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经济区西部命题:从新增长极到国家经济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10:02 东方早报
谁会成为中国下一个新增长极?在西部,成渝经济区被看作是最有实力的候选者。 位于西南的两个重镇,作为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布棋,重庆和成都,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肩负起振兴西部的使命。 成渝两地的高层,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建设成渝经济区列为本届政府今后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这既是川渝两地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地的共同历史责任。 “国家经济区”梦想 2007年4月2日,重庆与四川省政要在成都达成<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协议首次确定了以“成渝经济区”作为两省市合作平台。 该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覆盖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GDP占西部总量30%。 成渝经济区功能定位为“一极五个基地一屏障”:国家新增长极;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成渝经济区这一定位,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契合。 近年来,西部在大开发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东西部差距仍在拉大。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表示,西部大开发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要推进公共政策目标的改进和完善;二是要让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西部的重点地区加快发展,西部需要多个增长中心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须找准一个能够最迅速崛起,最有辐射力和拉动力的地区作为重点,这是国家谋求区域平衡,促进西部发展的考虑。”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称。 因种种优势,作为带动西部发展新增长极的重点区域之一,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在国务院西部办颁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把其建设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这三个重点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被认为实力最强,并且是西部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最具新增长极潜力。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教授表示,成渝经济区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一是市场优势,其直接辐射的人口总量在1.1亿以上;二是科教优势,该经济带内有各类高校40余所,占西南地区的1/3,为该经济带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三是较强的工业基础。 2007年,国家各种政策也频频关注成渝两市。不仅<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成渝经济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当年6月,成渝同时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另外,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成渝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同时,建设部已经开始编制成渝城市群规划。 四川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认为,这意味着成渝地区有可能上升为国家经济区。 弥补断层:城市群冲动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在去年8月末召开的“川渝合作高层论坛”上充满信心地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而全国估计为65万亿,这样我们用13年时间,GDP比重就可占到全国的8%,接近10%,基本具备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成渝经济区有望借助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突破过去合作中出现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从而推动增长极的建设。”刘世庆称。 这个经济区的崛起,有望改变西部的现有格局。 林凌分析,成渝经济区的辐射有这样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辐射现在四川和重庆还没有划入的区域;第二个层次就是周边的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陕西、西藏,甚至中部的湖北、湖南;第三个层次就是东南亚、南亚和中亚;还有就是长江下游地区。 “其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机会,我个人看就是形成成都、重庆、西安这个‘金三角’,与关中城市群形成合作动力机制,在西部,在全国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对于川渝两而言,要建设这样的增长极,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发展中间沿线地带城市群,通过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在川渝地区的33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31个都是中小城市,其中19个是县级市,其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说,这导致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极化效应非常明显,而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 他认为:“只有当这些中间城市群逐渐成型,成渝两地才可能真正构成经济意义上的共同体。” 据了解,建设部从去年4月起启动编制成渝城市群规划,这一成渝城镇群包括四川14个地级市的85个县(市、区),和重庆市的23个区(市、县),区域内经济总量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1/4。 此外,两个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也加快了本地的城市化进程。例如重庆最近就提出了打造城市群的宏伟计划。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在2月24日表示,今后5年内,重庆将投入万亿,将内环和外环间约1000平方公里,变成城市。 中科院西部中心主任魏后凯表示,这可改变重庆城市体系不完善,集聚和辐射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形成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重庆城市群。 魏后凯进一步称,这极有可能是今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第一层级的城市群,如果重庆城市群成了,第二层级的成渝城市群,以及扩散到云南、陕西、贵州等省主要城市的第三层级城市群,才可能形成,从而才能形成一个大的区域增长极的载体。 相关新闻: 西部资源开发走到十字路口:是开发还是拯救 离昆明市区不远的宜良阳宗海,碧水依依。这是云南省9大高原自然湖泊中,尚未被污染的清澈水体。 2月17日,上任仅两个多月的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到阳宗海调研时专门强调,一定要把水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一切开发建设要以保护阳宗海水质为前提,绝不能让阳宗海变成“第二个滇池”。 在西部省份中,云南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省。