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医保新政出台十日,定点药店处方药销售降三成 基层医院报销最高65%,连锁药店惊呼:大寒流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3日 08:14  南方都市报

  

广州医保新政出台十日,定点药店处方药销售降三成基层医院报销最高65%,连锁药店惊呼:大寒流来了?

  

广州医保新政出台十日,定点药店处方药销售降三成基层医院报销最高65%,连锁药店惊呼:大寒流来了?

  

广州医保新政出台十日,定点药店处方药销售降三成基层医院报销最高65%,连锁药店惊呼:大寒流来了?

  

广州医保新政出台十日,定点药店处方药销售降三成基层医院报销最高65%,连锁药店惊呼:大寒流来了?
专题制图:黄敬

  

广州医保新政出台十日,定点药店处方药销售降三成基层医院报销最高65%,连锁药店惊呼:大寒流来了?
广州医保新政出台后,医院门前要求挂靠的人排起长队,而零售药店却门可罗雀。漫画:陈婷

  “医院门诊平均报销五成,直接由医院记账,但医保定点药店的划扣,还是自己账户的钱啊!”

  广州260万职业医保、居民医保、外来工医保参保人员刚刚纳入门诊报销制度,每月享受最高300元报销额度。这无疑是盛夏中,对医药连锁的一次反季节大寒流。

  “医保门诊报销制度实施10天,我们处方药销售额已经下降30%,预计将来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大。”广东金康大药房总经理郑浩涛昨日向本报记者称。以前医保定点药店是药店行内“香饽饽”,但郑浩涛坦言这次新医保政策对医保定点的冲击最明显。由此引发的行业变局,也开始越来越快地呈现。

  “中国医药生产企业近6000家,而且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何取得渠道优势更显重要。”丽珠集团董事陶德胜认为。

  某大型跨国医药公司区域经理黄瑾,近几年主要是负责药店的推广工作。她告诉记者,毋庸置疑,大型医院一直都是医药企业需要攻克的重点。新医改的政策逐渐明朗之前,排在医药企业营销重点第二位的便是大型连锁药店。“而新医改以来,连锁药店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微妙处境,这也使得很多连锁药店逐渐避开常用药,开拓保健品等新的利润增长点。”

  医院人满为患 药店门可罗雀

  “按照普通门诊在所选定的社区医院可报销65%的比例,到医院就诊开感冒清、板蓝根等目录内的药品,自己只需付35%的钱,算上挂号费,还是比在零售药店买药便宜得多。”家住广州海珠区的退休职工陆姨以前为拿到更多的药价优惠,在家附近的海王星辰、大参林等药店分别都办了会员卡或者优惠卡,当时就是为了省个一元五角。

  “现在发现新的医保门诊报销,一个月最高可以报300元,社区医院的挂号费是3元,药费可报销65%,一般每次去药店药费都不会少于10元,算下来在社区医院报销后的费用加上挂号费后,比在药店买还要便宜。”

  这股“市场寒流”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原有的医保定点药店。“当时申报医保定点药店,面积要达60平方米以上,而且还填了一大堆的申报资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办下来。但是现在政策对医保门诊报销一下子放宽到300元/月,直接冲击的就是我们这些原有的医保定点药店。”某医保定点药店负责人林先生称。

  林先生告诉记者,曾经医保定点因为可以享受医保购药账户划账服务有较大优势:一方面可争抢医院药房一些“处方跑单”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可用医保卡直接划扣,不用现金支持。因此,之前医保定点的日子过得还比较滋润,药价也比一般药店高几个百分点。但是,广州260万医保参保人员可享受门诊报销的医保新政颁布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往日依赖医保卡用户的医保定点药店主要的客源纷纷涌向医院选点,业务冷清不少,另一边大医院一天近万人排队要求挂靠,热闹非凡。

  对于医保新政下,零售药店何去何从,广州药店巨头态度不乐观。“医保门诊报销制度实施10天,我们的处方药销售额已经下降30%,预计将来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大。”广东金康大药房总经理郑浩涛12日向本报记者称。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总经理柯康保之前也表示,“目前医保刷卡消费占据大参林定点药店40%的销售额,这个比重一定会大幅下降。”广州采芝林药业总经理周路山也称,短短几天看不出变化,过一段时间,影响肯定会显现出来。

