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君权到民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1日 00:33  经济观察报

  易中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yi-zhongtian@163.com

  孟子认为,君主不合格,人民就有权革命

  问:上次你说,孟子挺身而出维护民权,甚至认为民权高于君权,是这样吗?

  答:是啊!孟子的名言众所周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嘛!

  问:说说而已吧?

  答:不,真干。有一次,孟子问梁惠王──

  问:梁惠王是谁?

  答:也就是魏惠王,因为他把国都迁到了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

  问:梁惠王这个人怎么样?

  答:很牛的。他的祖父是魏文侯,父亲是魏武侯。他自己继位以后,二十多年间是战国群雄中最强大的,因此第一个称王。

  问:第一个称王的不是楚吗?

  答:那是在春秋。战国第一个称王的是梁惠王。

  问:梁惠王这么牛,孟子对他应该很客气吧?

  答:很不客气。当然,开始的时候,梁惠王也不客气。孟子第一次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就大大咧咧地说,嗨,老头!大老远地跑来,打算给寡人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呀?

  问:孟子怎么回答?

  答:毫不客气,硬邦邦地就顶回去──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还说,现在天下大乱,就因为诸侯、大夫、士人、庶人,都只想着对自己有好处。上上下下,争权夺利,岂有不乱之理?所以,再也不要讲功利、讲好处,要讲仁义、讲道德!

  问:后来呢?

  答:后来孟子就不停地教训梁惠王。

  问:怎样教训?

  答:设套儿,或者说启发式。孟子问梁惠王,用棍子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孟子又问,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又说,也没有。接下来,孟子就给了梁惠王一个措手不及,说得他目瞪口呆。

  问:孟子怎么说?

  答:孟子说,那好,那我们就来看看大王的梁国。大王的梁国是什么样的呢?是统治者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骏马,老百姓却是脸上有菜色,田里有尸体。请问你这是什么?是率领野兽来吃人(此率兽而食人)!兽类相残,人类尚且厌恶;主持国家政治,却率领野兽吃人,又有什么资格“为民父母”?

  问:没资格“为民父母”,又怎么样呢?

  答:对不起,请你下台。

  问:这话也是对梁惠王说的?

  答:不,对齐宣王。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要出差,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等他回来,却发现老婆孩子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绝交(弃之)!孟子又问:如果长官管不了部下,又该怎么办?齐宣王说,撤职(已之)!孟子再问,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问:齐宣王怎么说?

  答:王顾左右而言他,把脑袋别到一边,看着随从们说别的去了。

  问:哈,孟子还是没辙。

  答:不,有辙。又一次,齐宣王向孟子问公卿的事。孟子说,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贵戚之卿),有和王室不同宗族的公卿(异姓之卿),他们是不同的。如果是同宗的“贵戚之卿”,那么,君王有了大的过错,他们就要劝阻(君有大过则谏)。如果反复劝阻君王还不改,就废了他(易位)!

  问:齐宣王吓坏了吧?

  答:当时脸色就变了(王勃然变乎色)。孟子说,大王不必紧张,臣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宣王的脸色这才恢复正常,又问不同宗族的“异姓之卿”会怎么样。

  问:孟子怎么回答?

  答:孟子说,一样。他们的职责,也是“君有过则谏”。不同的是,如果反复劝阻君王还不改,就离开他(则去)!

  问:哈哈,还是不要那不合格的君主!

  答:对,只不过一种是抛弃他,让他去做孤家寡人;另一种是废了他,让他去做孤魂野鬼。实际上,孟子有一个主张,就是君主如果不合格,人民有权革命。

  问:孟子说过这话吗?

  答:说过,也是对齐宣王说的。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商汤作为夏桀的臣子,周武作为殷纣的臣子,怎么可以弑君呢?孟子说,破坏仁的叫做贼(贼仁者谓之贼),破坏义的叫做残(贼义者谓之残),贼仁残义的就叫做独夫(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我只听说过打倒了那个独夫殷纣,没听说过什么“弑君”。

  问:孟子当真说了这话?

  答:千真万确。他的这段话,就记录在《孟子》的《梁惠王上》。

  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是走得最远的

  问:这有点奇怪。孟子,难道是主张民主制,反对君主制的?

  答:不不不!孟子怎么可能反对君主制呢?他是维护君主制的。君主制的基本原则,比如君权神授,君主独尊,他都维护,都赞成。

  问:你这样说,有证据吗?

  答:有。孟子有个学生,叫万章。万章曾经问他,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事吗?孟子说,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万章问,但是舜得到了天下,谁给他的?孟子回答说“天与之”。这就是他主张“君权神授”的证据。

  问:主张君主独尊的证据呢?

  答:“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也是孟子的名言,虽然他说这话是孔子说的。所以,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体制内”的人,至少在思想上是“体制内”的。他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在“体制内”进行改革。只不过孟子比孔子走得更远。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可能是走得最远的。

  问:孟子怎么就比孔子走得远呢?

  答:孔子的改革主张是“正名”,也就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孟子却明确提出,君主不但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而且如果不合格,就不能享受尊崇,人民也有权进行革命。

  问:那么,君主要怎样才算合格呢?

  答:也有三个要求。第一,要“关注民生,与民同乐”。孟子认为,一个君主,最起码要能保证国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果像梁惠王那样,弄得“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在孟子看来就不合格,至少不太合格。

  问:怎样才算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答:也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比方说,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袄(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岁以上的都有肉吃(七十者可以食肉),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幼而无父的人(即鳏、寡、孤、独),都能得到关心。这些都是硬指标,没有价钱好讲。

  问:还有软指标吗?

  答:有,“与民同乐”就是。孟子对齐宣王说,能够与民同乐,那就天下归心,那就是王道呀(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问:既然是“王道”,那就不是底线了吧?

