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叔平中国经济变革的破冰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 11:06  中国企业报

  

经叔平中国经济变革的破冰者

  白发皓首,气宇轩昂,慈祥谦和,睿智儒雅,这是经叔平给世人的印象。如今,这印象成为留在世上的最后影像。

  2009年9月14日17时02分,91岁的经叔平在北京病逝。

  两个小时之后,新华社发布“经叔平同志逝世”电稿,称经叔平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全国工商联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属于经叔平的称谓还有:“破冰者”、“中国民营经济的形象代言人”、“当代中国商业精神教父”。

  在中国的经济史上,经叔平创造了多个“第一”:他组织出版过中国第一本《中国投资指南》,组建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第一家咨询公司,创建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出身商贾之家的经叔平见证了新旧两个中国的风云变迁,从私营公司到公私合营,再到股份制,几乎所有的经济所有制形式他都曾身体力行。60岁时再度出山,78岁时创建了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在本该属于颐养天年的岁月里,经叔平用他敏锐超前的经济思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界传奇,而他自己就是一个传奇。

  2006年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看望了三位党外老同志,其中一位就是经叔平。当时温总理紧握着经叔平的手,动情地说:“您为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生跟着党走,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参与了改革开放,并费尽心血。”

  总理的话是对经叔平一生最真实的注解。

  !经叔平(1918—2009年),浙江上虞人,193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曾在上海新中实业厂、上海华成烟厂、上海市工商联等担任领导工作。1957—1979年任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常委。1979年后历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部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常务董事,国家外资企业管理委员会和对外经济贸易部特邀顾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93年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主席,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是中国工商界风云人物,著名政治活动家,他是民生银行的创始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征程中,他被公认为是一位披荆斩棘的创造者、一位义无反顾的“破冰者”。

  □本报记者 汪静赫/文

  上海回眸

  1918年7月,经叔平出生于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其父在上海经营一家纱厂,家道可谓十分殷实。

  中学时代,适逢“九·一八”、“一二·九”运动的发生,经叔平亲眼目睹父亲的烟厂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国仇家恨促使他立志从事抗日救亡事业,他立志成为一个可以为社会呐喊的新闻记者,于是,1934年,16岁的经叔平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就读。

  大学期间,父亲要求经叔平每个寒暑假都到外面打工,接触社会。那时候,经叔平做过黄金交易代理人、打字员、广告员、秘书及一家英文杂志编辑等。无论做什么,写稿、投稿总是经叔平要做的头等大事,他曾将“台儿庄大捷”的有关材料收集编译后,投给当时较著名的英文报纸《中国评论周报》,稿件很快被刊载。第一次投稿成功,经叔平想当新闻记者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1939年,经叔平毕业之时,正值上海战火连绵。经朋友介绍,经叔平奔往香港去一家报馆应聘,然而因为路途遥远,等经叔平赶到时,招聘已经结束,经叔平失望而归,回到父亲任董事长的新中实业厂当副经理,由此正式踏入上海工商界。不久,经叔平的兄长请他去自己的烟厂工作。他先后任上海华明烟草公司副总经理、合营的华成卷烟公司总经理。这个年轻人逐渐在上海商界崭露头角,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这位少东家的经营能力,还在于他对社会活动的热衷和满腔报国热情。

  上海解放前夕,工商界人心浮动,许多人举家迁往香港。经叔平很冷静,没有随波逐流,恰在这时,他认识了几位中共地下党员,这使经叔平对共产党的有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坚定了他留在上海、建设新中国的决心。共产党接管上海后,许多党内干部都知道了这个叫经叔平的年轻人是 “工商界的智囊”。经叔平是上海第一个被宣布为完全守法户的工商界人士。

  解放后,经叔平历任上海卷烟工业同业公会主委、民建上海市委会秘书长、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和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

  1952年,全国各地相继组建工商联,出任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的经叔平分管税收募债。当时担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的就是他大学时的学长、比他高两届的荣毅仁。两位学友因为共同的使命,工作中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友谊。为了既杜绝偷税漏税现象,又使税收合情合理,经叔平建议在上海推行建账工作。后来全国工商联又将这项工作在全国推广,专门成立了建账委员会,还拟订了《私营企业会计制度》等规范。

  1955年,华明烟厂和华成烟厂实行合营。一次,一位境外记者问经叔平:“你的企业被政府没收了吗?”经叔平回答:“那不是没收,是公私合营。”“对此你有什么想法?”经叔平立刻警觉到这位记者穷追不舍背后的用意,反问他:“你知道一个受欺侮的国家的老百姓的滋味吗?国家不能强大,个人要钱有什么用?我们的国家一直受人家的气,我们一直都盼望我们的国家能强大起来,做一个强大国家的公民很荣耀。”经叔平的回答让这位记者哑口无言。