  零售药店转型之路:差异化经营

  新医保政策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催化药店产业格局的新演变。

  调整药品销售结构,是最重要的一环。早几年社区一直是连锁药店开店的重要方向,常年用药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都是药店的主要客源。但是新医政之下,这些每月药费投入比较大的人群,成为门诊报销的最大受惠群体。“我平均每月要用高血压药超过300元,在社区医院可以报销65%,自己可以少付195元。”在越秀区某社区医院办挂靠的陈姨告诉记者。虽然医保门诊报销一般只能开3天的药,但陈姨称反正自己平时有时间,医院就在家楼下,不会比去医院麻烦太多。”某医保定点药店负责人林先生称,医保新政10天来,自己店内慢性病用药销售一路下降,比平时少了超过20%。

  “两年前,我们就意识到医保政策可能会冲击医药连锁业。所以从那时起已经开始有产品的调整,主要是增加非药品的销售,根据广州地方特色引进土特产品和日用品之类的健康产品销售。”郑浩涛向记者称。在国内最大的医药连锁海王星辰,记者看到非药品业务已经颇具规模:华生堂的果醋、和生堂的龟苓膏、白云山凉茶、和路雪的冰激凌……海王星辰店员承认,现在药店已增加了便利店的日用品及食品的功能。

  记者看到,不少药店更成了药妆店,例如京卫大药房的网上药店也是一大堆的保健品护肤品:鹰牌花旗参、牙膏、玉兰油、飘柔,还有祛豆祛斑面膜等等。日前,北京金象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金象”)与日本三九共同出资20万美金联合成立西村世纪风尚商贸(北京)公司,北京金象与日本三九公司分别持股80%和20%。在北京,金象大药房早已尝试化妆品的经营。北京金象大药房董事长徐军介绍,在金象大药房中,药妆销售已达到总额的20%。目前,主要经营十多个国外品牌的药妆产品。某大药店负责人解释,药店要和医院争生意,就要有不同的产品,差异化竞争。“药店的新产品,不可能在医院买得到,而且明文规定这些非药品类商品也不能用医保刷卡,但是还是有个别投机的药店在利润当前,铤而走险用张冠李戴的办法去操作。”

  “营业时间长,是药店与医院的比较优势。跌打烧伤等急性用药药店还是有优势。”药店负责人林先生称会加大这类药品的配置比例。

  如何提高药品的性价比和药品咨询专业性,也是药店面临的挑战。据广州市劳动保障局公布纳入报销范围的药品和诊疗目录,其中药品剂型多达10500多种。门诊目录的药品主要是剔除了在医保目录中一些滋补药、保健药,以及一般只在住院时才可能用到的药品等,数量约减少15%。这当中已包含了许多居家常用的“看门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清片、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维C银翘片、枇杷露等。而这些“居家用药”曾经是药店比较稳定的销售地盘,现在医院也开始实现覆盖。

  本报记者 伍静妍 实习生 李菁菁

  探讨

  零售药店要存活

  转型是唯一路径

  曾经,中国医疗体系“药价虚高”的现象间接创造出零售药店的巨大利润空间,很多医患因为无法承受医院用药的费用,转而成为一些以“平价”为卖点的零售药店。但在医改新政普惠的条件下,医院用药消费与药店消费的差距被迅速拉平,甚至出现“医院看病比到药店买药还便宜”的现象。在此情况下,零售药店的销售萎缩是可以预见的。如何转型,是它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1、掌握品种资源 重点在于本省药企生产的品种,特别是本身药企生产的地方医保品种。随着医改的进程,一旦出现医、药分家,基本药物之外的原来主要在医院销售的地方医保品种会成为连锁的利润源泉,其原因在于政府对此类药物价格的监管通过限定加价率的几率很小,此外地方政府必然会对本地药企给予政策倾斜。

  2、开拓医疗服务,以医带药 例如抢夺名老中医资源,带动药品销售。

  3、变身药妆店 改造成药妆店可以应对收入来源收窄的威胁。不过,要改造为药妆店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调整心态,引入百货超市等连锁业态的人才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4、转型便利店 保留药品经营的同时,业务大部分调整为便利店,这种方法适用于较为小型、店面较多的连锁。

