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翦
双鱼座的人素以“喜欢幻想”闻名,双鱼座艺术家有:肖邦、米开朗基罗、伊丽莎白·泰勒,金喜善。但“双鱼座”的名人似乎和商业毫无瓜葛。
张黎刚改变了这个看法。张黎刚生于3月20日,是双鱼座的鱼尾巴。一副小平头,面堂饱满,身体微福,这是记者初次见到张黎刚的第一印象,这位10年前为海外留学而放弃复旦大学的“天之骄子”, 现如今已是倡导健康管理的爱康国宾老总。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搜狐网元老、E龙网创始人以及现今爱康国宾董事长和CEO,双鱼座的张黎刚从容地游走在各行业之间。
被FBI“关照”的留学生涯
1996年夏天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时,当中国代表团走进会场,当时的NBC明星解说员鲍勃·卡斯特斯,诋毁中国运动员,说他们大多服用兴奋剂。这句不负责任的话播出后,立即引起了留学生和一些华人社团的不满,这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黎刚。
张黎刚很快就加入到反击辱华言论的队伍中。留学生们组建了“抗议NBC委员会”,张黎刚是委员会东部中心的负责人。为了迅速地将反击言论传播出去,他们决定筹集资金登载广告“骂”NBC。经过艰苦的努力,募集到了8万美元。西部中心率先在《华盛顿邮报》上发布了抗议广告。一个月后,张黎刚领导的东部中心也在《纽约时报》上发布了抗议广告。
巧合的是,广告刊发前两天,适逢鲍勃·卡斯特斯出席全美一个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当脱口秀主持人询问鲍勃·卡斯特斯,说有很多中国人对你不满时,鲍勃·卡斯特斯双手一摊,否定和否认了一切。
但是很快,抗议广告便针锋相对的横空而出。在以自由女神像为背景的广告上,标题赫然耸立:鲍勃·卡斯特斯败坏了奥林匹克精神。于是,全美国人都从《纽约时报》上知道,鲍勃·卡斯特撒谎了,他的确愚蠢地“得罪”了中国人。
紧接着,1997年香港回归,张黎刚又自掏腰包包下哈佛大学肯尼迪中心,组织了一场庆祝香港回归的庆典活动。
随后,因不满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只将自身定位于社交团体,张黎刚便想另立山头。当时哈佛校内本科生有本《哈佛亚太评论》的杂志,但其80%的内容都是在讲中国。张黎刚想,与其如此,不如一针见血,一步到位。于是,《哈佛中国评论》应运而生。
但是这一系列的“爱国行为”,却引起了一些哈佛校内一些人士的遐想甚至质疑。当时哈佛有一个费正清研究所,主任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中文名叫傅高义,之前曾经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
在《哈佛中国评论》的几次年会上,傅高义总要向张黎刚了解组织年会的人员来自于哪里,并做了一些记录。因为会议组织者并非全部来自哈佛,也有来自于其他大学或者是已在波士顿工作的中国留学者。而之前张黎刚向哈佛研究生院申请成立《哈佛中国评论》时,居然有哈佛研究生院的官员责问经费是否来自中国大使馆?于是,张黎刚才明白原来自己被当作中国政府的间谍了!