然而,在GDP和资源开发之间,云南经常面临两难抉择。 这也是西部省份的共同难题。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刺激下,各界资本向西部蜂拥而来。但其多是冲着“资源”而来。 在全球资源稀缺的今天,资源无疑成为西部省份叫板各路资本的重要砝码。而坐拥黄金、白银、林业、旅游、动植物等优势资源的西部省份,如何在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中合理撬动这些资源?这是摆在西部省份执政者面前的头等问题。 富饶和贫困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花卉王国”、“药物宝库”、“天然地质博物馆”之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 这里更是矿产资源的“宝地”。来自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数据显示,云南是我国矿种最多的省,达14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有1142个,其中大型矿床110个,保有资源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3万亿元。其中铅、锌、锡、铟和磷等资源量居全国第一,25种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三位。 然而,资源的丰饶却不代表经济的富足。 拿城市化率来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0%,而云南仅28%。 拿边贸来看,云南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去年1-10月,云南的对外贸易额突破70亿美元,“70亿这个数字,放到全国1万多亿中,几乎可忽略不计。因此,云南边境贸易目前的含金量还很低。”有关人士称。 为了改变这种窘境,从2002年至今,云南举全省之力大力招商引资,全省外来投资总量平均每年以70%的速度递增。去年1-11月,增幅更是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个省区市的排名中,跃升至五六位。 为了尽快把云南建成“西部最具发展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省份”,省经合办甚至提出了项目要“以我为中心”向“以投资者为中心”的转变。 记者调查发现,在云南省外投资的到位资金中,电力开发就占了近50%。8000多家省外入驻云南企业中,投资领域集中在水电、煤炭、矿冶、医药、机械、造纸、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 矿产资源流于粗放型开发 显然,云南和东部地区实施的合作项目主要是依托资源的开发型项目。云南的矿产资源则流于粗放型发展。 云南是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王国”,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以矿兴滇”。然而,作为投资额仅次于水电的云南矿产业。“以矿兴滇,下一步必须靠矿的深加工产品来兴滇,而不能靠矿山开发和冶炼粗加工产品的'锭子经济‘。”云南省经委重工业处副处长黄育新一语中的。 云南省经合办也指出,这一批东部来的“淘金大军”,对云南资源的依赖度过高,产业性开发不多,工业基础较差,产业链短,配套能力差。 不仅如此,各路资本还盯住了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本报记者获悉,在仇和视察过的阳宗海,一个人工旅游景区即将崛起,由来自广东的华侨城开发。 对此,不少旅游界人士却另有担忧。云南只有一个阳宗海,高原湖泊是该省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随着开发,旅游收入是进来了,但云南却消失了一道赖以生存的原生态旅游生命线。 这样的情形同样出现在西部其他资源省市中,为了拥有更多的矿山,重庆的博赛矿业不惜远赴南美开拓铝土矿,甘肃肃北县的金矿引来了浙商、当地企业、北京高科技企业等的竞相争夺,但在矿产资源深加工上,尚待时日。 建构可持续的资源经济 云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李晓南撰文指出,西部像云南这样的省份,发展既依托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破解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并存难题,途径之一就是建构可持续的资源经济。 所谓资源经济,就是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发展现象。欠发达地区只有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才有其市场空间。 记者采访发现,事实上,在云南资源开发中,招商企业和当地企业已开始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保留特色开发及资源的持续性发展。 “云南红”酒业虽是香港公司来投资,但它从种苗到酿酒,完全沿袭了云南高原气候的葡萄酒,保留了资源特色;全国磷化工龙头企业江苏澄星集团在云南建立了生产基地;广东粤电集团也挥师进军云南煤化工;全球锡资源储量老大锡业股份则走在了云南矿产资源深加工的前列。如今,个旧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锡化工中心、锡材中心和砷化工中心。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曾说,经济发展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点财政收入,求得一点GDP的增加。而新上任的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今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有关会议上说:“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同样是腐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西部与东部差距开始出现缩小趋势" 占据中国国土面积70%的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投入巨资促进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得力于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各种因素,西部与东部的社会经济水平仍不可同日而语,其发展亦面临诸多困难。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西部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 <21世纪>:国家虽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但目前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对此,你怎么看? 魏后凯:地区之间不可能没有差距,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实质不是使东西部经济总量达到平等,而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生活条件的同质化,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人均GRP是一个重要的评价的指标。 近几年来,西部人均GRP与东部人均GRP相对差距开始出现缩小趋势。2004年,西部地区人均GRP比东部地区低62.6%,2005年该系数下降到60.5%,2006年又下降到60.2%。这当中有统计口径的变化的原因,过去是以户籍人口为基准,2005起,改为按常住人口计。因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西部一些省份人口规模近年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人均GRP在统计因此有所提高。 除内蒙古外,2006年西部其他11省区市GRP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人均GRP水平也仍然是全国最低的。 <21世纪>:东、西部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如何? 魏后凯:过去,我们习惯于采用"东高西低"来评价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差异。但近年来,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工业经济效益在逐步提高,相反,东部地区却出现了投资回报率递减的趋势。