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如此廉价?
根据收购协议,英茂集团以7160万元的价格收购勐阿糖厂与景真糖厂,收购资金分两次支付,每次3580万元。
“当时勐阿糖厂账面上就有3000多万现金。”曾友德说,相当于英茂集团拿他们厂的现金,买下了两个糖厂大约2亿的净资产。
“英茂集团拿到糖厂后,到银行贷款再付清第二笔钱,他们根本不用一分钱就完成了两个糖厂的收购。”一位下岗职工批评县政府瞎了眼,竟然将两个效益如此好的企业拱手送人。
“这显现出了英茂集团资本运作的实力。”一位知情人士说,英茂集团如此完美的并购,得益于政府支持和新疆德隆的帮助。
根据媒体报道,在英茂集团收购德宏州瑞丽糖业总公司、平原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陇川景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德宏英茂的挂牌仪式上,德隆集团执行总裁丁光平到场出席。
“站在政府的角度看,整合糖业资源没有问题,但整合过程出了问题。”这位知情人士说,省政府希望以优惠政策和条件帮助英茂集团尽可能地收购糖厂,整合资源做强做大,但英茂只拿下了8家(注:后来又竞买、收购了2家)。“被英茂相中的,是效益最好的糖厂。”
“政府是希望壮大制糖产业,但企业只会关注利益,择优收购才是英茂的真正目的。”勐阿糖厂一位老职工说,尽可能多地获得资产,尽可能多地剥削职工,让他们认清了英茂的面目。
令勐阿糖厂和景真糖厂职工忿忿不平的一个实例是:2005年,云南德宏州龙江糖厂资不抵债破产,最终经司法程序拍卖。闻知消息后,英茂糖业和省内另一家糖企力量公司展开竞买,最后,起拍价约1亿元的龙江糖厂,被英茂以2.1亿的价格购得。
效益最好的勐阿糖厂和景真糖厂以7000余万的超低价贱卖,破产的龙江糖厂以2.1亿的高价成交,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冲击着职工们痛楚的神经。
在云南那段并购糖厂的大潮中,本土的英茂集团和来自广西的南华糖业,成为最大赢家,并最终形成了两个云南实力最强的糖业集团。不过,与英茂并购的成本相比,南华成本之高,可谓天壤之别。
一个可以作比的例证是,广西南华并购临沧市、开远市糖厂时,临沧市政府向其开出的条件是,糖厂按净资产收购,但必须投资10亿建设一个10万吨的造纸厂,而开远市方面,亦要求其建设一个5万吨的造纸厂。
据介绍,政府提出兴建造纸厂的原因是,糖厂的净资产低,对于并购企业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况下,以糖厂为饵,吸引战略伙伴投建造纸厂,为当地增添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
“英茂与南华并购成本强烈的反差,从一个侧面说明英茂的实力强大,特别是利用行政资源的能力!”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
寻求香港上市
成功完成收购后,英茂集团迅速进入糖业并占据云南省糖业龙头老大地位。
以07/08榨季为例,云南全省白砂糖产量是216万吨,英茂糖业贡献了45万吨,临沧南华糖业公司是40万吨,位居产量前两位,两大龙头企业总产量占全省产量的四成以上。效益方面,英茂糖业强于临沧南华。
据介绍,从2003年横空出世到现在的5个榨季,英茂糖业白砂糖产量排名全省第一,年年盈利,最辉煌时一年赚4个亿。在2008年糖价大跌、大半糖企亏损的情况下,英茂糖业仍盈利7000万。
“他们很快就把购买10个糖厂的投资收回来了!”云南省糖业协会杨运生秘书长认为,英茂糖业胜出,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收购的糖厂效益好。当然,也有其管理水平的原因。
例如,在控制硫磺、石灰等辅料成本方面,该公司采取招标制,大幅降低采购价格。按目前产糖量,英茂糖业每年需要辅料硫磺4000到5000吨,通过招标,去年其平均价格约在每吨3700元。而一般糖厂的硫磺购入价基本在每吨4000元左右,甚至更高。
在销售方面,英茂糖业的做法是,由母公司负责,各子公司(糖厂)只负责生产。销售由母公司统一负责的优点是,有利于母公司在市场价格上的话语权,同时可以降低销售成本。
