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炜旋
中国与埃及——两大文明古国的手,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握得更紧。而埃及,也正在成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及非洲投资的主要“登陆地”。
2008年12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埃及时透露,当年双方贸易额继续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这与全球贸易额增幅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而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正被打造成中国企业走向埃及的平台和走向非洲、欧洲的“桥头堡”。该合作区位于埃及第一个经济特区苏伊士西北经济特区的东南部,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12月30日下午,埃及投资部部长穆希丁在其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在内的中方媒体采访。他告诉记者,为推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两国已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处理该合作区的一切问题,包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天然气供应等。
而负责该合作区的直接主管部门是埃及投资部属下埃及投资及自由区总局(GAFI),该局副主席兼苏伊士西北经济特区副主席阿明12月31日对本报记者表示,埃及与欧美等多个地区已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且已于2008年12月将纺织行业的出口补贴由原来的8%提高到12%,鼓励面临困难的中国纺织企业将工厂转移到埃及。
据天津泰达人士介绍,天津市政府为推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投资进度,对入驻该合作区的中资企业给予连续三年实际投资额5%的补贴,同时免三年煤电气费用,厂房租金也实施减免政策。1个项目最大补贴额可达1000万人民币。
中国式“经济特区”
《21世纪》: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近日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并表示要加快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对此你怎么看?
穆希丁:我的观点跟李克强副总理一样,中国可以通过埃及来促进与整个非洲的关系。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地处苏伊士湾,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位置。再加上埃及提供的众多优惠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将能带来很多好处。
阿明: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发展的5个经贸合作区之一,也是进展较快的一个。此次李克强副总理在埃及中国经济合作论坛表示,该地区将会成为中国(在埃及)投资商最集中的地区。
《21世纪》:埃及的经济特区有哪些特殊政策?目前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情况如何?
穆希丁:上世纪90年代穆巴拉克总统访问中国的时候参观了中国的深圳,随后决定在埃及也成立经济特区。目标是将特区建成一个以外向型工业为主、综合性的港口城市。2003年,埃及制定83号法作为经济特区的专门法律,使其拥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投资制度。
中国公司投资在埃及发展得很快,目前已有637个中资企业在埃及注册,其中有504个公司是在我当部长近四年时间期间注册的。目前中国公司在埃及的投资排名是第24,但按现在这个速度,将来4年内能够排名第15。
阿明:我们提供的优惠政策包括,特区内的企业所得税率为10%,而埃及其它地区是20%;个人所得税统一税率为5%,而其它地区是10%—20%。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造成该地区建设推进不快的一个原因,苏伊士省已和埃及政府有关部门及各相关企业一起合作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步伐。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内,将会安排这方面的具体计划并进行全球招投标,中国企业也可以参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欢迎中国纺织企业
《21世纪》:作为主管投资的负责人之一,你希望中国哪些企业来埃及投资?相比中国市场,你认为埃及的优势在哪些方面?
阿明:首先我们非常重视重工业与轻工业协调发展。首先是纺织品,还有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等。在能源领域现在已有埃中合资公司在石油勘探方面进行合作。
除了埃及战略位置优越外,劳动力、原料、能源费用低,更为重要的是埃及跟很多国家和地方订立了自由贸易协议:包括《埃及欧洲合作伙伴协议》、《埃及非洲东南部贸易协议(COMESA)》、跟阿拉伯国家的《AFTA》、跟美国的《实业工业区协议(QIZ)》、跟北非的AGADIR协议,另外还有一些双边协议。从埃及向这些国家出口都能享受零关税。
一些在中国生产的商品对向阿拉伯、欧美等地区的贸易出口,有可能会因为市场壁垒无法进入对方市场,但在埃及生产,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21世纪》: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了解到很多中国纺织企业有意到埃及投资,对此你怎么看?
阿明:对于这一情况,我们也了解到,近期我们将会组织代表团到中国珠三角地区以举行论坛或会议的形式向当地纺织企业介绍埃及的投资政策及投资环境,并会带上埃及银行负责人介绍融资情况。
以中国对美国出口为例,关税约为30%,而埃及全部免税,再加上相对廉价劳动力和政府补贴,将有助于纺织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2008年12月埃及已将纺织行业的出口补贴由原来的8%提高到12%,这可以鼓励面临困难的中国纺织企业将工厂转移到埃及。
中国企业可控股埃及铁路
《21世纪》:埃及正在进行的公私合营政策有哪些行业可提供给中国企业机会?是否可以控股?有没有哪些限制投资行业?
阿明:目前公私合营改革主要是在基础设施行业,特别是铁路行业,目前埃及交通部门正在研究方案,以对外国投资者提供机会,中国投资者可以在铁路行业实现控股。
跟全世界很多国家一样,战略行业是必须受政府控制的,在埃及包括能源和军工两大行业,不仅限制外资进入,本国民营资本也无法进入。
《21世纪》:有中国企业反映,埃及要求外资企业本地员工占比要达到90%,认为这一劳工制度过于苛刻,你怎么看?
阿明:中国公司刚开始的时候都觉得1∶9的比例过高,对此,我们的处理方式改成逐一个案处理。可以根据中国公司的申请增加中国员工的比例,但并非全部申请都能获得批准。另外,在增加比例的同时要附加答应培训埃及技术人员。
另外,在经济特区有一个经济总局有权力提供各种特殊的签证以灵活处理中方员工必须三年一轮换的硬性要求,使投资者受益于灵活的行政和劳动制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