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西部地区都较东部要高,这说明西部地区工业企业资产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21世纪>:当前制约西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魏后凯:西部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自1979年至2005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总量规模小,而且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出口也是如此。另外,受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西部地区仍是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21世纪>:西部要加速发展,应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魏后凯: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避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要突出重点领域,形成一批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使之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同时,当前我国正面临外商投资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西部要抓住这一机遇,实行以开放促和谐的新型开放战略,积极引导这些投资和加工贸易的西进。 <21世纪>:目前我国正在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西部有无影响? 魏后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划定的22个限制开发区,有17个分布在西部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国家应该积极探索一种"不开发的富裕"、"不开发的发展"、"不开发的繁荣"的发展模式。由于所提供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不可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回报,国家要在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种低成本、多元化、大规模的稳定投融资渠道,解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持续资金来源问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金融自救大行动:西部金融中心之争升温 相对动辄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投资,西部很多省市每年不过数百亿的财政收入明显捉襟见肘。 为了化解资金缺口,很多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都提出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口号,希望通过当地金融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上的压力。 “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对于西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月22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曾康霖教授对记者如是表示。 在这个摸索中,走在前面的成都、重庆的模式有所不同。最新的消息显示,成都将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资本集散中心、后台业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来展开。 重庆则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新建和重整各类金融机构,以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租赁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正逐渐完善。 资金缺口倒逼 “孔雀东南飞。”资金也是如此。这从银行业的几大巨头工、农、中、建的贷款投向可以看出。 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总共贷出金额达21720亿元,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和中南部地区是投放的重点,在华东地区,其投放的贷款金额为9095亿元,占整个贷款金额的41.87%。 贷款投向第二位的是中南部地区,金额为5368亿元,占比24.72%;华北地区是3722亿元,占比17.14%。而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贷款投向则少得可怜,分别只有1375亿元和215亿元,两者贷款总和还比华北地区要少。 工行的情况同样如此。 工行2007年上半年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的增长率分别为10.6%、9.6%、8.2%,三个地区的增量占比约70%,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增长只有8.7%、8.4%。 银行投资的减少,并没有削弱地方政府快速上马大型项目的冲动。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投资计划比较起来,压力甚大。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2007年末的非公有经济论坛上曾透露,今后五年,重庆市将形成2万亿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投资涉及汽摩、装备、石油、天然气、重化工、冶金、炼钢、有色金属等。 黄奇帆对2万亿元投资的来源做了分解,他估计资金将来源于5个方面,政府投资比重将从15%下降到10%以内;本地企业投资比例不变,但投资量会翻番;外资企业、外地企业对重庆的投资将增加,从15%增长到20%;银行融资将从45%下降到35%左右;资本市场各种私募资金、债券、股票基金会增长,由5%增长到15%。 但这又谈何容易。拿财政收入来看,2007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788.56亿元。按黄奇帆的提法,政府今后五年仅仅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就达2000亿元,平均一年为400亿元,相当于重庆2007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重庆努力:西部金融中心上路 新建或者重建自己的金融机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饥渴。为此,西部各大城市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提法此起彼伏。尤其是西安、成都、重庆三市,争夺得更是激烈。 2006年,重庆国有企业重庆地产集团和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合资成立了寿险公司中新大东方,对于成立此保险公司的原因,地产集团一高层曾直言不讳的告诉记者,重庆每年的保险支出上百亿元,这些资金都流向了这些保险公司总部所在的城市,如果重庆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不仅可以留下部分资金,还可以把外地的资金吸引到重庆来,形成“雪球效应”。 在中新大东方之后,重庆更是以重庆本地的国有企业为主体,单独组建了纯重庆血统的安诚财产保险股份公司。 不仅如此,重庆还经过种种努力,重组了重庆银行,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此后,重庆农村信用联社将改组为重庆农商行,银监会则已经批准了万州商业银行改组为三峡银行,由此重庆将形成本地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在西部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上述三个银行,重庆还将西南证券、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重组成功。 对于非自己控制的金融机构重庆同样是极为重视。 当地的新华信托一直想将总部搬迁出重庆,重庆相关方面则尽力挽留,在其引进巴克莱银行为战略投资者的时候更是鼎力相助。 除了翻新自己的金融机构外,重庆还引进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机构。 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正在重庆浮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多精彩资讯尽请关注东方早报网-《财经》频道 编辑:倪鹏翔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