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来自广西的女孩李晴(化名),她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曾是商学院推崇的范本。
六年前,李晴被美国一所顶尖商学院录取,并在毕业后进入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清晨搭地铁上班的人们,时常可以在《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上,看到她参与的投资项目。她的日常工作是和各大公司的老总打交道,交通工具是加长型林肯轿车,出差也是搭乘客户提供的私人飞机。
同时,在华尔街的数年间,她持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120小时的工作周,不知道周末是何物,没有时间和朋友见面,没有时间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没有时间给家人打一通电话。她发觉自己离理想的生活状态越走越远,于是在职业生涯的高峰期,她向公司递上了辞呈。
谁又会想到,在她离职后的短暂几月内,美国经济全盘衰退。本来计划做短暂休息便回到工作大军中的她,不仅发现众多公司都停止了招聘,她原来所在的美林银行在经济危机中被美国银行兼并,更让她以前的众多同事丢掉了饭碗。曾经繁荣的华尔街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条“死街”。近一年来,在华尔街找到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学位和工作经历完全没有用,失业的人里每个都是哈佛MBA,每个都有丰富的投行经验。但问题是,根本没有公司在招聘。”
金融危机期间,李晴为一家纽约的投资基金公司担任临时性顾问,提供针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建议。然而中国A股的急剧下跌,让投资者们对中国市场失去了兴趣,李晴的位置也随之失去了必要性。“中国股市行情一下跌,他们马上就把眼光转向其他市场,比如巴西、俄罗斯。”李晴虽然仍然是投资顾问,由于需求的减少,几乎相当于没有工作。
李晴的许多朋友仍然在失业状态,也有的人选择去其他国家寻找工作。她说,许多美国朋友在经济危机后搬到了迪拜,在那里从事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明天就买机票回国。”作为金融分析专家,她一直看好中国市场。她认为持续发展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实现。她认为美国的社会结构充满问题,例如失去平衡的医疗系统、严重的家庭负债现状,还有发展达到瓶颈的销售业,都制约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给予很大的支持,而且从个人角度来说,中国的金融公司给的待遇也并不比华尔街差,公司的软硬件都非常先进。
然而作为一名女性,她却无法忽略国内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相对来说,中国的商业环境中仍然是男性占优势地位。离开国内多年的她,如果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不可避免的。李晴笑说自己年纪大了,人也懒了,美国的经济虽然不好,但是环境比较简单——只要心不太高,还是比较适合生活。
在经济危机中,李晴说体会到了自己的渺小。以前她的发展总是很顺利——进入最好的学校,得到最让人羡慕的工作,参与业界众人瞩目的交易。现在她发觉,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在公司里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牛人”,是那些最终达成交易的人。
李晴承认,由于自己长期没有全职工作,自尊心受到了一定伤害——“对我父母一辈人来说,丢掉工作,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除此以外,虽然她收入大大减少了,可是生活质量反而高了。她每天做瑜珈,和朋友聚会,开始发掘纽约丰富多彩的社交和文化活动。
经历了这场经济危机,李晴也慢慢体会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任何公司,无论标榜自己多么人性化,只要不赚钱了,马上就把你裁掉。但是亲人和朋友就不同,他们永远都是支持你的,他们才是你最重要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