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干细胞在中国:浮躁的江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08:16  时代周报

  干细胞研究不但在国际上竞争加剧,在国内也已进入战国时代。目前中国的政策中没有明确规定申报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标准条例。因此,在中国要进行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比较容易,国内研究胚胎干细胞的也较多。

  本报记者 韩洪刚

  Cameron是美国的一个小男孩,患有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全。经过了3周时间和4次脐血干细胞治疗后,他有了巨大的进步,看到了比以前更多的东西。当然,Cameron的父母为此花费了15000美元到中国治疗,才有了这样的结果。而美国的医生的诊断是,治疗根本没有希望。

  这是美国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的内容,而Cameron是青岛城阳人民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的一个病例。

  时代周报记者网上百度一下,发现好像到处都是“干细胞治疗”,不胜其多。但对于其真实性,中国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翟晓梅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至于有效没效,我们不去评判它。要说干细胞治疗,那不是事实。目前还有很多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干细胞。但是大家都要用这个词,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热,时髦。”

  神奇的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个领域,它既是人类认识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干细胞有可能对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根本性的突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干细胞研究始于用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骨髓移植。1998年,美国科学家James Thomson成功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也因此他被尊称为“干细胞研究之父”,2008年《时代》杂志也将他评选为影响世界百人之一。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能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从一个婴儿能够被从无到有发育出来就可见一斑;在被单独提取出来后,它们仍旧保持了健全的分化潜能,经正确诱导,能变为人体220种细胞中的任意一种。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创建人李凌松教授说:“我们可以把干细胞的‘干’理解为树干的干,这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从理论上说,干细胞技术能够治疗各种疾病。”因此,许多业内人士干脆将干细胞戏称为“干什么都行的细胞”。

  然而,由于胚胎干细胞研究需要损毁几天大的胚胎,伦理争议一直存在。就连Thomson自己也承认:“提及胚胎干细胞,如果你丝毫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么你一定没有足够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

  2001年8月,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宣布对胚胎干细胞研究设限,规定联邦政府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资助仅限于研究当时已有的胚胎干细胞,不得资助从新胚胎中提取干细胞开展研究。

  今年3月9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推翻了布什的决定。奥巴马在签字仪式上称,布什的做法是“错误的选择”,并要求国家卫生研究院着手制订干细胞研究规范。

  然而,布什政府的“错误的选择”却也带来了一种积极后果。研究人员绕开禁令,产生了新的思路并获得了突破性成果。日本生物学家山中伸弥在2007年发现,成体干细胞能够重新编程回到胚胎状态。目前,这一名为iPS的研究路径已成为全球干细胞研究的最热门领域。

  4月17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布了干细胞研究规范草案。新政策与布什时期政策相比,极大扩展了联邦资金支持的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范围。

  此前的1月23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全球首宗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业内专家认为,进行这项研究的美国生物科技公司Geron公司认为FDA的批准将创造“人类医学史上的新篇章”。

  相关预测显示,未来20年内,干细胞医疗市场的全球规模将迅速增长,2020年将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成体干细胞是主要市场,脐带血和胚胎干细胞尚处于初始阶段。

  新一轮赛跑

  延续了8年的美国的自我“禁令”,给在道德和宗教方面冲突不大的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绝佳的机会,很多美国专家都找亚洲国家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但这次解禁,盘踞在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上空的乌云消散了,将会吸引其本国及世界各地干细胞专家重新向美国聚拢。

  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兰扎认为,“解禁”决定标志着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入新时代。

  中科院上海细胞所原所长郭礼和教授表示,如果说此前干细胞研究“已经看到了黎明前曙光”,那么奥巴马的“松绑”则意味着“太阳很快就要升起来了”。

  干细胞研究不但在国际上竞争加剧,在国内也已进入战国时代。目前中国的政策中没有明确规定申报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标准条例。因此,在中国要进行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比较容易,国内研究胚胎干细胞的也较多。

  3月23日,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和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召开了“首都干细胞研究进展及策略专家研讨会”,在北京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顶级专家多数到会。会议认为,目前上海、广东等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当地干细胞研究,给予优厚的研究条件和配套措施,使得短短几年时间内各地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如果北京再不有所行动,将丧失原有优势,错失把握新一轮战略制高点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

