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世直:汉城的奥运经验—— 专访汉城奥运会组委会主席
文_陈俊、WING
汉城奥运会闭幕后,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评价说:“汉城奥运会是百年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提起20年前汉城奥运会的那16天,75岁的朴世直依然很激动。比起汉城警备司令官、体育部长官、国家安全企划部长、汉城市长、国会议员、2002年韩日世界杯组委会主席等林林总总的头衔,他最看重1988年汉城奥运会组委会主席这一职务。
朴世直以核心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创造了历史,把第二次在亚洲举办的奥运会办成了终结东西方冷战、参加人数最多的奥林匹克盛会,并把一个全新、腾飞的韩国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朴世直先生特意接受了《东方企业家》的专访。
《东企》:您能讲讲当年申办汉城奥运会的情况,以及最终成功获得举办权时的心情吗?
朴世直:申办奥运会一直是韩国政府的心愿。1979年,我们精心准备把汉城的申办资料送到了国际奥委会,可是那年的10月26日,朴正熙总统突然遭到枪杀,政局动荡,是否继续申办成了问题,当时我们心里很着急。次年8月,在接管政权的全斗焕总统支持下,申办活动在经历短暂停顿后又重新启动。
到了1981年,国际奥委会开会决定哪个申办城市胜出的关键时刻,我们举办了“汉城奥运展示馆”,重点介绍了韩国战后重建经济腾飞的发展现状和文化,一下子改变了国际奥委会成员的印象,最终获得了举办权。
《东企》:作为汉城奥运会组委会主席,您认为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后是如何克服的?
朴世直:当时大家最关心的是奥运会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外界对于朝鲜半岛上南北分裂的政治环境所引发的安全担忧。我们奥组委认为应该让国民意识到奥运会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渴望奥运会的成功、认真参与进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合作与支持。
为此,奥组委提出了“和解与进步”这样一个口号,并设立了五大目标:“最广的参与、最大的和解、最高的成就、最好的安全和服务、最大的经济效益。”所幸的是韩国全体国民非常重视奥运会,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志愿者的努力与海外侨胞的参与也为奥运会成功作出了很大贡献。
最终,汉城奥运会创造了历届奥运会参加人数之最,奥运会闭幕后,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评价说:“汉城奥运会是百年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东企》:目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处于倒计时的筹备阶段,环境污染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汉城当时是否面临类似的挑战?
朴世直:进入21世纪,全世界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也成为了奥运会的主题之一,几乎所有申办的城市都把“绿色奥运”列入申办目标。按我的理解,“绿色奥运”就是奥运会的准备、运营和事后管理这三个方面都要始终对环境负责、节约资源。国际奥组委从1995年开始便以“运动与环境”为主题举办两年一次的会议论坛,后来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始成为“环境友好”的奥运会。
回到当时韩国的情况吧。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汉城市政府实施了车辆管制,并号召人们不开私家车尽量利用公共交通设施,市民都积极响应。在筹备奥运会时,除了体育设施,我们还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意在防止汉江洪水。
《东企》:汉城奥运会闭幕后,在后续利用方面留下什么经验?