  答:对,是高标准严要求。底线,还是保证国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果既能够关注民生,又能够与民同乐,那就是合格的君主。这是第一个条件。

  问:第二个条件呢?

  答:合格君主的第二个条件,是要“了解民意,尊重事实”。比方说,选拔官员,谁说了算?孟子说,身边的人都说好,不算(左右皆曰贤,未可也);官员们都说好,也不算(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人民群众都说好,就可以考察了(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考察下来发现确实好,才任命(见贤焉,然后用之)。

  问:也就是既要听民意,又要讲事实,对吗?

  答:对!罢免官员、处决罪犯也一样,一定要“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民父母”,也才是合格的君主。

  问:孟子的这个主张,相当科学,也相当了不起啊!还有第三个条件吗?

  答:有。合格君主的第三个条件,是要“尊重民权,对等交流”。他的说法,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就是说,你把我当人,我也把你当人;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就把你当敌人,因为你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君主。

  问:好家伙,叫板呀?

  答:当然,更多的还是 “正面引导”。孟子对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以人民的忧患为忧患,人民也会以你的忧患为忧患(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苟能如此,岂有不为王之理?

  问:这话我听着怎么耳熟呀?很像墨子说的话嘛!

  答:墨子和孟子本来就像。

  问:怎么走两岔了?

  答:这个以后再说,现在还说孟子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讲的是“民生”。第二个条件,讲的是“民意”。第三个条件,讲的是“民权”。民生、民意、民权,这三条加起来,就是“民本”。以民为本,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宝贵的思想。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走到这一步,真是很远了。

  从君权到民权,其实是逻辑的必然

  问:你这样说,我觉得真是很有意思。墨子原本是“体制外”的,走着走着,却走向了“君主专政”。孟子原本是“体制内”的,走着走着,却走向了“人民革命”。怎么会是这样?还有,孟子既主张“君主独尊”,又主张“以民为本”,又怎么统一呢?

  答:我们先讨论第二个问题。前面说过,孟子的学生万章曾经问他的老师,说“舜有天下也,孰与之”?也就是说,舜是怎么得到天下最高领导权的?这个问题很严重,或者说很重大。

  问:为什么很严重、很重大?

  答:因为涉及到政权的合法性。所谓“孰与之”,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谁授权”。孟子答曰“天与之”,就等于说是“天授权”。这就是“君权神授”了,所以我说孟子至少在思想上是 “体制内”的。但是这样一来,却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

  问:天是怎么授权的,对不对?

  答:对。这个问题不讲清楚,“君权神授”就不能成立。实际上,万章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万章问,天授权,是反复叮咛嘱咐了吗(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这当然不可能。于是孟子说,天不会开口,它通过事实来说话(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问:怎么通过事实来说话?

  答:天子做的每一件事,天也满意认可,老百姓也满意赞同,这就是天的授权,也就是天通过事实来说话。

  问:请问,这到底是天的授权,还是人的授权?

  答:孟子的说法是“天与之,人与之”。

  问:双重授权?

  答:对!这是孟子了不起的地方。表面上看,孟子的说法是双重授权,既是“天与之”,也是“人与之”。但我们要知道,天是不说话的,也不可能给天子签一份授权书。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授权。这样一来,孟子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把“君权神授”变成了“君权民授”。而且,他还是“和平过渡”。

  问:这就为他的“民本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正是如此。

  问:那么,孟子的这个说法,是他自己的创造呢,还是有来历的呢?

  答:据说也是有来历的,这就是《周书·泰誓》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说,天没有眼睛,它以民众的眼睛为眼睛;天没有耳朵,它以民众的耳朵为耳朵。民众看见了什么,天就看见了什么;民众听见了什么,天就听见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呢?

  问:民众说好,天就说好;民众说不好,天就说不好。

  答:对了。天既然通过民众来视听,那么,它当然会根据民众的意见来授权。民众说好,天就说好,也就授命;民众说不好,天就说不好,那就革命。显然,天意即民意。因此,君主的领导权,名为天授,实为民授。也因此,如果君主太不像话,人民就有权废了他。于是,孟子就逻辑地、必然地从“君权”走向了“民权”。

  问:孟子走得这么远,那他还是儒家吗?

  答:当然是。过去人们总认为,儒家是主张等级、维护君权、反对革命的。唯其如此,儒家思想才会成为统治阶级钦定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他们维持统治的工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准确、全面。没错,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但是,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是既讲君权也讲民权,不讲平等却讲对等的。

  问:什么叫“不讲平等却讲对等”?

  答:就是不能单方面定规矩、提要求。比方说,你不能只要求臣民怎么着,不要求君主怎么样。所以,儒家只要讲到道德,就一定是双向的。讲忠讲孝的同时,也讲仁讲慈,叫“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君仁与臣忠、父慈与子孝,虽不平等,却对等。

  问:对等又怎么样呢?

  答:那就不能只讲君权,不讲民权。而且,按照对等原则,如果君主居然“视臣如土芥”,那么,臣民就可以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视君如寇仇”。

  问:哈!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

  答:是的。人民革命,也就顺理成章。

  问:话虽这么说,我仍然认为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是一种颠覆。孔子可是痛恨“犯上作乱”的。他极力主张孝悌,也是因为“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吧?

  答:是的。所以孟子要“正名”,说革命不是“弑君”,是“诛一夫”。

  问:何况按照对等原则,顶多也就是君权民权一样重,孟子却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这难道不是一种颠覆?

  答:所以后世某些统治者不喜欢孟子,比如朱元璋。

  问:就像他们不喜欢墨子?

  答: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墨子也越走越远了。

  (下期内容:从平等到专制。作者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