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则所称福特基金会并不过问其研究
本报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因为一份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报告,天则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天则所)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公敌”。
2008年12月24日,天则所理事长茅于轼教授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报告会上发言称:“18亿亩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捆绑没有必要。”这一观点随即受到不少农业专家和广大网民的激烈反驳。
2009年1月8日,本报记者找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项目执行负责人赵农,他表示:“课题组花了一年的时间收集数据,做调查,发现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实质不是保障粮食安全,而是保护耕地所承载的农民就业权,以及土地被占用引发的社会问题。”
赵农告诉本报记者:“粮食安全其实是一个幌子,掩盖了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只要地方政府可以廉价征用农民的土地,18亿亩红线就无法有效保护耕地。我们不在意人们的骂声,在意的是有多少人去关心红线背后是什么?”
红线的背后
记者被告知,耕地保有政策提出以来,被地方一次次突破。以1996年为基期的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规划曾确定,200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9.4亿亩,2010年要控制在19.2亿亩。等到200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减少到19.2356亿亩。在此情形下,2010年保有19.2亿亩耕地的目标被迫提前到2005年,结果到2005年,全国耕地只剩下18.31亿亩,到2006年,再减少到18.27亿亩,直逼18亿亩这一红线。
赵农指出:“2000年前后,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加大,耕地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正是土地资本化的开始、商品房建设兴起阶段。地方政府以农业用途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用耕地,再以建设用地的价格出售给开发商。”
在收益剪刀差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违法圈地屡禁不绝。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近500万亩,比2004年全国新增的建设用地总量402万亩还多出近100万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告诉本报记者:“一些城市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周边区位较好的土地,往往是基本农田,地方政府只好在原有土地利用指标上打擦边球。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需要看GDP的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居高不下,这涉及一个发展模式的大问题。”
中央更多考虑的是耕地的保护问题和农民的处境,因为土地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地方经济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土地就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赵农说:“中央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暗含了两个意图,中央政府事实上对造成耕地急剧减少的土地产权机制是认可的,以为一条红线就能起到限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效果,不需要改变现有机制。”不过,除了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都造成了耕地大量减少,如果没有严格的保护制度,耕地流失会更加严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