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识穆勒,这位62岁的日耳曼人目光沉着,面对提问几乎从不做随意的延伸和解释。来自中国媒体的问题与他置身的核心事务有些遥远,而且明显过于温和,他似乎刻意地把自己曾经叱咤风云的经历平淡化——这是他多年来练就的一番本领,也是游走于政经两道的必需姿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的时候,青年穆勒正在德国西北部的海港城市之间穿行,宁静地学习、工作和生活。1970年从曼海姆大学毕业后,穆勒供职于路德维希港应用科学大学,并兼任曼海姆大学及雷根斯堡大学的讲师。时间自由而且舒适体面的教师生涯并不能磨灭他的雄心,3年后穆勒投身企业。“这个工作很有魅力。”穆勒这样形容他得到的机会,“工作的核心是决定未来会造多少的电厂,当然工资也是非常诱人的。”
穆勒在叙述中轻描淡写地带过了他生涯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次转型,事实上他在个人发展方面从不缺乏技巧与野心。根据德国媒体的记述:“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以独特的方式,用一张印有基尔海滩的明信片成功地获得了在RWE股份公司担任市场分析师的机会。后来,他转投费巴股份公司(VEBA),担任能源问题的全权代表,并自1991年起为下萨克森州州总理施罗德提供咨询,并一直与后来成为联邦总理的施罗德保持密切的联系。”
政客与经理人的辩证法
因为与施罗德良好的私人关系以及工业专家的背景,穆勒成为施罗德政府工业与科技部部长的人选。但4年政坛生涯中穆勒说他至今仍有遗憾,因为他在1998年至2002年担任德意志联邦经济与科技部部长的任内,并没有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能源政策,尽管此前他在能源行业持续工作了25年,是一位研究核能和核废弃物处理的专家。
穆勒对自己曾经的政客身份和经理人身份是这样评价的,“这两个职业都是相类似的,早上8点钟开始上班,到半夜才停止工作。在企业里时间效率更高。在政府工作的时候,总是要开很多会,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种浪费。”他这样回答一位德国记者关于回到商界是不是一种倒退的诘问:“我在国家机关中认识许多人,他们都很适合在经济界发展,这些人包括国家秘书、将军。但人们对在经济界发展好像都比较唾弃。就拿我来说,经常有人批评我在涉足政坛后又回到了原位——能源经济领域。我是被施罗德带入内阁的,因为他在能源经济这个问题上需要我。但作为专业人士,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涉足政坛是有去无回的话,那谁还会这样做呢?人们总是会为转入经济界的政治家捏造种种事实,说他们的决策与他们以前或者将来的雇主的利益是相关的。这很让人感到恼火。实际情况是,部长们都曾发誓‘为德国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任何企业。背后的猜疑会让许多经理人感到不安。这将导致他们以后更不愿意涉足政界。”
黑白世界的大赢家
穆勒是个真正的铁腕人物,德国媒体评价,是穆勒将“一无是处”的鲁尔集团变成了真正的企业。
从2003年开始,穆勒担任鲁尔集团董事长,他开始面对难以想像的压力——在德国与中国相类似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他是个排头兵,在对旗下国有性质企业集团进行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他的每一步都需要获得各个党派的允许,也要争得工会方面的同意。
穆勒说:“我需要将不同板块的业务整合到一个公司的麾下。化工板块还要进行一个单独的整合,因为我们对它的控制权只有50%。”具体而言,穆勒所做的就是将鲁尔集团下属的两大块业务:煤炭(黑)和以化工为主的业务(白)进行重新的整合。这局“黑白棋”颇具难度,简而言之就是从缺乏盈利能力的黑色业务——煤炭开采行业退出(一个在2018年停止采矿的法案已经在德联邦政府获得通过),相对独立的装入鲁尔基金会进行管理,而将盈利潜力巨大的白色业务——特种化工、能源以及房地产等优良业务剥离出来,单独打包成立公司并最终实现挂牌上市。
5年前穆勒刚刚执掌鲁尔集团的时候,这个集团的状况与有资格在资本市场上成为公众公司相距甚远。穆勒曾说:“那个时候我们靠政府补贴度日,债台高筑,亏损严重,毫无希望可言。”而在他花了几年时间,完成超过500次的出让和收购以及更换了企业的名称之后,局势来了个大翻盘。穆勒说:“现在化学工业部的营业额是每年120亿欧元。” 2007年,拥有4.3万多名员工的赢创工业集团创造了144亿欧元的销售额,息税前利润超过了13亿欧元。而穆勒本人在2006年9月开始正式兼任鲁尔集团旗下鲁尔控股集团(RAG Beteiligungs-AG)董事长,该集团于2007年9月更名为赢创工业集团,整合了鲁尔集团旗下的优势业务部门——能源、特种化工与房地产,在100多个国家内开展业务,60%的销售额来自于德国以外的地区。
事实上,赢创的私有化尝试已经开始了。本来它一直在等待上市。但是由于正巧遭遇全球金融市场的低迷阶段,它们转而寻求私募,现在已经将部分股权出售给了一家实力雄厚的私募基金——CVC。在此过程中,穆勒博士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但这些压力并没有使他在寻求资产增值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穆勒博士也有可能成为赢创真正的股东,赢创管理层以及员工持股的计划正在讨论过程中。“怎样分配股权?这个是要由股东和董事会决定的。管理层持股显然有利于企业管理。因为这使得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从股东的角度进行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这是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是从企业本身的角度做出的决定。”穆勒博士说。
没有悬念的成长性
离开中国的前一天下午,作为赢创工业集团的董事长,穆勒以及他率领的赢创高层访问团刚刚与上海市长俞振声有了一次会面,这显然是个双方互示善意的场合,俞振声给穆勒的印象颇为不错,穆勒称他为充满智慧并且让中层领导参与决策的开明领导者。简短的会见中,穆勒向俞振声表达了赢创进一步增资上海化学工业园的意向。这个位于杭州湾北部沿岸漕泾,离上海市区大约50公里的工业园区是上海六大产业基地南块中心,良好的区位优势已经吸引诸如陶氏化学、拜耳等世界级化工巨头纷纷进驻。穆勒此行中国的目的,是为了赢创在上海工业园区投资2.5亿欧元设立的10万吨级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生产基地封顶仪式——这是该类项目的亚洲最大,也是赢创化工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单项投资。
