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超
“生活就是大不一样了!”这是老百姓对改革开放30年最直接的描述。
从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到吃饭讲营养、穿着讲时尚,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滋味。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地位的改变——消费需要钱。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让老百姓的收入日益提高,消费生活也开足马力,创造了神话般的速度。
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下,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
“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确实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困苦。”河北省深州市的王瑞温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王瑞温说,那个时代,每家人桌上的饭菜、房间里的家具摆设都惊人地相似。“就那几样东西。百姓们想的也简单,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行了,别的能省就省。”
即使是在生活必需品上,老百姓也不能“为所欲为”。平常的主食还是玉米面窝头,菜则是自己家种的白菜萝卜。“白面馒头还属于奢侈品,只有来客人了,家里的小孩子才能解解馋。”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点也不夸张,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好几代。姐姐穿小了弟弟接着穿,弟弟穿完再给妹妹穿。“那时孩子们最希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父母才有可能给他们做新衣服。”王瑞温回忆。
不过,改革春风的暖意捂热了他们的钱袋子。
1985年,全国进行了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结构工资制,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实行“工效挂钩”,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异常高涨。农民也开始在自家的地里经营起来,并逐步有了一定的积蓄。
那个时代,是大城市居民奔小康、农村居民奔温饱的时代。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了,逐步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进军。
就说传递精神世界信息的电话——“那时候人人都以自己家有电话为荣。谁家装了电话机,在亲朋好友间都是大新闻。”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先生说。
张先生回忆,那会儿,他居住的整栋楼里只有一家装了电话,附近的邻居都能将他家的电话号码倒背如流。“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有电话的那家扯着嗓子叫人接电话。”
后来,张先生当上了业务员,去那位邻居家借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多。“那时我也萌生了要装一部电话的念头。”然而,电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想安电话的人太多了,没那么多线”。直到半年以后,张先生才如愿以偿。
好不容易安上的电话却让张先生仅仅高兴了2年。1991年,大哥大、传呼机突起“袭击”百姓生活,成为信息化通讯的新标志。“买‘大哥大’还得单位提供介绍信,手续复杂得很。不过我还是买了。”回想起那段儿张先生至今还觉得很“拉风”。
如今张先生的通讯工具早已换成了一部诺基亚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照相,样样都不误。还能网上炒股,全球定位什么的,攥着这玩意就能把什么事都办了。”
当张先生还停留在手机上的时候,有更多的人把联系方式放在了网络上。“QQ、MSN、电子邮件,不仅方便快捷还省钱。”“老网虫”王越对此深有研究。“2000年那会,我就鼓捣家里买了一台电脑,教爸爸妈妈上网,的确方便啊。”
其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脑还是少数人的专利。那个时候的电脑只卖给公司和政府部门,不卖给个人。即使在1995年普及全国后,电脑依然是有钱人的“专属品”。直到21世纪,电脑才真正地“飞”入平常百姓家。这种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后,各电脑公司也就开始了残酷的“消费战”。从纯平显示器到液晶显示器,从台式机到笔记本,电脑开始变得更小、更快、更实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才有生存的空间。”在联想做设计工作的李先生说。
从必需品到奢侈品
鼓了腰包的老百姓们,开始不满足只在现有物质基础上做文章。
五星级大酒店、豪华的车队、专业的婚庆公司、华丽的婚纱、每桌2000元标准的喜宴……看着女儿结婚的盛况,王女士回想起自己简单而又朴实的婚礼。
那是1975年的冬天,穿着老父亲到县城里买来的红色条绒上衣,王女士坐上了从邻居家借来的铺着红布的马车,就这样在一片吹拉弹唱中,被夫家迎进了门。
“结婚照是到邻村的小照相馆照的,5吋黑白小照片。”王女士的嫁妆也只有3件—— 立橱、躺柜和1个组合柜。
“尽管当时的喜宴是在露天的院子里摆的、喜糖非常粘牙、瓜子里全是土、烟卷没有过滤嘴、喜酒大多为散装,可是乡亲们依然吃得有滋有味。”王女士回忆说。
据当时在县城开合作社(相当于现在的百货商店)的王国庆介绍,店里的货物很少,主要是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那时全国农民的年均收入只有100多元,前来光顾的人很少。“谁要结婚,要提前20多天到我这里订货,鞭炮、大红布、比较好的烟酒不是时常都备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收入开始了跳跃式的增长。1989年,农民的年收入首次突破600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2.7倍。很多工人的收入也达到了2000元。婚礼的规格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
婚纱照、婚车,这些老百姓原本并不知道的名词,开始走进生活。
“头车是桑塔纳,后面是两辆夏利,15辆摩托车紧随其后,一直开到了酒店门口。”王女士最小的弟弟这样描述着自己结婚时“硕大”的场面。“那气魄和现在比起来丝毫不差。不过车大多都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都得自己张罗,不像现在,只要把想法扔给婚庆公司就行了。”
“我和妻子还花500元钱照了一套结婚照。为这事,老父亲一直埋怨我,说我花那么多钱弄了个没用的玩意。”至今,王先生还在为老父亲的埋怨“愤愤不平”。
如今,婚纱照已经逐渐被所有人接受,成为每一对新人必备的项目。而各影楼也纷纷推出了各种风格的婚纱系列供新人们挑选——古典、现代、欧美,少则百元左右,多则数万元以上。
“现在的新人最注重个性。以前,都是我们把新人当成机器,摆什么姿势,脸上什么表情,都是我们说了算。可现在的新人都是自己设计动作,我们则成了拍摄机器。”对于时代的变迁,有17年婚纱摄影经验的李师傅深有感触。
除了婚礼的规格不断提高,老百姓们对日常娱乐生活也开始异常挑剔。旅游景点从原来的北京、西安扩展到了全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卡拉OK也从路边小店搬进了VIP单间;电影也从简单的黑白电影到如今追求电脑特技、立体感、3D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