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柳传志日前对媒体表示:我有信心渡过难关
企业家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本报记者 江 雪/文
2008年年终,很多人发现,过去的优秀企业家突然不说话了,不敢说话了。从“英雄主义”变为“实用主义”。荒谬与悲剧色彩在时代命运的不确定性忽然呈现,企业家发出了慨叹。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更是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原来穿着法兰绒西装上班、周末郊外旅游的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工人,从半个世纪前的180万人口减少到90万;他们惊讶地看到,一种新型的更残酷的资本主义、信息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已经到来;每个人都想在新的时代里得到价值的重新认可。
企业家对创业者说:“看清楚了眼前的这个世界格局,不再是30年前、20年前、甚至是1年前了。”
经济学家对很多民营企业家说:“做一个气象观察者吧,不得已的时候要学会放弃。”
也有学者严厉的警告:“我们中国的问题不是走不出萧条,而是如何走出萧条。不然我们就是把危机拖后,早晚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中国企业家有的开始嘶喊,有的开始逃跑,有的开始呼救。过去的铿锵有力、传奇、神话甚至是业绩都不再愿意被提及。
企业家的躁动,再一次出现。
企业家的精神,再一次经受考验。
企业家的心态,再一次被无情的冲击。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一个很值得纪念和庆祝的年份。很多企业家真诚的开始反思了———如何在未来的30年成为领域里最好的企业?意志如何帮助自己达到远方?心态如何平和从容?青春期的鲁莽和忧伤如何消掉?如何注入新的理想的支撑?如何能组成精英的企业家群体去抗击各种风暴?把中国国家形象更完美地树立?
1940年德鲁克就认定:“这个世界的真正挑战,不仅在于是否在军事上击败德国,而是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和工业力量相匹配的工业文明,能够给予工人以身份和功能上的确认。”他希望美国在工业上崛起得到文明的确认。
以后的70年时间里,美国做到了,美国企业家也做到了。虽然新的问题又一次一次出现,但他们救赎了自己。
如今,中国的企业家如何救赎自己,创造并走向新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工业文明?并能够影响世界?
而立之年,目标世界
是的,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在美国通用公司的重组中,中国形象已经出现。“全世界工程师忙着发明环境友好的电动汽车时,中国已经走在前面。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暗示了未来的情景。”前通用工程师杰姆森说。
是的,优秀的品质是企业家时刻需要加倍牢固的 “价值”。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就是立本。
人要立本,国家要立本。
一直认为自己是 “乐观过程主义”的万科老板王石最近接受香港媒体记者采访说:“我们过去的10年是很平坦的10年。而现在要接受的是未来波动。所有人要跟这个世界进入坎坷、泥泞的时代,种种考验会接踵而来……”
迈入而立之年,我们都必须学着转折。
企业家也应该是哲学家。因为他的经历太惊险、太曲折、太波澜壮阔。所以,索罗斯在不久前中国行之后就坦言:“我们是易消亡的,但也可以成为永恒。而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是能够创造出超越自己的东西,留下不朽的思想财富。”
我们中国缺少这样的企业家吗?
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那是过去。
30多岁就被称为“未来领袖”的周杰是北京浪淘金公司的老板。他2008年离开服务6年的谷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说:“如果我在谷歌6年检验了自己的商业才能,我就是必须决定把这个才能用来满足社会和人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都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我的目标是走向世界。”
记者在792个民营企业家的一个生活调查中发现,这些个人资产都超过亿元的创业家认可度最高的人还是香港的李嘉诚,其次是比尔·盖茨。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职业上显出人格高尚的人。
这说明,他们的心灵是需要阳光的普照,需要共同汲取温暖来服务这个社会的。
首富黄光裕事件之后,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摆在企业家面前:人生的目标不是仅仅追求财富、地位、享受、名誉,而是要有幸福的存在感。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存在感第一个境界是心里的沉思。最高的幸福存在与理性的运用,因为理性是人的本质。”
长江商学院2009年的CEO班里出现了马云、牛根生、史玉柱、赵本山的身影。他们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时期还花大价钱到课堂里学习?学习什么?是书本知识吗?绝对不是。
当上班长的赵本山说:“我的目标是全世界,这个在以前任何人不信,我自己也不信,但是现在机会来了。我不再满足当一个商人。我要做的是用商业力量把民间艺术推向更大的市场,我学习是来降温和调整的,我不想让心里疾病把我害了,我敢说,大部分企业家心里有疾病。”
他希望,每个希望成长的企业家都要加固已有的优秀品质。目标远大,心胸宽广,让幸福指数和GDP共同增长。
文化魔咒一定破除
郎咸平近日新书中提到中国企业人的文化魔咒。其中很大篇幅说到企业家。“大多草根企业家太浮躁,钱有了就不明白方向,太少的企业家能够前进。为什么?不是多读一个学历就可以提高灵魂的。中国的劣根文化的魔咒在身上起作用,不赶走魔咒就不能轻身。”
什么是文化魔咒?浮躁,投机取巧,而且还自闭、僵化,既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已经是中华文化的劣根性,并都表现在中国四大商帮上,成为通病。
这阻止了发展。大企业家太少太少。从书架上看,有几个企业家的书值得世界人民去读?
