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行政人事体系副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赵新宇之3
[中方外派员工的管理]
外派员工如何派得出去,回得来?
跨国企业对于外派员工的管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何能够派得出去?如何在海外用好外派员工?如何解决回国人员的合理安置?
外派员工有几大困惑———新岗位能不能做得好,很困惑;陌生的国家是否安全,很困惑;两地分居怎么解决,很困惑;语言障碍、新的环境和文化冲突能不能适应,很困惑;最后回国后是否有合适的岗位,更是很困惑。
新老搭配&资源倾斜&补贴差异化
从选人的时候开始就必须要有所考虑,进行外派人才的储备,而不是“待到用时方恨少”。在招人的时候就要进行相关的性格测试,并且要其本人意愿非常明确,能够接受5年外派、甚至主动要求外派。事实上,我们每年都要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小语种人才的争夺。
此外,外派人员要考虑新老搭配。其实愿意接受外派的员工以新员工居多,但年轻人出去之后往往会很茫然,需要老员工“以师带徒”地指导。所以公司会评估每个地区新、老员工的比例,如果一个海外机构老员工较少,大批外派新员工就不现实。对于符合条件、个人有意愿、与一线需求吻合的员工,调动时要求原部门原则上无条件放人。
海外补贴必须差异化,中方员工很多都是考虑补贴出去的,所以这个补贴设计的学问就很大。实践证明,海外补贴差异化对人员流动的导向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补贴都是差异化的,随时动态调整,既要考虑艰苦程度、物价和生活水平,还要考虑行业内的竞争性。
中方外派员工到海外都有一个适应期,大概2到3个月,这期间非常苦闷,许多外派失败的案例也大都出现在这个时间段;但在此之后,从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段里心理慢慢适应了;到了一年左右,家庭因素又成为主要障碍。对于两地分居的问题,常规的解决办法就是休假(一年一个月)、家属探亲(公司提供签证、交通、住宿便利)。其实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某种程度上薪酬激励并不是最重要的了。
此外,在选拔干部的时候,明确要求必须具备海外经历,这也关系到“回得来”的问题,毕竟有海外经验的人其实比例并不高,出去拼搏几年再回来就可能优先得到晋升,在海外积累的经验就可能得以发挥,对于追求职业发展的员工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此外,在调薪额度、晋升名额方面也对海外有很多资源倾斜的举措。另外,五年外派期内,一般都是先到欠发达国家,然后再往发达国家调动,如填补西欧或北美的空缺,这样相对可以调节长期派驻海外的乏味和烦闷。
世界难题:外派员工回流安置
外派员工管理难题中的难题是回流安置机制———怎么能让外派结束的员工顺利回到母国并找到合适的位置?目前其实还没有特别好的根本解决办法,包括外企在中国的高管人员也不例外,回国之后都面临这种难题。
在中兴,满足外派年限要求的员工是可以按意愿回国的。回国后有完全公开的内部人才市场,国内的各种岗位空缺都汇集到公司H R,只要条件匹配就可以获得推荐或自由竞争。另外,对回国后工作地点给予优先照顾,比如西安出来的员工、想回西安去,会尽量安排。
回国后还有1-3个月的修养调整期,在此期间可以申请豁免参加考核,甚至在一定时间内休假。有些员工是带病回来的,需要休养;有人利用这段时间寻找接收单位;还有员工在外面冲锋打仗,回国后突然不适应,需要心理调试辅导。对于过了调整期还找不到接收单位的员工,可以在人力资源中心挂靠一定时间;但如果最终超过规定时间上限,会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并给予补偿。
回到母国后没有合适的岗位,这是“世界难题”,是难中之难。公司曾经尝试做一些保留职级、长期挂职的试点,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而且在广大员工中引起很大负面影响。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公司基于快速发展可以不断提供新的岗位空缺,让员工能够找到新的职业起点。目前来看,从海外归国的员工中10%-15%离开了公司,这个比例已经是行业的最低值。
[海外本地员工的管理]
输出与融合间的平衡与取舍
虽然对中方外派员工的管理有诸多难题,但外派员工毕竟都是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相对来说,对异国本地员工的管理更是困难重重。
相对于欧美跨国公司“强势文化”在全球的扩张,以中兴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异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雇主品牌?如何让本地员工也具有归属感?如何在融入本地文化的同时传递自己的文化?在融入本地与文化输出之间要做出怎样的平衡与取舍?
