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苏旭
传统毛笔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成为当今的“非主流”行业。作为有着260年悠久历史的老字号企业,“王一品”的前景指向何方?
早先,它叫“王一品毛笔店”,1961年郭沫若来访,题名为“王一品斋笔庄”。“斋”意指商店,“笔庄”则指工场,暗含着传统湖州毛笔行业前店后场的模式。而今,王一品是目前湖笔行业最大的老字号企业,算起来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在湖州市红旗路上,王一品寂寞而执拗地存在。这当然不是王一品最早的那个老门面,1990年,从部队转业回来的许阿乔被任命为王一品的总经理时,这家历史悠久的笔庄甚至没有自己的厂房和店铺。许阿乔四处奔忙,想方设法跑来了300万元资金,才购置了而今这幢小楼。
传统行业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发展的窘境。据了解,解放初期,原本百年历史以上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000多家。1990年,内贸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00多家。然而,到2006年商务部重新核定中华老字号时,首批只有420家。
曾经作为中国人的主要书写工具,毛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钢笔、铅笔、圆珠笔到无纸化办公,传统毛笔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成为当今的“非主流”行业。
老字号要不要搞技术创新?
说起湖笔,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传说中,秦代的蒙恬将军改造毛笔后,将制笔工艺传授给了湖州善琏的民女卜香莲。这个叫做善琏的小镇而今依在,仍以家家户户做湖笔而出名。
清代,善琏出了一位王姓老笔工,制作的毛笔书写流畅、不易脱毛,受到许多读书人的喜爱。历史记载,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朝廷大考,老笔工照例携带一批精致毛笔到京城售卖。一位考生买了他的一支羊毫笔,书写起来得心应手,中了头名状元。这个消息传遍整个京城,后来人们都把他卖的笔称为“王一品”。
王家的制笔工艺一直传到第9代(大约上世纪20年代),9代之后王家没有儿子,由于只传男不传女的行规,王家把工艺传授给了一个叫做周德臣的人,并索性将王一品的字号以300块大洋卖给了他。
解放初期,继承了王一品制笔工艺的周德臣之子周承仁远去美国,并于2005年在美国病故。不过,公私合营后,工艺却由一批老艺人传承下来。
“制作湖笔,首先毛料的选择很重要。制作过程中,小小笔头按照传统,有72道工序,少一道都不行。”许阿乔介绍。
在制作工艺和制笔技术上,许阿乔有个特殊的理论:老东西的价值就在一个“老”字,因此,技术上不应搞创新。
不创新又何谈发展呢?许阿乔认为:“创新是必要的,但对于老字号,创新的应该是经营模式,发展的应该是产品品类,而传统手工工艺,则要完整地进行保留。”
品类创新成为发展关键
走进王一品斋笔庄,形形色色的毛笔令人惊赞。有的大如棕帚,有的细如纤丝。一些毛笔笔杆采用了景泰蓝等各种新颖的材质,有的笔杆上还雕刻了名人手迹。
“我来到王一品后,一开始也非常困惑,而今写毛笔字已成了一种业余爱好和修身养性的方式,用的人越来越少。面对一个日益萎缩的市场,我们该如何发展呢?”许阿乔回忆。
他考察了一圈,最终在礼品市场找到了商机。从1993年开始,王一品开发各式礼品笔。一方面开发成套系列,另一方面在材质、包装上加以改进。
老字号的名头,加上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包装,王一品礼品笔推出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如今,礼品笔占王一品整个产品销售量的60%,王一品的产品品种也从过去的几十种,发展到了如今的500多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