“在管理上,英茂糖业注意创新,做法灵活,在全省特色鲜明,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对于英茂糖业的现状,杨运生更多的是肯定。
成本决定糖厂效益。在榨糖工业中,甘蔗加工量是影响成本的一个主要因素。
“糖厂的甘蔗原料数量不一样,不同的糖厂榨季时间长短不一,榨季长的,其成本就低。”杨运生说,在原料上,英茂糖业所属糖厂占有优势。与其他企业相比,英茂糖业总体成本全省最低。因此,即使去年白砂糖价格大跌,他们也能保证盈利。
“稳定盈利的企业,更受银行青睐,所以英茂糖业在资金上没有问题。”杨运生告诉记者,农民卖甘蔗给英茂,都能立即拿到钱。而贷款难的企业,只能打欠条,这对企业发展来说,就形成了制约。
2008年是糖企日子难过的一年。云南省糖业协会理事长洪叔南表示,由于产量增长,供求失衡,糖价下滑到很低位置,造成2008年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多数企业亏损的恶果。2008年云南全省制糖行业糖产品亏损6919万元,幸好综合利用产品(主要是酒精)和营业外收入贡献了7600万元盈利,这样盈亏相抵全行业勉强盈利。全省52家糖企中,整体效益亏损的31家,占60%;盈利21家,占40%;11个产糖州市中,盈利的4个,亏损7个。
英茂糖业骄傲地走在了云南同类企业的前面。在取得良好业绩后,英茂糖业“十分自然”地启动了上市融资工作,上市地点选择在香港。
记者调查得知,2006年,英茂糖业从英茂集团脱离。2006年9月4日,它被一家名为联浩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地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公司收购,企业性质变更为外商投资,注册资金由6632万元人民币变更为1144.9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843万元)。2008年七八月间,由国泰君安做推荐人的英茂糖业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虽然其后没有发布招股说明书,但有媒体援引消息指出,英茂拟融资3亿到5亿元。
“现在市况不好,如果此时上市,发行价格低,相当于把公司贱卖了。”英茂糖业办公室副主任许鹤丰说,目前上市工作暂停,公司在等待行情转暖。
英茂糖业并不是唯一一家受到影响的拟上市公司。有媒体报道称,去年下半年通过港交所聆讯但未上市的公司有20余家,如南京房地产开发商翠屏地产等。
国元咨询(深圳)服务公司总经理邱正威说,企业上市与否或选择何时上市,有多方面的原因,既要看大势,又要看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香港联交所的审核和聆讯后,上市的主动权在公司这边,应该随时都能上,关键是卖个什么价位和时机选择的问题。
他还表示,按照惯例,从通过上市聆讯到挂牌上市约2个月时间。如果时间过久,可能要重新走聆讯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勐海县经济与商务局局长舒玉清告诉记者,前些年,糖业对GDP和县财政的贡献,均在30%以上。但近几年来,勐海县糖业对全县的工业总产值的贡献逐渐呈下降趋势,对财政的贡献度同样下降。
2008年的数据是,全县GDP总产值为17.1亿元,而糖业总产值接近3亿,茶叶8.47亿,矿产2.17亿,分别占比17%、49.5%、12.7%。
上市前卷入诉讼
2月13日一早,十余名勐阿糖厂原职工向勐海县人民法院递交诉状。
在英茂糖业为做强做大而奔走融资时,这一批人展开司法维权行动,试图夺回属于他们的企业。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资产属于全体职工所有,政府无权干涉企业。
“如果在企业性质上有争议,须先行厘清。最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建立时,是否有政府出资,如果有,政府获得股权还是债权?”
