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建国六十周年经济报道 > 正文
今日关注:喇叭裤
点评人:杜吟
看《血色浪漫》电视剧演绎的喇叭裤、大背头、蛤蟆镜,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流行色,这样穿着打扮的人,那时叫时髦青年。特别是喇叭裤,已经成了那个年代的象征。
喇叭裤,因其裤脚宽大、裤腿较长、上部细小而得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闭塞保守的大门时,以反抗习俗著称的盛行于西方国家的“嬉皮风”也刮到了中国。作为流行之一,当“嬉皮风”的代表作喇叭裤引进中国之后,长期穿惯了灰、黑、蓝色宽马裤的中国人,立即被这种上包臀部、裤腿宽大的“奇装异服”所吸引,并迅速在年轻人中流行。
那时的裁缝如果不会做喇叭裤,是很丢面子的一件事。由于不同职业的人对“喇叭”大小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服装“定制”时代,只有懂得流行的裁缝,才能设计出对口味的服装。如职场女性喜欢喇叭始于大腿处、喇叭幅度较小的“高喇叭”裤型;大部分农村年轻人则对喇叭始于小腿以下、喇叭幅度较大的“低喇叭”感兴趣。对于一些胆大的年轻人来说,管他什么“高低”,先“时髦”起来再说。胆小的年轻人则对喇叭裤进行了改革:缩小了裤口,放宽了臀部。现在河南一家制衣厂工作的韩勇平说:“在当时,这也算是一次中庸的改革了。”
虽然如此,喇叭裤的大量出现和快速流行还是让很多保守的人看不惯,由此也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交锋。一种意见认为,它掀起了中国服装界的一次革命,这是新时代尊重个性、尊重自我选择的表现。因为单从裁缝那里看,曾经习惯了传统“中山装”剪刀的他们,也开始转向了对不同服饰风格的尝试。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穿喇叭裤、留长头发的年轻人就是不正经的人,因为此,那时还出现了一个流行词“不良青年”。后来,有人甚至把对喇叭裤的谴责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穿喇叭裤成了“盲目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以至于街上还一度出现了有人用剪刀强行剪喇叭裤角的事情。
但“对美的追求战胜了剪刀”。备受争议的喇叭裤最终不但没有因为保守势力的打压而销声匿迹,反而越来越流行了起来。据说当时在浙江省温州市的服装店里,每天都是“新到喇叭裤”的叫卖声,裤腿的宽大也越来越夸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的流行服饰兴起,喇叭裤才渐渐从街头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恰恰与喇叭裤型相反的上宽下窄、脚跟踩着裤底、类似于舞蹈裤的健美裤,也叫踏脚裤、踩脚裤。这种健美裤的面料有很大的弹性,号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最疯狂裤型。作为当时流行与时髦的象征,几乎所有女性,无论年龄、身材如何,人人都爱穿。据报载,今年秋冬欧美的几位设计师又将把这70年代的“喇叭”经典重新搬上T台,他们还无限延长了高喇叭裤,以使人的腿部线条得到无限延展。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首过去,已经很难看到在某一段时期里,人们穿着如此整齐划一的喇叭裤出现在各个场合的画面。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透过“该不该穿喇叭裤”的争论,我们又体会了一波又一波的流行风。《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