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宾阳县:精心制作三张“名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09:27 中国经济时报
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南宁市卫星城 ■本报记者冯飞勇李银雁实习生李旭鸿 “三个定位三步走”,这是宾阳之行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所谓“三个定位”,就是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南宁市卫星城;而所谓“三步走”,第一步是争取广西十强县,第二步是争取进入西部百强县前十名,第三步是争创全国百强县。 对于这些目标,宾阳县委书记施汉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显得信心十足:“宾阳交通枢纽作用突出,民营经济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人才优势明显,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特色,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宾阳制造”铺就强县坦途 宾阳地处南宁之东,素有“百年商埠”盛誉。全县的手工产业很多,特色产业的产品涉及730多个花色品种,有280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村、街,有16万余名手工产业从业人员,全县每6个人中,便有一个人从事手工业。 宾阳县曾经一度背上了“造假大县”的“盛名”:宾阳产的假“红塔山香烟”,穿上一两天就开裂的宾阳产“金利来皮鞋”,“高手”用纸“克隆”的“宾阳烧鸭”……由此,宾阳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一度深受其害。 由于曾经伤痛,宾阳比一般县份更懂得质量和诚信的重要。为割除“造假经济”这一“毒瘤”,宾阳县2003年主动向南宁市政府和广西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请缨,要求率先在宾阳县开展以打造“诚信宾阳”为主题的“质量兴县”试点工作。 “质量兴县”被列入宾阳县年度13项重点工作之一,县委书记、县长亲任“质量兴县”领导小组组长,县里各职能部门、20个乡镇的49家规模以上企业均按照“质量兴县”的总规划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签订了年度打假目标责任状,共同担负起打假责任。 宾阳县领导认为,要抓好质量兴县工作,首先要树立起人们的诚信意识。他们从打假治劣入手,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查处力度,全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投入大量经费和资金打造质量兴县基础建设的硬环境。 4年多过去,多年来影响宾阳产品质量声誉的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已得到了有效遏制,“诚信立县、质量兴县、品牌强县、商贸活县”的理念深入人心。自2003年以来,有4家企业分别被有关行业协会评为或授予广西质量效益先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中国优秀建材企业、中国放心面企业称号,有14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1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基本上覆盖全县支柱产业的主要企业,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00%具备了产品出厂质量检验能力。为此,宾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先进单位”、“全区质量兴县先进单位”等荣誉。2007年,更是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县)活动先进市(县)”殊荣。 “质量兴县”使宾阳建设民营经济强县发展思路得到全面实施。目前,宾阳县民营企业发展到483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4091户,专业村发展到285个,注册商标达到110件,其中国有免检单元产品8个,广西名牌产品4个,广西优质产品3个,广西著名商标6个。形成了30多个优势行业,产品多达1400多种,“宾阳制造”重新赢得声誉。 “质量兴县”初步叫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宾阳制造”之后,宾阳随即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课题。“宾阳目前只有建材、制糖两大支柱产业,数量少、结构单一,如果这两个支柱产业有什么风吹草动,全县的经济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产业结构的调整时间紧迫,压力很大。”宾阳县委书记施汉飞说。 2006年,宾阳县三次产业比例为26.1∶38.5∶35.4,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逐步回升,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7家,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80多家,主要涉及水泥及水泥制品制造、制糖、造纸及纸品制造、粮油加工、缫丝、皮革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农机及农机配件制造、小五金加工、编织工艺制品、烟花爆竹、陶瓷业等行业。 施汉飞告诉记者,宾阳工业要从“小而全”向“大而新”、由“小船过江”向“航母出海”方向发展。要狠抓亿元企业建设和工业项目大会战。充分发挥人口多、劳动力密集、传统手工业发达、轻工产业特色鲜明的优势,在巩固壮大制糖、建材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突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大力发展新型乡村工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 在加快壮大支柱产业的过程中,宾阳高举发展集群经济的大旗,着力延长制糖产业链、建材产业链、缫丝产业链、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产业链、造纸产业链和矿产资源产业链等七个产业链,并把工业集中到芦圩、黎塘两个工业集中区和芦(圩)黎(塘)工业带的“两区一带”上。 在加快招商引资的同时,宾阳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成立昆仑公司构建信用担保体系等一系列有关金融财政扶持的政策,使宾阳民营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以配套优势产业和强优企业为特色的新型乡村企业蓬勃兴起。 今年上半年,宾阳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36.34亿元同比增长15.3%。宾阳的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6%以上,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 用特色和优势描绘商贸蓝图 依靠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良好的产业支撑,宾阳县把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放到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的目标。 施汉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了宾阳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位于县东的黎塘镇,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黔桂、湘桂、黎湛铁路在此交汇,正在建设的南(宁)广(州)高速铁路和南宁至柳州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也将从这里经过。