朴世直:与其他任何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和国家一样,对奥运会的投资的持续利用是一个大问题。举办奥运会肯定要建设体育场、选手村和记者村,这需要很大的空间。汉城当时在汉江以北的老城区已经没有什么空地了,江南地区可以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奥运场馆的建设大大带动了江南的发展。
在江南,我们在新建的奥林匹克公园的对面修建了选手村和记者村,当初就考虑到了奥运后长效利用的问题,因此贯彻了双重目的原则:既适合奥运会的使用需求,也适合奥运会结束之后作为居民区的用途。从奥运会结束至现在,那些楼房都是普通老百姓居住。奥运会也成为普及运动、推动大众运动健身的良好契机,那些为奥运会修建的体育场馆后来也经常用作大规模体育文化和宗教活动,这样也保证了使用效率。
《东企》:您怎么看待汉城奥运会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朴世直:奥运会后,韩国经济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韩国在举办奥运会的当年还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奥运会,韩国人看到了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这推动了“韩国制造”的价值升级、出口扩大、发展加速。●
1964东京:日本走向世界的跳板
文_李关云东京奥运会是日本的一个转折点,之前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仅仅来源于报纸和书本,而奥运会提供了很多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机会。“东京2016年奥申委的主席兼CEO河野一郎说。
站在东京市区西南部的国立竞技场(National Stadium)最高一层的过道之上,眼前所面对的这个体育场显得巨大、空旷。在7万多个座位的衬托之下,主火炬台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黑色的主火炬是特地铸造而成的,古朴而简洁,于夕阳的照射下,留下一条孤影。
1964年10月10日,东京奥运会的圣火就在这里点燃。从国立竞技场出来,换乘数站地铁之后,即可到达2公里之外的代代木体育馆(Yoyogi Gymnasium)。代代木体育馆看起来好像是用两轮月牙拼接而成,充满了柔性的线条美,不愧是东京奥运会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她也为丹下健三(Kenzo Tange)赢来了“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美誉。
在代代木体育馆西面,就是日本放送协会(NHK)的总部。它也是1964年奥运会的国际转播中心,当年的电视转播信号由NHK负责制作。
在转播技术方面,NHK在1964年取得巨大突破。东京奥运会上,包括开闭幕式在内20%的赛事转播使用了彩色信号。NHK还首次通过卫星信号传输,实现了洲际间的电视直播。
体育比赛的历史也由此改变,真正的全球性赛事开始出现,卫星直播也将运动明星推上了全球舞台。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
这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举办,这也是日本战后第一次举办大规模国际盛会。新干线、彩电、卫星直播 … … 这一系列新事物的问世都与奥运密不可分,它们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而当深究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起飞、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日本城市的变化之时,奥运会的痕迹始终依稀可见。
1960年代的日本
在成田机场开往东京市区的地铁车厢内,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广告招贴画已经占据了显要位置。相对那场已经逝去半个世纪的奥运会,现在的日本人更加关注在未来的某一年把奥运会再次带回东京。但也正因为那场奥运会给日本经济和日本人带来的巨大改变,让现在的人更加有信心投入未来的“奥运争夺”。
要看清楚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就不得不回溯那段时期内国际上的风云变幻,以及日本国内的形势变化。
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期,恢复了国家主权。在此之后,日本开始通过一系列措施,谋求经济和政治上的国际地位。1952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会员国。3年之后,日本又加入了关贸总协定。
虽然日本经济在战后很快恢复起来,然而当时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日本还是战后的一片废墟,日本制造也往往与“价格低、质量差”的印象联系在一起。
索尼的盛田昭夫在1950年代访问德国杜塞尔多夫所经历的“一件小事”后来成为当时西方对于日本“普遍看法”的典型。这位32岁的年轻人,刚刚代表索尼去美国与西部电器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内心依旧还在被那个“沸腾的美国”所震撼着,在他自己的国家里,“庞大的轿车、宽阔的道路、遥远的距离以及直冲云天的建筑”似乎还只是一个未来的梦想。到了同样是战后重建的德国,看过西门子、大众、奔驰这些令德国人骄傲的公司之后,他并没有恢复自信。这时候,一位餐厅的服务员指着饮料上的小阳伞对他说:“我知道日本,这个小玩意就是你们生产的。”
当时,日本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改变国外的成见,而举办奥运会就是最好的宣言。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国际局势激荡的年代,更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在日本筹办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对全球格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
1961年8月13日,前民主德国封闭了东西柏林间的边界,柏林墙开始拔地而起;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人类离核战争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1963年11月23日(东京时间),为了测试东京奥运会的卫星直播计划,NHK进行了与美国之间的首次卫星电视信号直播。
