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让时间停滞在过去,书写着沧桑,验证未来。
围坐于煤的四周,开滦131年记忆中的煤是一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黑暗中只剩下那一张静默的脸,宽广包容的父亲的脸,黝黑,默不作声,俨然是煤的表情,朝观旭日,暮看西天。
这是我对唐山的感觉,父亲,深沉的爱。唐山,开滦,煤,谁能给它们一个准确的定义?
就让我们开始吧,像在矿井下掌子面,与工友说话一样,剥去外衣的遮掩和伪饰,袒露胸怀,甚至卸下肉体的重负,以煤的名义,用灵魂说话。
那张安静的脸,刻满皱纹,印着波澜壮阔的岁月。
城市中一对普通的父女,娓娓的叙谈。从煤的历史开始谈起,总有一滴一滴的水滴进来,所以,历史的河流从不干涸。
天和地在记忆中慢慢飘走,光和影若隐若现,宇宙万籁俱静,有声音从遥远的空间传来。
森林和海洋亿万年的漫舞、碰撞,积蓄了能量,幸福的沉睡,诞生了煤。
一支煤的队伍来到了唐山。
洋务运动,办矿挖煤,开滦应运而生,商贾云集,沽货交易,火车拉出唐山城。曾几何时,黑色的长河低吟着悲凉的旋律。开平矿务局,刚躲过《辛丑条约》的割地,又强被英国人掠去。
如一片孕育雨水浮云,煤、开滦、和唐山纠集着、搀扶着、拥抱着,闪电撕开天幕,云终于化作珍珠般甘露,洒向干渴的大地。
倾听,他们的呼吸。
煤不仅仅属于黑夜和孤寂,煤不仅仅属于大山和森林,煤不仅仅属于炉膛和火焰。
煤也属于城市,属于城市里所有的人民,就像他们的骨骼和思想,就像他们脚下的大地,那张父亲的脸。
有这样一位父亲,以“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地球转二圈,我上三个班。”的奋斗精神,为国家多产煤。退休以后,又十年种树不止,绿化秃山,建成矿工公园……有这样一位父亲,挺着黑白的身躯,从震后的废墟里顽强地挣扎出来,立刻跌跌撞撞加入到营救他人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父亲,唐山震后10天就奋战在井下,挖出10车“抗震煤”,彻底破碎了西方媒体“开滦恢复要20年,唐山要100年”的预言……煤仅仅是穿过城市的镜子,静静地打量来来往往的人群。
追逐这城市博爱的渊源,深远而简单,那是源自煤矿独特的环境,在那封闭的空间,矿友是伙伴,更是生死兄弟,是跨越血缘的亲戚,时刻看护你的,是你的大哥,时刻惦记你的,是你的老弟。
开滦铁汉,呼吸永远强劲有力。五矿大罢工,他们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建国初期,他们护厂护矿,当家做主;建设年代,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毛主席说:他们特别能战斗!
1976年的大地震让冀东安宁的小城———唐山顷刻间夷为平地。
灾难带来的悲痛和忧伤,激发着爱心和勇气,造就唐山人栉风沐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城市人格,凭着永不言败的顽强精神,唐山再次震惊世界。
重建,振兴,高速发展,使唐山正从大煤都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而开滦也从煤炭向煤化工、物流领域挺进,现代化企业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从大悲中体会大爱,唐山人有别样的感受。
一位老人曾为震后困难家庭捐款,署名:帮一点。汶川地震,无数的“帮一点”善款从唐山汇出。“仁者爱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百姓和睦。邻里相亲,朋友相助,乐生的环境,衬托着唐山独特的城市和谐。
走在唐山的街巷中,年轻的白杨树挺着笔直的树干,朝气蓬勃地迎接着海洋初生的太阳,淳朴的市民用好听的唐山话打着招呼,毫不掩饰自家的幸福和快乐,每一条甬道都通向温馨的港湾,摆满花盆的阳台上拥挤着无数的春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滦煤矿早、午、晚上下班拉汽笛,俗称“响汽”,唐山人都就着响汽对表,开滦是唐山的符号,而永恒的奋斗和无私的大爱是开滦和唐山共同的文化基因。
孤竹,燕地,幽州,直隶,中国第一座现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器均出自唐山,如今,3000亿元的GDP,河北第一的排名,使唐山再次令世人瞠目。
美丽的南湖公园,地震遗址公园,记载了沉重的历史,国际化的曹妃甸港,开辟了唐山人轻快奔跑,拥抱明天的幸福航线。依海强市,以港兴市,京津唐出海口将展示给世人一个现代化的新唐山。
父亲仍在风中疾行,依然是岩的轮廓,行走的姿态,仍像在井下与绽放的煤花飞奔。
父亲终将成为一粒煤,成为我们脚下的这一块土地。
在城市的地下,我终于发现了你;你是沉默的,守着岁月的沧桑;你是热情的,燃烧着火的光芒;你是舍己的,温暖着千万人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