  5、保健品专营 此种经营因为没有技术含量而最容易转型,但陷入恶性价格战的几率很高。

  医保新政普及社区医院

  药企力攻第三终端渠道

  第三终端日益受重视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社区医院和乡村医院正逐渐成为医药生产企业的第三终端。而这个第三终端随着政策的调整,正逐步超越连锁药店的地位。”广药集团方明告诉记者,“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的政策往哪里倾斜,国家的钱就向哪里投,作为生产企业的营销重点也肯定要及时调整。”

  业内人士指出,医保政策作为新医改的重要一环,政策的转变必定带来生产企业的战略转型,此次医改将国家的财力重点投放到基层市场,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个体诊所等第三终端市场,从而让经过前几年爆炒而略显冷清的第三终端市场重新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第三终端市场在此次医改方案的重点诉求下,市场规模和需求习惯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从以低价普药需求为主,转变到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同时随着农村基层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新特药的比重在第三终端市场的用药量也在不断提升。

  药企担忧高价药销量受影响

  据了解,8月1日起新方案实施以来,各定点医院医保门诊大闸一开,门诊量激增,“多支少收”令一众医院为当前巨大的报销记账伤透脑筋。据悉,广州多家医院甚至三甲医院都表示,担心定额不足导致亏本,为保证医院医保收支均衡,部分医院在这几天纷纷出台应对之策,以助自身摆脱利润空间极大缩小的危机,更有医院纷纷暗示门诊医生给每位患者每次开药不得超过40元或80元的费用。

  医院可谓是药品流通渠道的终端,医保新政带给医院的困扰,自然会转嫁一部分到生产企业。辉瑞公司广州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特别是对于外资药企来说,同疗效的产品外资公司的价格相对较高。广州医保新政策,一方面给予了一些贵价药可以部分报销的机会,另一方面,则由于政策实施之初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导致医院承担更多责任,而不愿意使用价格更贵的药品。”

  更让企业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医院拖欠企业药品费用已经是行内长期存在的现象,且医院的主导地位使得这种局面难以缓解,随着医保新政的实施,医院面对新政施加的压力还需要一定时期的调整,从而带来的成本压力难免会让生产企业一起承担。

  案例解读

  同等药价,药企更乐意供货给医院

  基本药物的厂商是没有动力低价供货给连锁的,举例来说,社区医疗机构零售价10元的药物,生产厂家可以以9.52元(加价率5%)或9.43元(加价率6%)的价格供给配送商业。但如果按照上述三个场景中连锁加价最低的模式,连锁要求的毛利润率为零售价的80%(即供货价为8元)——85%(供货价为8.5元),生产厂家最低需要多让出9.43-8.5=0.93元,占厂家对配送商业最低供货价的9.86%。如果说厂家必须让出这9.86%,那么厂家宁肯让给配送企业,以获得配送企业在业务和回款上的支持,毕竟医疗机构的销量占大头。

  旁边报道

  巨大记账黑洞困扰挂靠医院

  医保门诊报销新政火爆登场——— 某大医院一日过万人排队选点挂靠门诊!据权威部门公布,8月1日到6日,全市已办理选点的参保人数量为104158人;就医记账结算的人次数为68338人。全市已办理记账结算的参保人所发生的门诊医疗总费用为1103万元,次均总费用为161元/诊次,基本医疗费记账总额为426万元,次均记账额为62元/诊次。

  “职工医保每年每人‘包干费’600元,居民医保每年每人‘包干费’120元。但医保新政下,参保人员可以每月最高上限报销300元,医院记账垫资出现巨大的资金黑洞。”某大医院门诊办公室负责人杨华向记者称。

  限制每次门诊报销处方,是医院方面努力游说医保机构的一个重要意见。由于历史原因,公费医疗制度到现在都保留着,但报销制度最为优越的公费医疗却有严格的处方限额(60-100元)和每月记帐单限量发放。“全民医保不准设处方限额,实在令人费解。医保目录中的贵价药实在很多,150元以上甚至几百元的药比比皆是。对那些不自律的开贵价药的患者,却完全没有限制机制。”举个例子,假如一张处方150元,公费需自付70-102元;而医保只需自付52.5-90元。假如处方300元,公费自付220-252元,医保只需自付105-180元。“目前的门诊医保比公费还优越!公费医疗处方严格限制,还是年年巨额超支,医保不准处方限额,问题更大。”多年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改观察员刀客(化名)向记者称。(伍静妍)

  本报记者 梅勤 实习生谢心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