曾经为NHK转播东京奥运会的杉山茂和他的同事们挤在NHK的办公室内,打算见证这个历史时刻。然而传送过来的电视信号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际,日本抓住了机会 —— 在举办东京奥运会的这一年,日本还加入了经济合作组织。
这一年,对内推行经济高速增长政策、对外推行经济外交和亲美外交路线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在年初展望新的一年时,说道:“终于,日本正在进入一个成为真正开放的经济系统的变革时期。当日本经济适应了新的国际环境之后,确保未来经济的稳步成长最为重要的步骤是能够取得长期的贸易平衡。”
奥运前后的经济起飞
竹田恒和,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召开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如今担任日本奥委会主席兼东京2016年奥申委副总裁,他清晰地记得奥运前后日本经济的变化:“东京奥运会之前,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很少。而在奥运会之后,所有人都想要买电视机,而且他们也开始能够承受电视机的价格,人们的收入在那段时间内增长了很多。”
回头看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确凿的数据显示出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启了日本二战后最大的经济增长期。从1965年到1970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57个月,这一时期被称为“伊扎那岐景气”(Izanagi Boom),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经济整体增长122.8%,工资上涨幅度达到了114.8%.经过东京奥运之后两年的“后奥运疲软期”,在1967年~1970年间,日本GDP又开始显示出惊人的爆发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
1952年,东京曾申办1960年奥运会,未获成功。1956年东京再次申奥,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日本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经济企划厅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955年到1965年之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也开始转变。日本第一产业在1955年占GDP产值的17.3%,这一比例在1965年降低为9.8%.在此期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则由20.9%上升到31.4%.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这也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开始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日本制造”初具雏形。
日本的重化工业在这一时期发展迅猛。1955年,日本的石油化工业几乎从零开始,然而在1970年生产规模就达到世界第二位,仅乙烯年产量就达到395万吨。1955年日本粗钢产量仅为941万吨,而1965年粗钢产量已经超过4116万吨,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
1959年5月,东京正式获得1964年奥运会举办权。在一年之后,池田首相就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希望在10年后实现人均国民收入翻倍,达到20.8万日元。
随着经济的增长,日本的消费结构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日本银行调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53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高达55.9%,远远高于欧美国家(恩格尔系数是指饮食费在家庭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越高)。
到1963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为39.3%,虽然离美国的23.4%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非常接近于英德法三国的数值。
在东京奥运会举办的这一年,日本的收音机产量达到2437万台,位居世界第一。东京奥运会也刺激了电视机产业在日本的发展,根据日本银行调查统计局的数据,在东京奥运会举办10年之后,日本电视机产量达到世界第一,1974年1340.6万台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4.9%.“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到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之中。”在杉山茂看来,这是东京奥运会前后日本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
奥运跳板
日本经济的起飞,除了战后美国的帮助、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其中很大一部分驱动力来自于一大批日本企业的崛起,从1950年代起,这些企业开始陆续从本土市场走向全球舞台,开始漫漫的国际化征程。东京奥运会在一些日后成为全球行业巨头的日本企业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精工品牌走向全球的跳板。”指着刚从精工企业博物馆里借出来的那个石英钟,精工钟表公司东亚区市场总监梅本宏彦特意强调精工与奥运的历史渊源。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只是一个略显笨重的普通座钟。在它那四方的金属外壳上铭刻的“Seiko Crystal chronometer”,却显示了它的真实身份 —— 世界上第一代便携式石英钟。