  解放初期,新生的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平衡财政收支,发展经济建设,开始发行公债,其主要发行对象便是私营工商业。为了取得私营工商界的支持,经叔平做了许多动员工作。有一年,中央派给上海的公债数字很大,超出了上海工商界的承受力,经叔平将此向上海市政府做了汇报。上海市政府派他赴京反映情况。当时中央主管财政的薄一波接见了经叔平,经叔平的经济思辨给薄一波等中央财政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他几度受邀赴京参加中央政府的财务工作会议。全国工商联首任主任委员陈叔通对他大为赏识。1956年9月,陈叔通请经叔平到北京工作,半开玩笑地说:“你来这儿在生活上可能要委屈你,我们最好的4间房让你住,当然比你在上海住的那幢小楼要小多了。”

  次年,39岁的经叔平携家带口,离开上海,赴京就职,从那以后,经叔平的一生都和全国工商联紧密联系在一起。

  赤子之心

  “我对党是很感激的。”这是经叔平心底的一句话,“在老工商业者中有一句话叫‘听、跟、走’,听党的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的非公经济人士还要牢记这句话。”

  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经叔平的人生写照。作为一位从旧社会走来的民族工商业者,经叔平始终不变的理想是:国家强大、民族昌盛,他的一生无不闪耀着一颗光辉的赤子之心。“爱国”这条主线贯穿在经叔平生命的每个阶段。正因如此,经叔平虽遭遇过动乱年代的满腔爱国情、报国志抑郁于心,然而对于国家的信心从未动摇过。

  经叔平曾回忆:“人家都60岁退休,我呢是60岁开始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979年正式提出来。小平同志约了我们五老吃火锅宴,说你们原来工商界的几个应该可以有钱拿钱,有才可以贡献技术为国家贡献,那个时候我已经60岁了。”孔子说“六十耳顺”,对于经叔平而言,60岁不单是耳清目明,更是新的起步。“我是从60岁才开始为国家做了点事。我的黄金时代从60岁开始,而这个时代是国家与人民共同走向繁荣富裕的时代”。

  1979年初,荣毅仁组建中信,他首先想到了经叔平,经叔平熟悉国际贸易、国际法律和国际会计,而中信当时的重点工作是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经叔平欣然从命,两个人起草了中信的章程、机构设置、管理办法、业务计划等。

  同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荣毅仁出任董事长,经叔平作为12位筹备委员之一,担任董事兼房地产部经理,不久担任中信副总经理。

  经叔平随后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咨询公司———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中信会计师事务所、第一家律师事务所———中信律师事务所。

  作为历届全国政协委员,经叔平提出的各种提案和建议,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理论深度和说服水平在各民主党派中占据特殊地位,其中包括关于健全财产法律制度、加强私有财产保护的建议案等。尤其是私产入宪,就是经叔平率领全国工商联多次呼吁,终于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落到实处。

  1993年10月,年届75岁的经叔平在全国工商联“七大”上当选为执委会主席。经叔平主政工商联期间,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非公经济发展。

  经叔平被称为 “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言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民营企业奔走。

  为了让中国的民营企业学习更多的成长经验并走向世界,与世界一流的企业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互相合作甚至与国际企业界合作的机会,经叔平积极推动世界华商大会在中国大陆召开。

  2001年9月,在全国工商联的努力下,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经叔平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工商联主席期间,在许多公开场合都畅谈发展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民间资金融入整个国民经济循环而不停地奔走呼吁。

  在别的同龄人都在颐养天年的时候,白发皓首的经叔平以他的赤子之心,活跃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散发着令人惊叹的睿智和风范。

  经济大使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的记者招待会上,经叔平亲自主持记者招待会,学新闻出身的他,凭着多年的商界业务经验,对媒体等各种关系应对自如。

  当时,一位海外记者向荣毅仁抛出一个大家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谁是你们的公关先生?”当时在中国大陆,“公关”这个词还比较陌生,荣毅仁指了指身边主持会议的经叔平,说“他就是我们的公关”。 第二天,报纸刊登出了“中国第一公关———经叔平”,这个称号不胫而走。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经叔平良好的个人形象,准确地向海外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

  1981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正式成立,经叔平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89年,经叔平向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建议,请外国著名企业的领袖人物当顾问。经他牵线搭桥、积极组织,21位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企业巨头组成了“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上海改革开放出谋划策。由此,经叔平在国外结交了许多政界要员、财团大亨。他是英国前首相希思的座上宾,并曾与撒切尔夫人私人会晤。

  学新闻出身的实业家经叔平,十分重视信息交流。他认为,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更需要了解世界。在瑞士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当年叫做 “欧洲管理论坛”,每年在日内瓦举行一次中国专题报告会,经叔平每次都是赶在第一天到,晚上与参会的企业界人士一起吃饭,相互认识一下,并由每个人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吃完饭后把题目收上来,待第二天上午演讲时把这些问题串起来进行解答。他与外国企业家们逐一见面,探讨有关到中国投资的种种细节问题。有时一天之内,他就要接待四五十位企业界人士,回答无数的问题。

