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鹰潭打造为‘世界铜都’,建成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回收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
一年前,鹰潭打造“世界铜都”的区域战略定位一出台,立刻引发了社会热议,质疑声一时盖过赞许声。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鹰潭——这座赣东北的弹丸之城已成为国内外铜产业转移的“首选热地”,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知名企业高度关注。
用世界眼光谋划铜产业发展,创造性利用现有优势,乘势而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鹰潭交出的答卷不无启示。
战略:乘势而为
盛夏时节,走进鹰潭,到处是火热的生产建设场景。“世界铜都”如今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一年多前,当鹰潭市提出打造‘世界铜都’时,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韩士专博士说。
事实上,人们产生这种想法并不意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虽然中国最大的铜工业企业——江铜集团地处鹰潭,但国有企业与地方的联系实际可用条块分割来概括,“江铜产铜不卖铜”的局面由来已久,江铜与地方的经济的融合,特别是产业融合极其有限,自1983年鹰潭由一个县级镇直接升格为地级市的20多年里,江铜并未为鹰潭带来铜产业的集聚和兴旺。
从全球范围看,智利是第一产铜大国,而圣地亚哥则是铜产量最大的城市,堪称世界铜都。一些人甚至认为,鹰潭打造“世界铜都”只是一厢情愿之举。
事在人为。鹰潭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作为新近崛起的世界铜消费第一大国,其实际消耗量以及增长潜力令投资者刮目相看,世界著名大型铜加工企业纷纷移师中国,世界铜加工中心已向中国转移。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铜消费量将达到520万吨。
鹰潭市委书记杨宪萍说,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因素影响,东部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对地处中部省份的鹰潭地区而言,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矿山产铜居世界第七位,粗铜和标准阴极铜居世界第三位,铜加工材居世界第一位。南昌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尹继东说,在这种背景下,具备一定铜产业基础的鹰潭提出打造“世界铜都”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因为从全球格局看,铜产业尤其是铜材加工方面,只要做成“中国之最”,就是“世界之最”。
尹继东认为,辖有“中国最大铜工业生产基地”之称的江铜,鹰潭在全国铜产业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具有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和共识效应,这是“世界铜都”产业定位的基本依据。
坐拥“天时、地利”,2007年5月10日,鹰潭市召开千人大会,郑重地发出建设“世界铜都”的动员令:以江铜为依托,以壮大铜产业为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铜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铜材加工能力超过120万吨,铜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江铜综合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前三强。
旋即,鹰潭与江铜签订《共同发展铜产业壮大铜经济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从铜原料、铜加工和铜拆解园区建设等十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