对于上海项目,穆勒的理想是在不久的将来,从上海基地生产出的那些花生米大小的透明颗粒物——甲基丙烯酸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地运用于光电子学、添加剂及涂料、汽车制造领域)——所制造的安全玻璃以及人造大理石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由此供应全世界。“眼下中国对于赢创来说是市场和生产基地一半对一半的定位,但是远期来讲,我希望中国成为赢创在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穆勒说。
就在2个月前,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深入谈话让穆勒愈发肯定了赢创大中华区业务的负责人。穆勒说:“以前我们就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见面,但是两个月前的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非常好的印象,让我更加确定了之前的选择。”穆勒选择的对象是俞大海——这是一位性格开朗、精明能干的上海人,47岁,德国汉堡大学化学博士、特种化工专家,曾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数十年。穆勒说:“他理解德国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我希望他在中国将我们的市场拓展,以中国的方式带领我们的团队。俞先生认为他可以做到,我就说好吧,那就放手去做。”
谈及为何共事多年还相见恨晚,俞大海博士笑称:“以前我们见过很多次,但当时我不负责中国区,所以不重要,现在负责中国区,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个“重要”不是凭空而来的,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中国生产特种化工产品的赢创公司已经在中国拥有18个公司,生产基地遍及中国十多个城市,还在上海设置了研发中心。2006年6月,赢创大型多用户基地的第一批生产厂——聚酯与色浆生产厂建成投产。而穆勒博士此行参加的封顶仪式意味着赢创位于大型多用户基地的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生产项目即将建成。该项目包括初期阶段投入在内的总投资额约为2.5亿欧元。这个亚洲最大的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生产项目的建成将标志着赢创在中国的基础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告一段落,正式告别大规模投入阶段,开始大量产出。2007财年,赢创大中华区的4000多名员工创造了约7.54亿元销售额。2009年赢创的目标在中国的营业额达到10亿欧元,而穆勒眼中的目标更加宏大:“今后4到5年我们希望营业额能翻倍,达到20亿欧元。”
专业化和特色化
当今世界各大化工公司无不是以其优势核心业务为主进行结构调整。它们采取收缩经营范围,放弃非核心业务,加强自己的专业化产业,使其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得以进一步加强。使得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三类公司:⑴以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为代表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大石油公司。⑵大型专用和高附加值专业化学品公司,如赢创-德固赛、罗门哈斯公司、韦伯公司等。⑶保留少部分或大部分核心优势石化品业务,主体或部分向包括制药、保健、农业等方向发展。诸如杜邦、拜耳、罗纳普朗克、孟山都公司等。
高新技术与上下游一体化
高新技术已成为影响世界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催化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为世界化工产业在新经济时代的升级换代提供巨大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世界化工技术产生新的重大突破,从而使世界化工行业在21世纪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都不惜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以确立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一体化或优化原料成本,降低运输和终端销售成本,以及公用事业、管理成本和其它费用,提高装置利用率,增加收益,已成为全球化行业的发展主流。今后,一体化的化工公司和能够获得低成本原料的化工公司在行业中将居于支配地位,而弱小和中等规模的经营者会被迫撤离化工行业,一些纯化学公司也将被挤出化工领域。
亚太地区成为投资热点
许多公司为了减少运费、降低劳动力成本、缓解环保压力,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如合成氨向有天然气的地方转移;石油化工向中东部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太地区石油化工正处于生命力上旺盛的成长期,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则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一地区人口众多,原料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化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10年,亚洲在世界化工市场需求所占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4%提高到38%,远远高于北美的22.6%和西欧的24%。亚太地区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型公司转移大宗石化产品和传统化工产品生产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