  1984年,经叔平领导的公司与英国朗曼公司合作出版了一本名为 《中国投资指南》的书,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向境外介绍中国对外开放有关政策法规的书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里,经叔平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所到之处,他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宣讲中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欢迎外商投资的领域等。他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富于感染力的演讲,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办厂。有一次,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张经叔平和英国前首相希思、中国时任驻英国大使胡定一在希思家的花园里散步的照片,标题中称经叔平为“中国经济大使”。后来,“经济大使”的美誉便流传开来。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律师事务所和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也是由经叔平开办的。而开办这两个事务所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引进外资服务。

  正是在经叔平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下,许多跨国公司相继踏上了来华考察投资发展之旅,其中很多公司如今已在中国安家落户。2004年7月7日,英中贸易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时,向对英中贸易和英中关系有着杰出贡献的10位中国人颁发“破冰先锋”奖项,经叔平就是其中之一。

  缔造民生

  1993年11月,经叔平当选全国工商联主席。一个月后,他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建议组建一家民营银行。

  经叔平的初衷是为中国的银行业探寻一条出路,也是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探寻一条生路。经叔平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总理朱镕基的大力支持。不久,朱镕基总理就批示:可以试一下。

  1994年国家批准设立中国民生银行,1995年批准正式成立筹备机构,1995年6月挂牌,1996年1月12日,国内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主的股份制银行诞生。年逾耄耋之年的经叔平又走马上任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同时也开启中国商业银行真正市场化运作的先河。经叔平给初生的民生银行定下两个工作重点:银行合规性建设和制定符合民生实际的战略。

  成立之初,民生银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给民营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因为他们很难从国有银行中借到钱,但经叔平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经叔平那个阶段有两点引人瞩目,他提出一是“见死不救”,二是“雪中送炭”。见死不救是决不把钱投到没有指望的企业;雪中送炭是要积极帮助和扶持有潜力,但暂时遇到资金困难的各类民营企业。经叔平认为,这样做“既能实施积极的信贷方针,也能保护股东的利益,是按商业银行的规律办事,也符合股份制银行的要求”。

  从成立之后的三四年时间,民生银行基本上可以称为初步发展的试验田时期,在这个阶段,经叔平倡导的一些先进理念使民生银行从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并在此后的发展中获益匪浅。

  民生银行成立后的4年中,没有一笔政策性、指令性贷款,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根据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依法进行的。经叔平借民生银行在2000年12月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的时机,进一步完善其治理机制,出台了一项超前举措———聘请外部董事(即后来的独立董事)。1997年,民生银行就与普华国际会计公司签订了委托审计协议,成为我国第一家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审计年报的银行。1999年,民生银行董事会通过了以利润为中心的激励办法,并试行员工收入与利润增长挂钩,将银行利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在经叔平的努力下,民生银行不是最早提出申请的银行,却成为第一个上市的银行。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交易,经叔平亲自鸣锣开市。

  经叔平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民生银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上。2004年,当民生银行的总资产超过4000亿元时,经叔平便认准了从传统公司银行业务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战略构想。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的成攻实施,经叔平又确立了“专家治行”的国际化人才战略。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与集权化的管理理念,不仅推动了民生银行的业务转型,还实现了控制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从而实现了低风险的快速扩张。耄耋之年的经叔平不断为民生银行带来新的契机。

  经叔平曾说,要把民生银行建成一个“百年老店”,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一名合格的竞争者。担任民生银行董事长期间,经叔平本人并不持股。不持股却能坐上银行的头把交椅,还享有投票权,这在中国的股份制改革进程中是绝无仅有的。

  经叔平88岁时,卸任民生银行董事长,因年事已高,他久病缠身。但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经叔平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我总有这么一个信念,我们中国前30年有着曲折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这两个过程合并起来,我觉得中国的发展是必然的,所以我充满着信心;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这些话语没有随着经叔平的逝去成为绝响,而是作为这位传奇老人赤诚一生的回响,长存于世人心间。

  【经叔平语录】

  ▲我是从60岁才开始为国家做了点事。我的黄金时代从60岁开始,而这个时代是国家与人民共同走向繁荣富裕的时代。

  ▲都是时势造英雄,现在我们国家采取的方针政策给予每个人很多的机会,就看你是否能抓住这个机会。

  ▲我总有这么一个信念,我们中国前30年有着曲折的过程,经过多年来改革开放过程,这两个过程合并起来,我觉得中国的发展是必然的,所以我充满着信心;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我对党是很感激的,在老工商业者中有一句话叫“听、跟、走”,听党的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的非公经济人士还要牢记这句话。

  U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