近10年来,中国的首富一词几乎成了失败的代名词。失败都不够格,是垮掉。长江商学院校长项兵说:“李嘉诚创办这个学校目的就是培养中国企业家精神,培养世界级企业家。向世界看齐,要有国际化视野,不光会赚钱还会做好社会人。”
我们必须跟西方优秀企业家比了。在此,我们不说比尔·盖茨,我们只说普通的人。杰克逊最受人高度评价的是他的慈善观和行为,他一个人支撑了6个慈善机构。
当然,中国也有。但是极其个别的人物,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主流。更何况,很多行为都带着迷信的色彩。都是在别人的议论中和呼喊中被迫作出的秀。真正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思想和人文情怀少之又少。所以,优秀的人感到了孤单、感到了委屈、感到了不平,于是沉默。
中国文化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力量?
近代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孟子》如药,最宜拔除及兴奋。”当为至理名言。
拔除什么?当然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自问:我们是不是还固守做人的良心?我们能不能以天下人为念?我们是不是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能不能在灾难和不灾难的时期一样有高尚的人格?
一个企业家诗人说:“我想喊出来,我不如1920年的北大青年,我不敢流血给祖国。”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6月4日在哈佛大学对毕业生说:我愿意引用威廉·福克在获得诺贝尔奖时说的话,人类是不朽的,这不是因为万物当中仅有他会无穷尽的呼喊,而是因为他有一个灵魂,有同情心,牺牲精神和忍耐力。当你们追求个人的志向时,不要忘记在大大小小的方面帮助改进这个世界,这会给你们带来满足感。
王石10年前在北大讲课时说:“我不贿赂政府,钱要阳光。”主持人问现场人那个相信?只有1/3人相信。10年来,王石一直坚持上课,这个话题也一直坚持。但发现相信的人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但没有超过一半。
可见,先行的企业家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后一代创业者的心态。
在企业前进方向上不浮躁的王石、柳传志、张瑞敏、宗庆后等企业家都是敢于挑战自己灵魂的人,甚至在做错了事情、说错了话的时候是敢于正视自己的。他们首先告诫自己要有尊严的活着。这样的尊严支撑着一个企业的员工共同进步。
尊严是什么?
在娃哈哈老总宗庆后看来,有时候就是自己一个人出差,不带秘书、不浪费金钱、不贪图享受,心里想着更多的是员工就业。所以,我们才有理由相信他在大的风浪中一定能够挺下来。
在史玉柱看来,就是欠债还钱,就是死一次后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只是一个商人。自己要改变更多心里疾病。
在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看来,就是50岁的时候从东北远赴大西北,3年苦干救活一个水钢厂。就是53岁还要接手首钢大搬迁,让几万名员工在大牺牲的必须时刻还能活的有尊严。还要在另一个城市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钢铁基地。所以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一个国家的决断、一座城市的剧痛、一个企业的转型,他义无返顾的扛起了重任,为了一个梦想———北京2008。
在宅急送老板陈显宝看来,就是传统,不保守;激情,不张扬;追求,但不奢求。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家族,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家族企业。
他们希望的是,铲除文化上的魔咒,后面收获的都是中国更加强大。
发挥市场精神,落实以人为本
新中国,才60年历史。新中国很多企业才50年、30年、10年、3年。
上世纪80年代涌现的精神型企业家没有几个还活跃在舞台上了。市场精神渐渐取代帝王思想。
但是,任何一个艰难时事都需要英雄。联想集团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最好的案例。
柳传志已经真正成为了某种精神象征。用中国宽带产业基金会董事长田溯宁的话说:他在这个地方一坐,就是一个中国成功的象征,所有人都会心服口服。
精神象征是什么?困难时期,不顾个人得失,“不惜再度一战!”
