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鞍山市丹阳一镇属两省 告别“对手”变“对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9日 09:15  商务部网站

  在苏皖边界,有个奇特的小镇。说她奇特,是因为这个镇子一巷为界,一边属安徽,俗称“南镇”,另一边属江苏,俗称“北镇”。“一脚踩两省,鸡啼闻苏皖。”这就是江南古镇——丹阳。

  改革开放以来,双边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暗自较劲,一争高低。因此,一度互相封闭,不相往来。

  改革开放进入到第30个年头后,科学发展观让双方醒了过来。出现了“告别‘对手’变‘对接’,谋求共赢求发展”的生动局面。

  5月24日,皖丹阳工业集中区。大型推土机和铲车正在紧张施工。来自南京的民办高校金陵科学技术专修学院将迁移至此。该学院占地400多亩,投资1.2亿元,建成后可容纳1.2万名学生。江苏高校越过苏丹阳,落户皖丹阳,是双方观念对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实,双方的对接已在多层面展开。

  冶金压延业是皖丹阳的主导产业,如果满负荷生产,可实现年产值8.5亿元。去年生产特种钢50万吨。皖丹阳冶金压延业从起步到形成产业集群,从单纯炼钢到开坯、锻造形成一条龙产业链,与苏丹阳之北的禄口齿轮基地的发展几乎同步。皖丹阳多家冶金压延企业是对方的原材料供应商,已占国内市场份额37%的禄口齿轮基地的崛起,自然少不了皖丹阳人的鼎力相助。

  产业的对接带动了用工对接。双边的镇村劳务公司互通用工信息,到目前为止,苏丹阳到皖丹阳打工的有150多人,皖丹阳也有数百人在对方打工。

  丹阳边贸市场的变化耐人寻味。原来双边各有一个农贸市场,并且靠得很近,为了竞争,双边各显其能,但结果是两不得利。上世纪末,双边各选一块地方重建农贸市场,离得远远的。竞争看起来平静了许多,但由于人为分割,双方市场冷清了许多。3年前,皖丹阳首先改弦易辙,投资6000多万元在双边的结合部建起边贸市场。皖丹阳的客商抢驻,苏丹阳的客商也积极加盟。

  边贸市场的失与得,让双边看到了“对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最近,双方协商联手开发丹阳老街,由北丹阳本着“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牵头规划,方案出台后,再由双方共同开发,无缝对接,不再分割。

  4月下旬,当涂县丹阳镇党政代表团一行44人赴江宁区横溪街道考察(因撤乡并镇,原江宁丹阳镇与横溪镇合并为横溪街道)。丹阳镇党委书记郝轶琦将此行称之为“对接之行”。意在通过加快观念对接、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用工对接,推进“主动融入长三角,建设和谐新丹阳”的进程。“对接之行”的一个明显成果是,丹阳镇将选派3名干部,赴横溪挂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