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徐雅玲
考虑到传统红砖生产对环保的副作用,政府又大面积推广既扩大供应又节约能源的免烧砖。数月之间,全市建成免烧砖厂124家,形成10亿匹/年的产能。
“截至2008年11月,绵阳新增砖厂566家,新增产能81.34亿匹/年。”王春介绍说,虽然目前供应仍有缺口,但随着春节前第一波农房重建高潮结束,市场供需将趋于平衡。
“现在看来,2009年新增的砖厂一旦达产,除去绵阳本地的农房建设需求外,将有23亿匹砖的产能富余。”林新表示,“所以春节过后,砖价必定会有所下降。”
但绵阳政府并不全然寄望于供给扩大后的市场自动调节。从2008年7月份起,政府对市内生产的建材出厂价实行最高限价管理。
在这份限价清单中,红砖最高限价是0.34元到0.36元一匹,沙石50元/立方,水泥为510元/吨。所有建材企业必须向主管部门上报价格单,批准后执行。
“我们还实行监督员驻厂特供。”王春介绍说,“比如仙游区的新桥长征砖厂,镇干部驻厂统一调派红砖,根据产能定点、定户限价供应。”
砖厂的运费也实行最高限价——30公里内每吨1元,30公里上每吨9毛。
对于建材经销商从绵阳以外地区进货供应本市,政府限定他们的进出货利差不得超过7%,否则将予以查处。
价格管制让当地的建材业承担了不小的代价。
“为了保证平价水泥供应,我们现在是价格倒挂。”位于安县的银河建化集团党政办主任李洪武介绍说,水泥生产原料石灰震前价格是12元/吨,震后国家拉动内需、基建项目增加,石灰价格涨到35元/吨,还不容易买到,不得不向安徽采购熟料来生产水泥。
安徽熟料的出厂价是510元/吨,加上运费到达安县,再加工成水泥,价格是560元/吨,而绵阳政府的水泥最高限价是510元/吨。以2008年12月份销量6万吨计,每月销售水泥要亏300万元以上,这还没算上人工成本。
“好在这笔费用比起公司每年10亿元的产值还可以承受,就当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吧。”李洪武笑笑说。
履行社会责任还包括“捐砖”。在地方政府动员下,三台、江油、安县等地砖厂向北川、平武捐赠红砖45万匹,绵阳市机砖协会向北川捐赠20万匹。
连外地建材商也加入进来。仅成都就有20多家砖厂与绵阳签订了平价供应12亿匹砖的协议。
胡锦涛“问砖”
深切关注着灾区建材供应的,还有中南海。
国家主席胡锦涛元旦前夕的2008年12月27日至29日视察四川重灾区时,专门前往都江堰市蒲阳镇灾后农房重建建材特供站考察。这个特供站由当地政府统一购置重建所需建材,平价销售给正在建房的灾区居民。
胡锦涛一一询问各类建材的货源、质量、运输成本、销售价格,并和前来购买建材的村民交谈。他要求特供站确保货源充足,确保建材质量和价格稳定。
根据胡锦涛的指示,成都军区紧急出动1000多辆军车抢运重建物资,其中也包括砖。在前往映秀镇的路上,看到几十辆满载重建物资前往灾区的军车,胡锦涛让车停下,登上军车,察看运送的砖块,询问车队这次共运多少砖、往哪里运。他鼓励官兵们“急灾区群众之所急、解灾区群众之所难,为灾区群众抢运重建需要的建材”。
鉴于供应链各环节的复杂性,灾区建材保障,显然将是持续数年的难题。
据四川省政府测算,灾后重建的3年间,墙体材料每年标准砖缺口分别为355亿块、178亿块、30亿块,水泥每年缺口分别为5300万吨、3900万吨、3100万吨,钢材每年缺口300万至360万吨。
缺口催生了灾后重建的另一个敌人——黑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