Crystal chronometer是精工专门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而开发的,它为那届奥运会的马拉松、竞走、现代五项、公路自行车等项目提供了精确的计时服务。精工控股公司的Masato Nakaoda总监说:“从这个意义上看,奥运会不仅帮助精工的品牌走向世界,还直接推动了精工在石英计时器技术领域的发展。”
而这两点,正是推动精工从一个寂寂无名的日本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制表业巨头的关键因素。
东京奥运会的召开让世界看到了另外一个与过去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日本。在全球对日本印象改变的同时,日本企业的全球化正在逐渐深入。
那一年,富士胶卷在日后成为众多日本企业聚集地的德国杜塞尔多夫成立了办公室。同年,索尼的录像机被引进到美国的航线上,为了每周为这些航线提供新的录像带,索尼特意在纽约的郊区建立了一个录像带复制工厂。尽管后来发现那些生平第一次见到录像带的飞行旅客们对待这个新兴事物的方式并不友好,常常将之与饮料放在一起,原本预计一盘至少可以使用40次的录像带常常提前寿终,但这次贴近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尝试让原本认为录像机只能卖给电视台的索尼,决定开发出能够进入家庭的录像机。在这之后,索尼开发的一系列具有革新性质的产品 —— 1968年推出特丽珑彩色电视机,1975年推出家用Betamax录像机,1985年推出Walkman随身听 … … 使之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玩家”。1984年,63岁的盛田昭夫出版自传《日本制造》,让全球对“日本制造”刮目相看。
奥运会到底能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带来多大的效用,也许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去测算。奥运会也只是一个契机,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自于更多方面的推动力。
让日本人睁开双眼
“我觉得奥运会是日本的一个转折点,日本经济就是在那个时段开始起飞的,新干线的开通就是最明显的一个标志。” 东京2016年奥申委的主席兼CEO河野一郎(Ichiro Kono)这样评价那场东京奥运会。
“新干线的开通,让我感觉到日本变小了。”杉山茂亲身体会城市之间的变化。“东海道新干线”从开通之日起,每天运送旅客就超过6万人次,在随后的10年之间,它的运力上升至每天34万人次。东京与大阪两个经济中心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变得更加紧密,这为区域经济产生辐射效应奠定了硬件设施。
不过河野一郎还是认为,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对经济的促进,而在于帮助日本人与全世界进行了沟通,去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
他多次强调,东京奥运会是日本的一个转折点,之前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仅仅来源于报纸和书本,而奥运会提供了很多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机会。
“1964年的奥运会让日本人睁开双眼去看世界!”
的确,大量国外游客的到来,让日本人开始睁开双眼,融入世界;而卫星直播时代的到来,也让全球各国的很多人从电视屏幕上惊奇地发现,日本不再是他们印象中那个一片废墟的战败国。
如今,走过那些曾经记录辉煌历史的奥运场馆,已经全然不见当年的热闹景象,甚至显得格外冷清寥落,前往这些场馆锻炼的人寥寥无几,因为现在的人们更愿意光顾那些后来建起的更现代的体育场馆。NHK总部与代代木体育馆之间的小路上,甚至被一个剧组选来拍摄外景,而不用担心路人的干扰。
其中一些奥运场馆,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 —— 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奥运村就在代代木体育馆旁边,不过今天它已经不见踪影,原址被开发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园。虽然尘埃留在了过去,但1964年东京奥运会留给日本的一大笔“无形的财富”将被长久地流传。●
links
东京的2016愿景:举办“有史以来最紧凑的奥运会”
2008年6月4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雅典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上正式宣布美国的芝加哥、日本的东京、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西班牙的马德里成为申办2016年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的候选城市。这让东京有可能成为第一个举办两届奥运会的亚洲城市,早在两年前,东京申办方提出了2016年奥运会的申办概念:1、有史以来最紧凑的奥运会通过充分利用只有东京才能提供的集中和综合设施,举办有史以来最紧凑最集中的奥运会。
* 28个竞赛项目中的26个项目都在市中心10公里范围内的场馆举行* 从奥运村到比赛场地只需要20分钟主体场馆:中央区晴海地区奥运村:江东区中有明北填拓地媒体中心:筑地市场搬迁后腾出的空地
2、充分利用尖端技术的奥运会奥运会将充分展示日本最受关注的科学技术的精华,例如它无所不在的技术和机器人技术。
* 集结信息技术专家的智慧,有效利用各种对策* 安全对策、反恐对策等
3、优先考虑环境的奥运会奥运会对环境的负荷将被减少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东京奥运会环境指导方针”的制定* “Carbon-minus奥运会”
* 有效利用再生可能的能源* 最新环保型友好交通工具* 开发海之森林公园和水边地区,将东京建成“绿色与水的都市”
4、充满着日本人的热情和日本文化的奥运会通过展示日本人独特的热情和东京所培育的关照他人的传统“江户”
礼节,把友好热情传递给每一位来客。
* 确保奥运村具备世界最高水平的舒适度* 在烹饪文化、口味方面提供最高的质量和满意度
5、极大地推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并将有形或无形的财产传递给下一代的奥运会让奥林匹克精神渗透到都市的发展和体育运动的振兴之中,确保它为下一代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