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冲
423
2009-06-15
朱冲
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全面换装可不是那么容易,更何况他们还要在装备上实现技术革新。
这要说到上月在广州举行的苏迪曼杯羽毛球赛。从这次比赛开始,中国羽毛球队的装备赞助商从日本专业羽毛球品牌YONEX换为中国国产品牌李宁。由于中国队一枝独秀,比赛本身并无太多新闻,倒是中国队的比赛服更引人瞩目——每当中国队队员出场比赛十分钟后,队员衣服就完全被汗水湿透,粘在身上,浸湿程度就像被水浇过一样。球迷就此送出一个响亮的外号——“泳衣”。
也许是看到中国队的服装太过“显眼”,中央电视台在转播比赛时不断的做着各种解释:这种比赛服是“李宁”的高科技,衣服重量非常轻,只有75克,而且不论出多少汗都不会流到地板上。
比赛服相关设计人员李锐对服装面料做出了详细解释:羽毛球作为室内活动量很大的运动项目,很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产生大量汗水。因此服装需要能够最大化主动吸收汗液,主动散发热量。李宁比赛服采用ATDrysmart吸湿技术,能够强力吸收身体排出的汗水,减少皮肤上遗留的汗水对于运动员的不适感。服装内部细小沙冰IcePoint技术采用大接触面的特殊长丝,使得与身体接触面积增大,能产生体热的迅速移动,将汗水大范围扩散,扩散的面积越大,汗水越容易蒸发,速干效果就越好。与传统羽毛球服装和身体接触面湿热不排汗的效果不同,李宁羽毛球服装在吸湿的同时,其与皮肤接触面的“冰点”能够保持服装内部干爽,使皮肤获得清凉的感觉。
针对李宁的解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主任、运动服装分会主任杨世滨在分析了这款球衣后表示:“从材质上讲,的确是高科技,这款比赛服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对服装质量和厚度的最大化控制,材料重量仅为每平方米85克,整件球衣可以团在手里。如此超轻超薄是以往任何一件羽毛球比赛服都不具备的。”材质轻能够有效减少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是当今专业运动服装国际化设计师们不断追求的研发方向,这也正是中国羽毛球队对装备提出的革新希望。据统计数据显示,当运动员达到“弹跳极限”时,运动员每减少10克的负重,将可能增加1厘米的弹跳高度。“但实际穿着效果至少从外观来看,比较难堪。这跟材质过轻过薄有关,也和贴身剪裁有关。当然,也有可能是技术还不完全成熟,毕竟这个领域以前无人涉及。”杨世滨说。
从视觉效果来看,完全被汗水浸透的服装证明其超强吸汗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湿透至俨如“泳衣”一般,设计师的解释 “汗水大范围扩散,扩散的面积越大,汗水越容易蒸发,速干效果就越好”以及“与皮肤接触面的‘冰点’能够保持服装内部干爽,使皮肤获得清凉的感觉”的观点难以获得大众认同。
对此,李宁公司首席运营官郭建新表示:“不应该以普通消费者的肉眼观察作为判断依据。浸湿服装不代表运动员皮肤的湿热感觉,其皮肤感觉反而是干爽,粘腻感大大减少。只有服装的真正使用者在赛场上才能够感受到服装内部凉爽的感觉,运动员才是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受李宁赞助的中国队队员及时表达了对赞助商的支持。女双运动员张亚雯说:“你们看着可能觉得我们的衣服贴在身上,担心我们挥拍会受到影响,其实没什么感觉,因为衣服很轻、很软,穿上还挺舒服的。而且这衣服特别好干,洗完晾15分钟就干了。”另一名队员赵芸蕾在被问及穿着新球衣的感觉时,随手从球包里掏出一件球衣揉成一团团在手里,笑着说:“这球衣真的很轻。我们这种衣服的料子和网球天王纳达尔、费德勒的一样,超轻,而且出汗后,汗水不会顺着淌到地上,若汗水淌在地板上,我们做步伐移动时容易打滑。”中国羽毛球队头号明星林丹也肯定了李宁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但质疑声还在。穿着湿透的衣服,运动员却不像以往那样在比赛间隙选择更换新球衣也被外界认为是李宁公司施压,避免因球员更换球衣而再次授人以柄。郭建新表示:“更换服装和装备主要与运动员个人体质与比赛习惯有关。作为装备的提供者,我们的运动营销部门在每次大赛前都会为运动员准备很多套同款装备作为替换及备用。”
当然,网上也不乏支持者。“看看耐克赞助的纳达尔在法网比赛中的衣服,也是超薄超轻,被汗水湿透。为什么没人质疑耐克?这是对国产品牌的诋毁和崇洋媚外心理使然。”一位网友留言说。
李宁球衣到底如何?杨世滨的话可能更有说服力:“还是看下一次比赛吧!李宁是继续沿用这款服装的技术,还是推翻重来?”