  4月7日,江苏泰州干细胞库正式开工,设计储存量将达100万人份,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干细胞库。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贺信中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高科技生物产业之一,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干细胞再生医学产业化项目,将有力提升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发及产业化整体水平,推动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

  饶毅说:“中国目前国家重视得不够,真做高质量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不多。中国应该大大加强对干细胞研究的支持,而且有伦理和质量管理,使中国的干细胞研究在健康的途径上,迎头直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厉有名教授,在3月底出版的Nature杂志撰文指出,近几年,中国干细胞研究成为最热门的领域,发表论文的数目和影响也逐年攀升。然而,论文的质量并不高,从SCI网站上统计的数据可看出,英国发表的干细胞文章的引用率达15.30,美国发表的干细胞文章的引用率为11.37,日本为9.53,德国8.36,中国仅3.45。

  待规范的江湖

  目前,国外消息中多数干细胞治疗的还只是鼠、猴、猪等实验动物,而在国内报道中则在几年前就多是在人身上进行的干细胞治疗,而且动辄“突破”、“治愈”。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干细胞治疗的一个怪现象。

  “一方面科学家希望自己的成果早日应用,另一方面是商业的驱动,甚至商业媒体的误导。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把干细胞分离出来。很多东西夹杂在一起的,究竟谁在起作用,根本没办法知道。它的风险是什么,伤害是什么,根本不知道”,翟晓梅充满忧虑地说。

  北京军区总医院干细胞中心首席学术专家、神经外科副主任戴宜武的看法更为直接:“干细胞这两年在中国热起来之后,几乎各大医院都在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但是我个人感觉整个研究欠扎实,太浮,真正钻进去的人不多。”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金颖说:“研究人员还必须解决如何排除那些未分化细胞的问题,必须找到植入体内的最佳时机。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弄清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最终机制和理论。如果不解决,临床治疗不但很难见效,而且,植入体内的干细胞发育很可能失控,从而生长成为肿瘤。目前,干细胞治疗的动物实验中,致瘤比例接近1/4。”

  翟晓梅说:“为什么干细胞治疗机构满天飞?没有准入登记制度,监管成为不可能。公众没能力来甄别,更多的是依赖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来管理好。我们希望成立一个办公室,统筹管理凡是在中国境内开展干细胞研究和治疗的机构。”

  2003年12月24日,中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具体规定了允许开展哪些研究,禁止开展哪些研究。不过,没有规定准入登记制度,也没有监督机制和报告制度。

  翟晓梅表示,目前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和军队系统,都有机构在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到底有多少机构,至今没有一个机构在统计;至于开展研究机构和人员的资质,也没有机构在监督。

  2月19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登社论说,近来在中国吵得沸沸扬扬的干细胞疗法已经引起卫生部门的担忧。至今并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些疗法管用,但也没有证据说明它们对人体有害。

  3月16日,卫生部印发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卫生部负责第三类高风险医疗技术的审定和临床应用管理,并负责制定和调整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自体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属于此类。第三类医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前,必须经过卫生部组织的安全性论证和伦理审查。

  3月底出版的Nature杂志发表社论指出,干细胞知识大众教育亟须开展。翟晓梅表示:“现在,中国的科学家与公众对话这块做得不好。一些科学家觉得和公众对话不是科学家的责任。这么想是错的。其实,每一个学者都有责任,通过媒体与公众对话,传播知识。因为在信息不完全的时候,公众是没法做出判断的。这和演员明星出镜作秀,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干细胞研究距离真正药物开发究竟有多远呢?据《科技日报》报道,“克隆羊之父”伊恩.威尔穆特教授的答案是,从理解相关疾病的机理,到相关实验室中进行正确药物的筛选,乃至进行动物实验之后再进行临床应用,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深圳大学腐败案追踪

  本报记者 吴娟 发自深圳

  “深圳大学多名领导涉嫌贪污被检方批捕”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引发多方关注。经时代周报记者调查,3月下旬,深大有4名教职工被深圳检方批捕,分别为该校校办主任林隽中、基建处处长刘学勤、基建处科员一名、该校成教学院一名工作人员。