但是不管怎样,《哈佛中国评论》势如破竹,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中美民间政商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到今年,《哈佛中国评论》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几乎所有国内的明星企业家如马云、任志强、潘石屹等都去参加过《哈佛中国评论》的年会,一些高级政府官员如李肇星、周小川、刘明康等也陆续参加过《哈佛中国评论》的年会。今天,《哈佛中国评论》依然精力旺盛的担当着中美民间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 。而当时与张黎刚一起创建《哈佛中国评论》的搭档,后来也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最年轻的副司长。
一辈子都还不清的钱
《哈佛中国评论》不仅带给了张黎刚创业的韧性和经验,实际上也成为他和太太后来结合的重要桥梁。
张黎刚是在一次留学生的聚会上认识了现任太太的。当时,他们相对而坐,于是就自然而然攀谈起来。张黎刚告诉她,他在哈佛读书,同时业余想出版一本杂志。太太则很好心地说,我老板也是做出版,也许可以介绍你们认识,让他教你 。
后来,张黎刚才知道,太太的老板就是IDG亚太区的负责人熊晓鸽。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从张黎刚与太太交谈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将来张黎刚的互联网创业之路。熊晓鸽是中国内地风险投资业的领军人物。而风投,是催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更何况,太太后来又介绍张黎刚认识了张朝阳,一起回国投身到互联网的开拓运动当中。
当记者开玩笑询问张黎刚,说太太是不是有旺夫命时,他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很多大师都说太太有旺夫命,当然他更得意的是告诉记者,他的太太多么优秀多么杰出。
“别的男人如果自己的太太非常优秀 ,会有压力,我没有,相反我很自豪。”也许只有这句话,才流露出一点双鱼座的特质:感情丰富、脱俗。
不过,张黎刚和太太的恋爱充满着戏剧化的奇趣。现在回忆起来,张黎刚还觉得初相识时,太太对自己先冷后热的表现,让当时的自己无所适从。为了表达对太太的爱意,还是穷留学生的张黎刚用信用卡透支为太太买了一条名贵丝巾。而太太是在公司大老板秘书的提醒下,才知道送这么名贵丝巾的人,一定是喜欢自己的人。于是出于礼节,用一张明信片做为回礼答谢。
这件事情令张黎刚有点沮丧。甚至在和太太恋爱时唯一一次看电影——还是浪漫电影《泰坦尼客号》时,面对她的冷淡,还萌生过退出的想法。
“我当时看电影就想,如果不行就拉倒算了。”张黎刚今天还清楚地记得在电影里杰克和露丝相拥船头共谱爱曲时,银幕外自己的心境。
一切的转机,是在熊晓鸽帮助下,IDG成为《哈佛中国评论》的赞助商,而太太被老板指派到《哈佛中国评论》工作。在日益增多的工作接触中,自然而然成就了感情的基础。
1998年,张黎刚从哈佛退学回国之前,用向太太借的钱给太太买了戒指,并带她去吃了顿法国大餐,从此正式确立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后来还了钱,但张黎刚借用太太的话说:一辈子都还不清。
低调的双鱼座“儒商”
2003年,张黎刚从E龙出来,准备创建爱康国宾,起初他的太太是不同意的。实在拗不过,才转而去支持。其实对于张黎刚来说,自己在哈佛学的专业就是医学,创建爱康国宾,无疑是一种回归。
爱康国宾倡导健康管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互联网在信息化层面把一个人的健康管理起来。其实无论GOOGLE还是微软,都已将互联和传统健康产业结合起来,推出了自己的服务。从中国国内本土来看,爱康国宾无疑是提前走了一大步。
一谈起自己目前所做的事业,张黎刚马上透出了创业者一种特有的激情,旁征博引,激扬文字。他不停地拿出一些专业的医疗书籍,向记者们论述爱康国宾的模式、特点。
张黎刚认为,目前国内医疗产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价值能够普遍被认识到,但是医疗的信息化价值还远远未被意识到。信息不对称其实是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爱康国宾要做的事情,其实就为医院和患者之间也建立起ERP(资源管理)和CRM(客户管理)系统。“其实患者也是客户,医院也像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公司。”
在多彩斑斓的互联网领域,英雄能人辈出,有灿若长虹但转瞬即逝的,也有默默耕耘、稳扎稳打的。与回国创业前在麻省理工大开PARTY昭告天下的张朝阳相比较,张黎刚还是显得很低调:“我基本上就是公司、客户、家,三点一线;为交际而打高尔夫球我是从来不去的。”
作为一个五岁半孩子的父亲张黎刚说:带小孩子和创业一样富有挑战性,要非常有耐心。”一个顾家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这是“双鱼座”儒商的另一面;但也和星座学家对“双鱼座”的另一些注解一致:温情,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和谐友爱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