而柳(州)南(宁)高速公路、南(宁)梧(州)高速公路也都穿越县境。“依托现有优势,宾阳有条件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实现构建桂中南新商埠和现代化商贸名城的目标。”施汉飞说。 良好的产业支撑,为宾阳发展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坚实物质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质量兴县”战略实施以来,宾阳县已形成“红水河”牌水泥、“美洁”牌瓷器、“广力”牌电杆、“翠芯”牌白砂糖、“壮锦”牌针织品、“劲豹”牌蚊香、“飞力”牌电瓶、“观真”牌牛角梳、“常发”牌大米、“富健”牌大米等众多工业和加工业品牌。而农业品牌及特色产品则有“荷塘月”牌莲藕、桥美萝卜、王灵大白菜、陈平甜竹笋、甘棠粉梨等。服装业、小五金、皮革业等颇具特色和实力的制造产业和农业,使宾阳商贸业对国内外市场的辐射日益扩大。随着轻纺工业在宾阳的崛起,宾阳的产业基础将更为雄厚。 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宾阳县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大对以县城商贸城为核心的商业中心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宾阳工业品综合批发大市场、宾阳购物中心和黎塘金龙机动车配件综合商城等项目的续建工作。此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大型连锁企业,建设区域性城市商贸中心和特色商业街。重点扶持和引导培育芦圩摩托车专业市场、服装专卖商场、枫江夜市美食街、步行街、万冠超市、利客隆家电城等大型超市、连锁店,使全县逐步完善和实现了商品的品牌化、时尚化、个性化、特色化。 施汉飞为记者描绘了宾阳县“十一五”商贸流通业的宏伟蓝图。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四个层次的商品流通网络,即:第一层次为城区商业中心;第二层次为黎塘商业副中心和三翼旅游商贸副中心;第三层次为分布于县城区商业中心和商业副中心内或周边的若干条商业街;第四层次为分布于社区和各镇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域的若干个社区、镇区商业中心、重点村“农家店”。到2010年,全县基本构建成商品交易市场网络和现代物流框架体系。全县各类专业市场成交额达到20亿元以上,其中年交易额3亿元以上的市场1个,2亿元以上的市场5个。到2010年,物流增加值突破2亿元,市场成交总额突破30亿元,初步建成桂中地区的区域性大宗商品仓储配送中心。 卫星城建设重在提升素质 宾阳县建设南宁市卫星城的构想由来已久。 “十五”期间,宾阳县以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改变城镇面貌为目标,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先后滚动投入3亿多元进行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24%;广场新区、广场路和县城四大转盘改造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设,“城中村”——马村的拆迁改造完成…… 2004年,芦圩镇和黎塘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黎塘镇还被列为全区小康示范镇),新桥镇和大桥镇被列为自治区重点镇。 在宾阳的城镇发展规划中,记者看到,宾阳县建设南宁卫星城的目标赫然在列。县城所在地的芦圩镇和全县工业中心黎塘镇,到2010年要达到全国重点镇的标准。新桥镇和甘棠镇分别作为宾阳县西部乡镇企业示范镇和小五金、农机具生产基地,建成区面积到2010年要增加到1.2平方公里以上。此外,该县还综合考虑经济、地缘、生态、资源、历史、文化等因素,重点建设武陵、邹圩、古辣、思陇4个中心城镇,科学规划各镇的空间结构、功能和规模等。目前,全县的建制镇都完成了总体规划,其中芦圩、黎塘、大桥、甘棠、古辣和新桥镇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15个小区规划。 据施汉飞介绍,“十一五”期间,宾阳县将实施“中心聚集、轴线拓展”的城镇体系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中心城镇,择优发展重点城镇,逐步向周围村镇延伸,形成“两轴、两中心、一带”的小城镇带群结构。“两轴”就是沿南梧二级公路城镇发展主轴及沿322国道、宾(阳)横(县)二级公路城镇发展次轴。“两中心”就是中心城镇芦圩和次中心城镇黎塘。“一带”就是打通次级乡镇间的道路,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乡镇间的横向经济发展带。 建设南宁卫星城,宾阳有一个重要抓手——“213”工程。所谓“213”工程,“2”是指抓好芦圩、黎塘两个全国重点镇城镇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城镇建设;“1”是突出抓好10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3”是指用3年时间实现以上城镇建设工作目标。 通过舞动“213”工程这个城镇建设的“龙头”,宾阳计划使城镇人口由现在的23万人增加到36万人,城镇面积由现在的22.5平方公里增加到3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现在的24%提高到34%。 宾阳县的城镇化建设既求“速”,更求“质”。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完善路网结构,抓好城区扩建、路面硬化、排水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还要完善各种市政配套设施,以提高城镇品位和质量。城市规划和建设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重点抓好具备仓储、运输、加工、销售、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现代化商贸物流园以及粮食、桑蚕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旧城改造,带动更多项目上马,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 施汉飞说,宾阳城镇化建设将改革城镇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机制,并遵循“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坚持走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县土地储备中心、交易中心的融资能力,千方百计筹措和引进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共建的良好局面。 ■区县名片 宾阳县 面积:2314平方公里 人口:100万 2006年生产总值:59.44亿元 2006年财政收入:3.73亿元 宾阳县“十一五”规划要点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宾阳县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打造民营经济强县、建设南宁市卫星城、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宾阳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7990元; 财政收入7.4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财政收入725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 资源利用效率有新的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明显降低; 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社会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宾阳取得新进步。 (资料整理:本报记者冯飞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