,仅香港去年就有1316宗内地旅客的投诉,比上一年大幅上升34%。 1 游客:“回来还常想,我去过香港吗?” 在一家银行工作的王晓晓“五一”期间跟着石家庄的一个旅行社随团赴港澳旅游。能到香港旅游,她非常兴奋,出发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许多好朋友,而这些朋友也纷纷委托她到购物天堂后多多购买化妆品。带着长长的购物清单和无限憧憬,她喜悦上路。 然而,回来之后,王晓晓不但没有完成朋友交代的任务,还郁闷满怀,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还在不断跟记者说:我到现在还怀疑,我去过香港吗? 自述: 购物我倒不怕,我本来就喜欢逛商场,关键是所去之地都不是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记得去的第一家珠宝店是在内地大名鼎鼎的品牌店,没想到进去之后却大跌眼镜。我以为那个店是类似石家庄的西美、世贸那样的商场,进去之后才发现犹如进入集市,里面全是游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片讨价还价之声。售货员采取盯人术不停地跟着你(后来才发现,凡是接待大陆游客团的珠宝店,不管该店名气多大,都是这种售卖形式)。我们的香港地接导游叫CC,她不断和营业员一起催促我们购买,如果谁不买,她就不高兴。下午又去了谢瑞麟,场景如出一辙。 下午,我们都提出去SASA店买点化妆品,但是导游根本不答理我们。后一天又被领去了香港会展中心附近的一家电器免税店。因为我们这个团的团员都是第一次去香港,许多团员都买了数码相机、DV机,导游这才有点笑模样。之后的几天她领着我们去了一家手表店。里面的手表听说过品牌的价格都在几万以上,人们舍不得买,没听说过的也基本三四千元左右,就算看上款式也不敢买,所以我们团在这里基本上没人消费。由于大家不消费,惹恼了导游,她跟团内一个不断招呼团员出去的张姓游客吵了起来。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导游没有必要跟游客吵,手表店里机关重重,如果不够聪明,如果不是你在里面待够了两个小时,你基本上找不到出口。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如果不到中环、尖沙咀一带去转转,到铜锣湾看看,深入到她的腹地之内,我觉得根本感受不到这个时尚之都的文化气息。非常可惜,由于几天来我们都在跟着导游走,一直在海底隧道穿梭和围着维多利亚港转圈,以及在不想去的地方购物,根本没有自由活动时间,一直在车上跑路,在购物店之间奔波,直到离开香港都还弄不清楚哪座大厦是汇丰银行,哪座是中环广场,更别提下车自己去买化妆品。 2 导游:“游客不购物,我们挣什么?” 张先生,35岁,从事导游行业8年,目前供职于石家庄市一家旅行社做中层,他向记者揭开了购物游背后的隐情。 自述1:“一百元钱吃不到一千元的菜” 为什么“导游变导购,出游变生气”?其实根子就在团费上。有一句话叫做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不知道所有的旅客出游前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港澳游,光双程机票就一千多元,可是他们所交纳的出游团费一共才一千三四;东南亚三国两地游,一共团费才三千多,其实光在泰国的菩提岛如果玩好了就得花费三千多元,但是他们就愣是能凭借这点钱出境,还能吃住行玩,他们想过为什么能实现这一切吗?你说,如果游客不购物,我们挣什么? 自述2:接团成了“赌团”——“叫我如何不宰你” 根据出游价位的不同,目前旅行社所组的团分为购物游、半品质游、品质游。以港澳游为例,淡季时1200元左右,旺季时1700元-1800元的团费都是纯粹的购物游,这从价格上就能看得出来,因为他们的团费说白了就是机票钱。河北这边的旅行社把团员组织起来后送到香港等第一站目的地后,河北导游的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此后游客吃、住、游的压力也就转交给了当地导游。 在香港以及东南亚,当地的导游和我们这边的导游的工作性质不同,大陆北方的导游基本上都有底薪,虽然最低的不过三四百元,但还是有的,出境陪团,基本上每天还要有100元的陪团费。而香港的地接导游不但没有底薪和陪团费,还要事先把所接团在香港旅游期间所有吃、住、行、玩的费用在团队到来之前就先垫上。也就是说,香港的导游一签约接大陆的团,就欠了当地酒店、景区等等一屁股债了。这笔钱或者更多的利润从哪里找补回来?必须从团员在旅游期间的一系列购物活动中挖掘出来。 