访谈
经济观察报:在李宁迅速国际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李宁目前的实力是否能够支撑快速扩张的需要?比如迅速涉及曾经从未涉足的羽球领域,是否已经具备这个实力?这种实力包括技术、设计、品牌甚至公关,比如这次就涉及到危机公关。
郭建新:当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高度,它受到的关注包括人们对它的期望都要比以往高出许多。作为国内业界的领导品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媒体、大众甚至竞争对手放大。但就这次事件来说并非是一个失误,大众对于革新性专业产品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轻质、吸湿散热和贴身剪裁的3大特性与羽毛球服装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吻合的。
对于羽毛球领域,李宁志在必得,但“迅速涉及”的说法我不认可,尽管李宁最近才发布在羽球领域的策略,但公司在这方面的准备却很早就已经开始:2007年收购红双喜、2008年收购凯胜,这对李宁进入羽球市场有最为直接的帮助;另外,我们很早就着手签约相关运动资源、赛事赞助,所以李宁进入羽毛球领域并非“迅速涉及”。
经济观察报:近几年来李宁开始国际化战略,走高端路线,但这次选择赞助羽毛球这项在国内群众基础广泛、在国外却很冷门的项目,出于什么考虑?是否受到了福建众多低端国产品牌的压力?
郭建新:国际化、专业的体育品牌,是我对“高端”的理解,和选择羽毛球项目之间没有矛盾。李宁国际化战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08年结束,第二阶段是2009-2013年,在这两个阶段里,李宁公司都将把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2013-2018年是第三阶段,届时李宁公司将进入市场国际化阶段。但我不认为国际化就可以丢掉中国市场,本土市场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
从运动的角度来说,不可否认,足球是全球的第一运动,但我们也要看到,一项有效的运动还是跟普及度和推广度有非常大的关联。比如在中国,运动跟人的天然体能是非常有关联性的,亚洲人的先天优势是聪明、敏捷、灵巧,中国的优势项目也在于此,因此我们要找“独特的力量”,李宁品牌来自于中国,这个DNA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这个优势跟市场、消费者连接做得更佳。
考虑到未来与国际品牌竞争的产品差异化和项目竞争优势——耐克和阿迪达斯在篮球和足球这两个大项目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李宁虽然在篮球、跑步、网球、女子等项目上已经赢得了可喜的营业额和专业认可,但“谈到李宁就马上想起一个参与人群广泛的优势标杆项目”一直是李宁的目标。因此,在保持现有重点项目的同时,李宁品牌需要、也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增长点,打造自己的优势项目与竞争对手抗衡势在必行。而羽毛球就是这样一个项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出具的一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除了基本的“健步走”外,羽毛球在中国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整个羽毛球人口高达2.5亿。此外,根据国际奥委会公布的评估报告,羽毛球项目在近三届奥运会的电视报道量和观众人数快速攀升,北京奥运会上更是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所以,这与低端品牌的所谓压力并没有关系。
经济观察报:李宁目前的品牌定位是什么?走高端路线和nike、adidas的竞争似乎优势不明显;低端又被安踏等国产品牌侵占吞噬;时尚也不如kappa突出。
郭建新:“李宁”的定位是专业的体育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体育品牌的巨头,他们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也希望在他们的经验基础之上发展出一条具有李宁特色的国际化路线。谈到优势,李宁在一些室内项目和亚洲人的优势项目的产品研发上具有独到之处,并且仍然会在其他项目的产品研发继续投入,进一步稳固自己在各领域的全面实力。至于所谓的低端市场被安踏等侵蚀这种说法,我想让数字说话最为直观:李宁去年的营业额为接近67亿;安踏为接近32亿;另外,李宁与kappa的定位不同,李宁更强调“专业”,时尚方面,李宁集团旗下的LOTTO品牌是运动时尚路线品牌,不同的市场我们会有不同的子品牌以及不同的策略去攻占。
经济观察报:近几年来国际乒坛和国际羽坛在女子比赛中正在学习网球、高尔夫的时尚性感经验,提倡为女运动员设计裙装。中国女队这几年来也逐渐接受了裙装。但这次苏杯,改为李宁赞助的中国羽毛球女队还是穿着短裤比赛,跟对手的裙装同场竞技,显得很“老土”。包括中国乒乓球队,也是李宁赞助,设计也一向比较保守。李宁为何没有推出裙装设计?
郭建新: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李宁品牌此次是全面装备中国羽毛球队出征苏迪曼杯,我们提供了比赛裙装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装备供国家队女运动员选择。本次苏杯没有女运动员穿裙装比赛完全是基于运动员的个性、喜好和比赛习惯。一些女运动员在与我们运动营销部门沟通时曾表示“自己从没穿过裙子比赛”,因此我们在给她们准备了比赛裙装的同时也理解、尊重她们的感受和选择;其次,谈到比赛服的外观,必须首先保证舒适、促进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助力运动员的赛场表现、满足运动员个人心理暗示等,单纯的外观美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至于乒乓球,2007年,直通萨格勒布乒乓球队内大循环中,张怡宁穿上了短裙成为当年赛事的最大亮点,当时这款裙子就是李宁公司设计的。我们会按照运动员的需求提供多种装备,但最终的选择是完全由运动员个人决定。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