对于勐阿糖厂性质,曾在云南省轻工厅工作的杨运生向记者表示,当时国家对建立国企有数额限制,在没有指标的情况下,勐阿糖厂就以集体所有制性质注册。
现在是云南省糖业协会秘书长的杨运生认为,勐阿糖厂的领导由县委组织部指派,这都是国有企业的做法。
不过,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庄清忠律师认为,勐阿糖厂属集体所有制有充足的依据,政府出资部分,只能看做是对企业的帮扶,是政府为解决就业和支持重点行业发展的表现。
他进一步指出,即使认为是入股,政府支持的100万元资金,只占企业注册资金的三十分之一。就凭不到百分之四的股权,就强行将企业收归国有,与抢劫无异。
记者取得的工商登记材料显示,2003年8月,勐阿糖厂由集体所有制变成国有。
“我们去工商部门查询变更企业性质的材料,根本就没有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书。”勐阿糖厂一位职工代表说,按照规定,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全体职工或职工代表同意。
记者采访了包括多位职工代表在内的十多位糖厂职工,均证实没有召开变更企业性质的职代会或全代会。
2月12日,记者造访勐海县工商局,副局长岩伦承认,变更勐阿糖厂性质,是根据县里有关文件精神而为。
“政府出具了一份书面材料,我们依此对糖厂性质进行了变更。”岩伦说,其实当时也认识到,从法律上说,他们的行为有些不妥。
对于未依法行政问题,岩伦说,制糖业是勐海县的支柱产业,政府出面整合糖业资源,是一件有利于全县上下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工商局于情于理都应配合县政府的工作。
倘若被推向被告席,工商局如何应对?岩伦说,工商部门会如实说明情况,政府也会作出解释。
“他们开玩笑说让我们别告工商局,而去告县政府。”维权职工代表张永华说,作为行政部门,作出任何行政行为,都应该依法。不经过合法程序,擅自变更企业性质,工商局的行为明显违法,并造成了企业职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勐海县人民法院2月13日没有立即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按照规定,他们将在7天内作出决定并告知职工。
企业职工能通过起诉收回企业吗?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俊海表示,在过去,红帽子企业被政府夺走后被企业主通过司法程序收回的案例存在。
悲凄的生活
国元咨询(深圳)服务公司总经理邱正威对记者说,除非出现特殊情况,一般而言,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意味着上市没有悬念。
英茂糖业一飞冲天,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与英茂糖业发展相关的所有人,现在要做的,就是幸福地等待栽种了5年的果实成熟。
而在另一个角落的人们,却过着悲凄的生活。
“他们通过买断工龄的方式让我们离开。”糖厂职工代表李天根说,直到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是违法的,但为时已晚。
一位维权职工在陈情信中指出,企业改制中,他们强迫职工拿钱走人,违反了云南省有关国企改革会议精神,是侵害职工利益的严重违法行为。
据记者调查,英茂糖业给下岗职工的补偿是,按工作年限,以每年1500元进行发放,每人再发放5000元安置费。
“我工作了15年,离开时拿了2万多块钱。”李天根说,他离开是因为很气愤,不愿给英茂糖业打工。下岗后,李天根找了一份电焊工的工作。
“像我们厂这么好的效益,每年1500元的补偿太低。”勐阿糖厂原厂长曾友德说,1500元的补偿标准,远低于他们在自行改制方案中提出的5000元标准。
“当时大家推举我上省里上访,一人凑了50元,我坐飞机找到省发改委。”勐阿糖厂原动力车间电工谢明伟说,上访并没有阻止英茂集团的收购脚步。
但曾友德向记者透露,在职工向有关部门反映和上访期间,政府与英茂集团进行协调,一度准备按每年3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但看到职工后来没动静了,就没按这个标准做”。
维权职工向记者表示,州内很多效益并不算好的企业改制时,职工的身份置换金都按每工作一年补偿3000到5000元计算。相比而言,英茂糖业开出的标准,低得没法接受。
“糖厂全部资产是我们苦干创造的,却被少数人占有了。”谢明伟说,很多下岗职工目前生活艰难,让人心酸。
职工刀永昌对记者说,丧葬抚恤是国家规定给职工的一项福利,但现在,他无处可要。“我们很多职工,为企业工作了一辈子,在快要退休时转换了身份,成为自然人。哪天死了,都没有人送终!”
“企业改制,要求我们在追求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职工的利益,对职工满意安置,满意补偿。”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主任仲大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