这也是很多香港导游不去旅游,而是成天拉着你到指定购物店买东西,如果不买,就要给你脸色看,甚至吵架,把人关到购物店里“软禁”的原因。如果游客意志非常坚决,和导游一路干到底,也不会吃到好果子,如果去景点玩,他就会缩短时间,把半天缩成两个小时,或者延长购物时间,不买也得在里面待着。 香港或者东南亚的导游把接管接团叫赌团,为嘛?就是因为如果碰上的团队非常理智,或者非常抠门,他就无提成可拿,连成本都捞不回来,更谈不上赚钱,而这样的团如果一个月接两个,他就很可能破产了。在香港或者东南亚,时不时会出现导游自杀的消息,原因就是接团的导游“堵”输了,而前几年在泰国甚至出现过因为中国游客坚决不购物,泰国导游开枪打死中国导游的骇人事件。 自述3:3000元以上的团不会出现逼迫购物 如果团费在3000元以上,就属于半品质游了,这样的团在香港虽然也会购物,但是购物点不会安排那么多,而且每个店的购物时间不安排太长,游客不买,导游也不会给脸色看。 而如果团费到了5000元以上,那就是真正的香港游了,吃住在市中心,饭菜也要比半品质游和购物游强许多,导游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您服务,基本上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活动时间非常多。但是很可惜,这样的团太少了,连10%都不到。 自述4:“交团费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此行是不愉快的” 每一次香港或者东南亚购物游基本上就是一场生气之旅,客人不痛快,当地导游不痛快,国内的陪团导游还两头受气———大陆游客嫌他们不帮着自己人说话,境外的导游嫌他们不撺掇游客买货。这是为什么?一切都是低团费惹的祸。现在我们都特别不愿意带这样的团,而低团费的游客不知道想过没有,因为团费低,他们在选择这种团的时候,从交钱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不愉快之旅。 香港不是靠景点取胜的城市,你只有真正下车后脚踏实地地走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徜徉在浅水湾和维多利亚港,走进繁华的中环和尖沙咀,亲自到遍布在每一条街道的SASA店和卓越店采购一大包化妆品,甚至坐下吃一顿自由选择的茶餐,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城市特色,而这些都是购物游所不能体会到的。 自述5:为何购物游屡禁不止? 实际上国家旅游部门是非常不倡导这种零团费、负团费的购物游的,既然如此,旅行社为什么还要冒着不断被投诉的危险去设置这样的团呢? 事实上,我们也不愿意呀,如果大家都选择品质游或者半品质游,我们多舒心哪,可消费者嫌贵。你翻开时下各旅行社在报纸上做的广告,相同的线路,一家比一家低,为什么?如果有3000元的有1000元的报价,老百姓肯定会选择1000元的,所以市场就这样逼着你做这种零团费、负团费的购物游。实际上,走了零团费和负团费团的老百姓并不会沾到多少便宜,不购物就会跟导游生气,而买了更生气。 自述6:购物游陷阱最多 零团费购物游最普遍的线路是东南亚游,国内海南游、华东五市游以及港澳游,在那些景点购物所买商品如果不是著名品牌,价格往往和价值不成比例,像字画和珠宝这样的商品,真正懂行的有多少人呀,所以游客被坑的现象经常出现。别说普通消费者,我还被坑过呢,刚入行的时候曾经在海南花800元钱买了一副墨镜,后来在别处看到同样的墨镜只卖400元,到最后有个懂行的武警跟我说也就值两元钱。 自述7:谁来拯救旅游市场? 为什么大家事后知道上了当还会继续有人上当,还有人图便宜不断参加千元的零团费购物游?因为总有不理智的人存在。 旅游本来就是奢侈品,需要金钱的支撑。黄金周的出现,让大家出游的劲头都高涨起来了,与之不相称的是老百姓的工资并没有涨那么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非要出游,就只好选择零团费旅游团。 另外,当下的旅游大军中很多人出游的目的也不是非要真正领悟所游之地的文化、风俗,基本上是照个相片,有个“到此一游”的纪念就行了,所以他们只会选择低品质游。 自述8:低品质游还会长期存在 目前购物游占到了70-80%的比重,品质游基本上是“请客团”和“领导团”,比例非常低,连10%都达不到。而中国人又这么多,让大家都认识到购物游的种种“劣迹”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只有老百姓都理性了,都不去选择走这种团了,这些旅行产品才自然不会再有市场了。 (本报记者:郭春虹;实习生:孙文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