  该校一位资深人士透露,林隽中、刘学勤及其下属涉嫌为同一案件利益关系人。该案主要与深大工程建设有关。他们直接被检方从办公室带走,因为“在该校图书馆二期工程中,每人索贿20万”。而成教学院工作人员主要是涉嫌购书的经济问题。

  据透露,检方直接带走当事人,甚至未经过纪委,“深大非常震惊”,直到两三天后,消息传遍全校。

  该人士介绍,林隽中曾连任两届基建处处长,权重一时。也曾参选副校长一职,因民意未通过,继而担任校办主任。当时有谣言传出,林准备花1000万买副校长一职。而林当上校办主任后,又让自己的心腹,时任基建副处长的刘学勤“转正”。

  深大政务公开网显示,去年9月,深大举行“廉政论坛”,刘学勤还以《遵守规范,接受监督,警钟长鸣》为主题进行发言。

  漩涡中的深大

  据传言,检方可能在2007年就开始秘密调查此案,对这几人检举揭发的匿名信也一直未间断。

  另有知情者提供,林隽中家属在该校图书馆上班,林东窗事发,她曾委托该校一法学教授作为辩护律师。记者辗转找到这位姓刘的律师,他说林家属是曾想委托他代理此案,但现在已改变主意终止代理。在问及原因和案情时,该律师一律不答。

  据说,林被检方带走后,其家属曾来办公室带走一个纸包。当时楼道摄像机拍下这一行为。检方据此调查,家属承认她从林办公室带走现金19万。

  深大建校至今,这是第一起众多官员涉嫌腐败被批捕,且呈现典型的窝案特点。也有人认为其实很正常,“全国不乏高校管基建的官员落马。”

  此事发生后,深大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汹涌。各方受到不同冲击。很多看似与此案有关联的人陆续被检方传讯调查,其中涉及到某些工程承包商。正如内部人士所说,凡与此案有关的人可能夜不能寐。

  该校一资深人士说,这是一次廉政建设的洗礼,会触及灵魂,也会很有效果。他坦言,高校里,很多人对基建领导的位置羡慕已久,无非是贪图其中巨大的利益,而现在,人们可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也有巨大的风险。

  自该事件报道刊发以来,深大多名老师坦承:“该报道使深大很被动,领导们很不高兴。”问及案件的具体情况,都讳莫如深,一概不知。

  4月20日上午,时代周报记者就此事采访深圳大学纪委、校办、宣传部,纪委称他们也是看过报道才知此事,其他一律不知。而宣传部一姓邱的女士则连声说不知道,并强调“我不是在接受你的采访”。

  高校腐败趋势上升

  20年前深大的办学规模规为4000人,如今已经有20000学生,是原来规划的5倍,基础建设的扩建尤为迫切。此案涉及到的深大图书馆二期就是为扩容而建,2006年开工,总投资1亿。

  深圳规划局一名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高校内公共工程的腐败问题很严重。“高校基建工程项目从招投标签订合同到竣工验收进行结算,几乎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商业贿赂,其中工程招投标中商业贿赂最为普遍。表面上看是竞标,其实结果早已内定,投标的都是关系户,否则根本不可能,可以设置很多人为的苛刻条件淘汰你。”

  近年来,高校基建贪腐案件不断涌现:今年,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金荣以受贿罪判处死缓,原基建处处长陈松树因受贿罪被有期徒刑。湖北大学基建招投标案也扳倒该校后勤集团总经理李金和,因其在基建工程中受贿。武汉科技大学校长书记双双落马,均因基建领域的腐败。

  来自中国教育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教育系统商业贿赂案件涉案人员共764人。近3年来,涉及高校教职工职务犯罪案件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其中后勤服务、财务会计、行政管理等人员占近90%。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东平介绍,由于扩招、扩建高速发展,高校近年来基本建设和物资采购量急剧增加,有的高校每年用于基本建设和采购资金都达上亿元,形成了较大资金市场,成为权力寻租重点领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