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情感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
电影《女王》的启示是,在制度的框架内把握人性的空间,能使领导者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制度和人情的效能,在兼顾人情的同时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自从成为领导人的那一天,我们就被推到了一架天平中间,左边是个人情感,右边是组织利益。当情感与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偏向哪一边?一个领导者本能的反应是什么,理性的行动又应当是什么……
电影《女王》就是围绕这一矛盾展开——针对戴安娜之死的人民要求和王室尊严的对立、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的国家体制的冲突、个人情感和国家组织利益的矛盾,在这些矛盾的解决中,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布莱尔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故事情节也波澜起伏。从管理的角度看,《女王》描述的是王室和政府的一次联合“危机公关”。
布莱尔,一位刚刚上任并决意将英国推向“现代化”的民选工党首相。刚一担任不列颠王国的“总经理”,就遇到戴安娜王妃之死给英国王室带来的信任危机,如何解决这次危机成为了对他的一次彻底考验。作为不列颠王国的“名誉董事长”——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没有预想到戴安娜之死的严重性,她坚信失去“殿下”封号的戴安娜与国葬的礼遇不相匹配,希望保持王室的尊严、让戴安娜所生的孩子以及查尔斯王子本人不要陷入这种悲伤之中,于是便远离了伦敦,而带着家人前去狩猎。王室的这一举动惹得群情激愤,悲痛的浪潮汹涌至白金汉宫门前,悼念花束的卡片上写着“他们的手上沾满了你的鲜血”。伴随着王室和人民的矛盾的升级,王室的信任遭受了空前的危机,但女王和首相却艺术般地平息了这次危机!这次危机处置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个人尊严诚可贵、组织利益价更高
伊丽莎白女王沉着内敛、高贵自尊的气质令人着迷,她所代表的正是英国社会固有的传统和规则。于她而言,一切都是庄严肃穆的,不能有损王室的尊严。因此她拒绝参加民众悼念活动,对外界保持缄默。而在英国人民眼里,戴安娜是风度优雅、心地善良的王妃,是王室陈规陋习的牺牲品,是贫弱病困、鳏寡孤独者的守护神,悲剧发生后,举国哀恸,戴妃被尊为“人民的王妃”。在这种两相对峙中,人民对英国王室的信任荡然无存,甚至有四分之一的民众要改变君主制。在这关键时刻新首相布莱尔给女王打来了电话,劝说女王接受四点建议:
女王:首相先生。
布莱尔:陛下,很抱歉打扰您。请问您看了今天的报纸吗?
女王:我抽空看了一两份。
布莱尔:原来如此,请问您是否认为我们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
女王:不,这些只是几个过于热心的编辑提高报纸销量的伎俩,不能随着他们的口风走。
布莱尔:如果是一般情况我同意您的看法,但我的建议是……大众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现在情绪很脆弱。
女王:那么您的建议是……一份声明?
布莱尔:不,我认为已经错过发表声明的时机,我建议白金汉宫降半旗,并且请尽快赶往伦敦,这对于民众而言是极大的安慰。可以有效地安抚他们的伤痛。
女王:他们的伤痛?如果你认为我会放下两个失去母亲的王子和这里所有的事务赶往伦敦,你就大错特错了!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摒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悼念。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全世界都知道。
在这段对话中,布莱尔首相的建议不但没有被接受,反而激怒了女王,女王认为自己的王室才真正承受了巨大的“伤痛”。此时尊贵的女王怎么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女王的车坏在了山涧小溪。正当她觉得无助而黯然神伤的时候,却看见高贵的麋鹿形单影只。这一刹那间,女王多么希望自己只是个正常的、也有过青春的女人、母亲、婆婆。这个深深的触动和布莱尔的继续说服,终于让压在老人心头的尊严的坚冰融化了,老人采纳了布莱尔的建议,毅然回到伦敦。而当女王以这样的胸怀和方式给人民回应时,她的人民在广场上给了她尊敬的回礼——一个小女孩送给了她鲜花。不习惯流泪的女王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她的嘴角也微微地颤动了。这样的结局无疑印证了一句古话“以退为进”——女王的躬身相应使她变成了一个有情感的女王,不但尊严无损反而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反观一些商界骄子,研究进之道已是“博士后”,退之道还在“学前班”。分众传媒总裁江南春,在平息“短信门”事件中做了道歉,却遭受了看客的嘲讽;房地产行业教父王石,因为地震捐款的话语,向网民们说了Sorry,反而遭到了网友的“炮击”,原因何在?不是错了低头就行,要知道,人间万事总关情——有真情而后才能有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