柳传志的再一次出山掌权给很多退休的企业家和将要退休的企业家一面镜子———你能为企业贡献什么?你不是要权利而要责任。更大的考验是在今天、未来而不是昨天。
因此柳传志说:我是必须站出来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公司并不美妙的前景。这个困难我要来扛,这对员工、董事、投资人都觉得踏实。
也许,融入了一种市场精神才能拿出真正勇气面对这个时代,因为时代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市场也是,而人是要适应社会的。真正伟大的企业家必须在商品上下功夫,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很多企业家十分佩服红塔集团创始人褚时健。在他出问题以后还去看他,主要是被他的“扶贫项目”感动。因为他还是想着“创造优良品种服务社会”。
记者在阅读中发现。任何一个有3代基因的企业,都不那么慌张这个经济危机。因为经历过起伏也深知使命,深知文化的独特才是保持公司长远的保证。有个例子:1995年,香港万邦老板曹慰德就成立了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探讨“后工业时代一个企业要面对哪些问题?是否需要文化复兴来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这个家族第4代老板在上海总部的办公大楼设立了一个员工瑜伽活动室,为的就是在商业机构里传播思想———商人责任。
中国被世界看好,就包括这些优秀企业家的思想和行动。
远大空调老板张跃近日在研究节能减排、同时呼吸清洁空气的方案。他说,是一些政治家、科学家的态度引起了他的敬仰。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为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是第一人文精神,数一数二的企业更要先做。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被毒化。
在2009年4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吉利汽车发展经验座谈会”上,曾经担任过6年东风汽车总经理的工信部副部长苗圩称:“吉利先进的发动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独创的BMBS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财富。属于在逆市上扬、萧条中崛起。李书福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市场精神之上的———让世界充满吉利,做自己的汽车王国。”
李书福这个“疯子”如今被认为是“寻找中国工业灵魂”的企业家。他今天可以讽刺很多人的质问是:“你以为我真的是那个说‘汽车是4个轮子’的人吗?”1998年他发出700个邀请函,摆好100桌宴请官员、商人,就来1桌人的时代过去了。也就是那天,他下线了第一台车。
什么救赎了他的灵魂?就是他在当时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面前说的那句话:“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我决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事实证明,他不浮躁、不虚伪,他认为做车之前他不是企业家,只是一个生意人。以前他只是跟别人分利润,做车后他带动了多个企业、企业家进入了这个行业。
积极人生造福人类
企业家首先是人。
人是要追求幸福的。
但是,目前的经济滑坡、并购、重组、转型、裁员、减薪等压力影响了很多企业家的心态。包括家庭的危机和难题。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新的一个调查说明:有55.4%的企业领导人感到压力较大。这种负面情绪已经引起中德智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专门针对外国公司高管成立了24小时的危机干预和心里辅导。
其实,亚健康正在全面爆发。专门针对企业领导做健康保健的机构坦言,企业发展问题焦虑已经成为企业家的个人情绪焦虑,事实上应该掉过来才对。
中国的企业家如今不回避个人财富和幸福的话题。他们成立了各种俱乐部和商会组织,在锻炼身体和思想交流上有了与世界同步行动。三一集团的向文波采取写博客的方式缓解压力;信中利投的董事长汪潮涌每晚散步,降低烦恼;前沿控股董事长陈早春每天睡10个小时到自然醒,什么事情都10点以后处理;好利来总裁罗红是把责任和权利分给团队,自己经常旅行、摄影;佳美口腔老板刘佳用骑马运动放松心灵。
很多专家呼吁把“EAP———员工帮助计划”引进中国。而目前,中国企业只有几个超级企业引进。它能让企业人心稳定,心态良好。
在4月一次高尔夫比赛现场,企业家王梓木对记者说:13年来,我的每一个球打出去,都是慢慢思考的结果。企业家要用规律来审视变化。他告诉记者,浙江企业家圈已经被衫衫的老板郑永刚带动成立了高尔夫球迷组织。建立了三三三制,每隔3个月的第3个星期的第3天,全部放下手上工作,不带手机,去拼一场高尔夫球。
专家说:“如同孩子上学必须完成12年制一样。企业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管理好了企业的管理者情绪。对员工、对客户、对相关企业都是好事,企业家在关键时候的情绪的好坏决定成败态度。”
竞争很辛苦,工作很辛苦,企业家很辛苦,金融海啸时候,台湾为什么有很多企业家发生精神问题后求助禅学?因为需要冷静。
冷静是不带情绪的。
冷静是极度理性的。
冷静是能够开发出人的本来智慧的。
唐骏夫人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当他任高职的时候我只有两句话送他。你能把企业当成你的女儿吗?能把员工当亲人吗?你能保证有一个好心态不发火吗?唐骏心领神会。所以,他的团队后来能够获得了最高的奖。他能在6月1日那天跟小朋友过节日,跟孩子们学习游戏方法,开动思路。他说他注意了一个现象很严重,就是我们国家的企业家每年读书是不到一本。日本企业家是50本,差距太大太大。
“书有的时候是禅。心中有禅,笑脸就会找上你。内心的宁静才能对应好发展的速度。该低潮的时候就低潮,就是休息的时刻。”这是郑永刚的观点。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企业家要有精神,要常常读书。读书是为了滋润生命。
其实,对企业家来说,读书、运动应该是吃饭一样的习惯。发掘执行力,提升附加值。大前研一就坚定的表示:“我学习的课题有时候跟我的公司工作没有关系。但是我从30岁开始就坚持自我投资,这是积极的提升。”
与主流共振是优秀企业家的心声。
这更需要企业家着眼于未来的主流价值观。
加油,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