“ZTE是什么?”
说到本地员工的管理,雇主品牌建设是头一块敲门砖。有一个真实的案例:2003年公司去某国招聘,报纸上打出巨幅广告,然后致电一位较高端的外籍专才,说我们是ZTE,诚邀你加盟我们公司,你能不能过来面谈。对方反问,ZTE是什么?
由此可见一斑!只有树立自己的雇主品牌,让大家知道中兴是一家跟世界通信巨头比肩抗衡的跨国公司,能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高端本地员工才可能来了解、接触直至加盟,并且在公司里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从前的各大通信巨头摇摇欲坠、苦苦支撑,很多高端员工萌生了潜在的职业转换愿望,这恰恰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机会,优秀的雇主品牌是抓住这一机会的必要条件。
“全盘差异化”可行吗?
文化的冲突体现在本地员工管理的每个细节。在2003、2004年的时候有同事提出要“全盘差异化”,就是在每个国家都根据这个国家的环境要素制定一整套H R政策,但随即发现问题非常严重,衍生出一系列与总部沟通,与公司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的激烈冲突。经过多年的磨合,公司现在倡导的是“以中兴的管理模式为主,参考、融合各地的管理习惯”。
举个小例子,在东南亚一个国家,他们的约定俗成的惯例是在晋升员工之前脱产培训。当时公司发起了一个本地员工回中国总部培训的活动,在全球挑选了50位本地员工,这个国家的一名员工被选中。结束培训回来,很长一段时间不见有晋升的动静,就质问总代表为什么没有加薪升职,总代表回答说公司没有这个意思啊。这位员工很生气,感觉受到愚弄,一气之下离开了公司。我们对类似问题进行过很多讨论,到底什么是高效的、什么是低效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实在每个国家都不一样,可能在这个国家或场景是对的,在另一个国家或场景就是错的,这种差异的本质就是文化的冲突。
再比如我们在做薪酬设计时,发达国家的高端员工普遍要求“高固定、低变动”,但中国企业习惯于“低固定”或者“中固定”,有业绩才向员工发放高额奖励,讲究利润分享,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冲突,在引进高端员工的时候到底听哪边的?经历了多年的尝试和反复,现在对本地高端薪酬设计还是以公司的管理思想为主导,如果人才引进无法保证带来价值,公司驱动不了,那么宁可选择放弃。长期经营下来,本地员工慢慢地也能接受中国这种“高变动”的薪酬模式了。
还有本地员工担任基层干部的问题。公司在五层干部如科长这个级别是规定要直选或者竞聘的,但到了海外有的地方就推行不下去。在某发达国家的C E O是名本地员工,前一阵群发了一封尖锐的邮件,痛陈对公司五层干部选拔的不理解,提出作为CEO,他有权力指定自己手下的管理者,这又是一种文化的冲突。通过与他的深入沟通最终达成了共识。当然,如果某项管理举措在某个国家实在实行不了,公司也会主动进行一些调整。
早期海外本地员工离职率约25%,相对较高;最近两年下降到15%左右,达到业界平均水平。公司的目标是控制到10%以内,略高于中方员工。这里面的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个别国家离职率长期降不下来,因为本地员工习惯于每工作两年后,要辞职休假,旅游大半年再回来找工作,这就很难降低离职率了。
除了在海外某国管理该国的本地员工,还涉及第三国员工的管理问题,将第三国的员工输送到语言和文化类似、但极缺相关人才的国家。对愈加复杂的人才流动,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调配和有序流动。
潜移默化而非粗暴移植
对文化输出和跨文化融合,每个国家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目前看来,接受程度比较高、融合得比较好的一般是在中等的、或者欠发达的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国企业带来了强势文化。经济发展水平跟中国接近或者略低的国家,比较容易接受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比如在非洲国家、东南亚国家、前独联体国家,中方外派员工和本地员工会互相过对方的节日,亲如一家;但在那些个人主义盛行的发达国家,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就比较困难。
相对来说,中兴的企业文化较温和,更易于为本地员工接受。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本地员工对中国、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文化的输出与融合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移植”,这跟整个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国际地位、企业的行业地位都是紧密关联的。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汪小星实习生叶华
我们的博客:ndgssh.blog.163.com互动邮箱:lvzhuo6666@ hotm 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