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书店最近频频“走麦城”(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10:58 台海网
喘不过气来文化图书城被迫“瘦身” 据了解,厦门文化图书城此次从人气较旺的三楼迁向五楼,规模可谓大大缩水。目前,厦门文化图书城的面积约是4000平方米,而搬迁到五楼后将只有1000平方米左右。由于场地限制,原先图书城内的珠宝和小饰品专柜都将撤出,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也将缩减部分。对此,文化图书城的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这次搬迁是基于总部福建新华发行集团的经营理念调整。“总部正在进行内部的整合,厦门这里只是负责执行。” “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人少,这个图书城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一名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吸引客流,厦门文化图书城曾一度引入了珠宝专柜和小饰品专柜,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些读者反而因为环境变嘈杂而不爱来了。五年租期一到,已经被高额经营成本压得喘不过气的图书城就和SM城市广场“友好协商”搬迁,空出来的这块“风水宝地”将由来雅百货接手。 而在业内知情人士的指引下,记者昨日在禾祥西路上的新华学知书店看到,原来古色古香的招牌已经换成了 “棋源书店”,除此之外店内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一名店员告诉记者,书店已经易主了。而另外两家学知书店,干脆关门大吉,在门口贴上了“招租”字样。这名业内人士说,其实四年来新华学知书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店内的书都是从北京总店运来的,成本太高;加上店面的租金,以他们平时的客流量,根本无力支撑。” 出版社改制书店喉咙被越卡越紧 “其实这两年全国图书市场的状况都不太好。在四五年前的鼎盛时期,厦大周边大大小小的书店有30多家,而现在只剩下海疆、光合、晓风、外图等不到十家了。”厦门海疆学术书店的负责人陈老师认为,书店上游的出版社改制对书店原有经营方式的冲击十分明显。 据了解,由于绝大部分出版社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管理,首先对书店的信誉考察严格了许多。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出版社对于信誉不佳书店的授权逐渐收紧。“可能原先一年结一次书款,现在变成半年结一次,一次的书款从10万元降到5万元。这样无异于将经营不善的书店的喉咙越卡越紧,以至于无力支撑。” 另外,在以前,书店里卖不完的书几乎可以全部还给出版社。而现在的退货率仅在10%到15%,剩余的报废成本将由书店自己承担。像是厦门各书店竞争最厉害的教材类的书籍,由于教学大纲两三年就调整一次,若书店盲目进货或管理不当未及时退货,卖不掉的教材就成了废纸。“报废就损失惨重,不报废更麻烦,还得占用资金。” “读者购买率也在下降。像海疆书店今年11月的销售额就比去年下降了20%左右,12月份也减少了百分之十几。”陈老师说,网上书店和电子书对传统书店的分流也不容小视。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到书店里购买学术专著,现在学校里有了网上资源库,既免费查找又方便,来买书的就比较少了。“像主营生活类和小说等书籍的书店,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 定位待调整做出特色才是关键 “这次遭遇‘滑铁卢’的两家书店,其实早在去年就显露颓势。”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出版业内人士语出惊人。 该人士认为,除新华书店等国营的大书店以外,书店走综合性经营一点优势也没有。在他看来,一个成功书店的经验是做 “精”做出特色,比如晓风书屋的专长是文史哲类书籍,再如,厦门某建筑书店的生意也很好。“方向定位准了货才能走得快,除个别大型国有书店,厦门现有经营时间比较长的书店,走的都是专业化路线。” “在自己的领域内以专业化吸引读者,这才是传统书店对抗网络阅读时代的发展出路。”该人士说道。 上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