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京农民工,在城市如何生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一个高中学生的调查 ■北京王府学校高中四三班时坚 我家钟点工王阿姨的孩子才15岁,在北京上了几年高价学后,还必须回原籍考试,这让我很不理解。楼下摆小摊的进城农民,他们因“无证经营”和“非法经营”而经常躲避着城管的处罚,这让我非常困惑。我就想,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的孩子跟我的年龄相仿,他们的学校好吗?他们怎样看待城市,看待现在的生活方式,城市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设计了我的调查问卷,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完成了这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调查方式 调查从2007年3月开始,到2007年8月底,利用每个周末进行,共获得186份有效问卷。调查采用面谈的方式,随机对北京市海淀区随处可见的进城务工和摆摊设点的农民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调查人群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未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农民。调查地点主要包括集体宿舍、市场或者路边小摊前、建筑园艺工人工作地点及饭店等场所。 调查问卷涉及22个问题,主要分为个人信息,农村生活状况,城市生活状况三大部分。调查过程通常是在调查对象休息时,送上饮料,然后以聊天的形式提问并记录。 基本数据 本次共调查186位农民工,其中男性114人,占61.29%,女性72人,占38.71%。平均每户有4.57人,每人在家平均1.16亩土地。年龄结构如下:16-21岁66人,占35.5%;22—27岁的37人,占19.9%;28—33岁25人,占13.4%;34-39岁15人,占8.1%;40—45岁23人,占12.4%;46岁以上20人,占10.8%。可见,55.4%的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在27岁以下,属于年轻力壮的青年。 从打工和自雇的收入差别来看,打工人数137人,占73.66%,月收入平均1120.36元;自雇人数49人,占26.34% ,月均收入3282.25元,是打工收入的2.93倍,比打工者收入多2161.89元。 被调查人员平均每月从城市获得收入1526.13元,按收入高低分类,其中400-700元的36人,占19.35%;701-900元的20人,占10.75%;901—1200元的50人;占26.88%;1201—1500元的34人,占18.28%;1501—4000元的17人,占9.14%;4000元以上共11人,占5.91%;不愿意说出收入的18人,占9.68%。总的来看,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75.26%。。 农业收入情况:不同年龄叙述差异较大,家庭年平均农村收入为3809元。30岁以上的共74人,平均家庭农业收入为2971.16元。由于30岁以上的人经历过农业劳动,更了解真实的情况,所讲的收入情况较为可信。老家土地情况:每人平均1.16亩,愿意放弃土地进入城市的140人,比例占75.27%;不愿意放弃土地进入城市人数为46人,占24.73%,其中,25岁以下的25人。被调查人员估计家乡从农村进入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51.76%。其中一个回收废品的自雇者来京17年,带动了全村几十口闲置劳动力进城,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在城市住房情况,自己租住48人,比例25.4%,月平均房屋支出413.83元;免费住房141人,比例为74.6%,没有人在城市购买了住房。 生活状况 调查发现,不同收入级别的人,其职业、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的打算不同。以下按收入情况总结他们的生活状况。 目前农民进入城市的收入情况平均每月1526.13元。 其中400-700元/月的以年轻人为主,进城时间往往不超过两年,主要从事饭店服务或保安保洁工作。虽然工资水平低,但都是管吃住后的净工资。这类人群的特点为:学历低,见识少,农村家庭生活条件不错,来到城市主要是为了闯荡,但是对未来较为迷茫,没有对将来生活的具体打算,很多人认为城市生活太苦,自己将来还要回农村。 701-1200元/月的,他们主要是有点技术或特长的人,如厨师等,他们大都认为目前属于临时工作。这类人群的平均年龄较低,他们很有信心在未来会有好的工作和收入,大多数人表示希望以后可以留在北京。 1201-1500元/月的,他们主要由雇用单位提供免费住处(很简陋,有的就在工地的工棚),吃饭支出每月在400元左右,此类人群年龄大多在27岁左右,平均学历不到初中水平。来城市工作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然后回老家盖房子或者还债,对未来有些悲观,但大多表示如果收入可以的话,宁愿放弃家中的土地而成为城市的合法居民。 1800元/月以上的,这些人大多是自雇的小商人,如收购废品和卖蔬菜、水果。他们的收入虽高,但不像其他“有单位的人”有些住房和吃饭的优惠,因此,他们实际剩余也并不高。此类人群在农民工中可谓“成功人士”,生活相对于其他人而言较为轻松,部分人还有能力带动全家乃至同村的人也来城市生活。他们虽然平均学历在初中左右,但生活阅历广,对未来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100%的人表示甘愿放弃农村的一切(耕地、房子、宅基地)来换取城市户口。同时我们也能看出,这部分人的收入都有很大的隐瞒成分。如一个收废品的,他说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但说到生活,发现他妻子没有工作,帮他整理收购的物品,两个孩子在北京的郊区上私立学校,他们还租住了两间房子,前两年还在老家盖了房子(已经后悔盖房了),这样算下来,没有5000元很难承受。 高收入的人员中,3000元—6000元的共10人,有7人是跑印刷业务的业务员,1人是卖菜的,2人是收废品的。业务员由于手里掌握部分稳定的客户,获得订单后,找成本低的印刷厂加工,收入较高且稳定,他们大部分因业务所需已经买了车,但尚没有人购买房屋。收入14000元和15000元的各一人,都是从印刷业务员开始,发展到自己投资一家小型印刷厂,现在已经有多家非常稳定的客户,简单的活自己做,复杂的活找大型印刷厂加工。这些人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城市。 关于教育问题:调查专门分析了农民工孩子的教育情况,其中留原籍47人,占85.5%;跟随父母人数8人,占14.5%。访问的人群中,有孩子上中小学的共55人,占29.57%,在有中小学孩子的人中,有85.45%将孩子放在老家读书,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带。只有14.55%的孩子跟着父母在北京上学,但仅有一个在公立学校上学,其余全部在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 调查还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未来进城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认可自己的农民身份,但都希望孩子通过上大学进入城市,从此扎根于城市。 调查中还有一些意外的发现: 1.我们可能低估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有些农村78%以上的劳动力都进入城市打工了,家乡只有22%的劳动力,许多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城市。我们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其计算方法是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很多务工人员收入来源完全依靠城市,因为没有城市户籍,没有被统计进去。 2.城市农民工群体和其他各个行业一样,都存在层次。其中不乏优秀者,其谋生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能为这个城市创造更多的价值。 调查中我感受到,农民工的生存能力超乎我的想象,他们的勤劳和忍受能力使他们为这个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也使他们能够在城市生存下来,并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城市管理者应考虑如何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为他们创造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真正融入现代化的城市。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