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藏线上的叙事史 火车推着查姆向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 00:04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

  火车推着茶姆前进。她坐在开满格桑花的院子里晒太阳,但她的生活因为青藏铁路发生了变化。个人命运即国家命运。推动命运转变的,在于共和国60年的长足建设。

  共和国建设,虽历经风雨,但“五年计划”从未间断。他们贯穿共和国历史的脉络,既是重点工程经济地理的展现,亦有国家公共权力运用之道,更有身在其中的个人命运之改变。

  这些重大工程项目,构成国家经济竞争力之脊梁。

  本报记者 吴红缨拉萨报道

  高原的秋天,阳光清亮而炙热。

  这个午后,次仁旺堆用一辆红色拖拉机,从村里拉了七八块大石头回寺庙。

  那是些1200年前的断垣残柱。“村里有户人家从寺里借去的,现在快搬新居了,得要回来。”18岁的次仁旺堆小心地卸着那些古老的石块,他8岁进入柳梧村这座叫嘎琼祖拉康的寺庙,帮做主持的哥哥边巴做事。

  出嘎琼祖拉康寺十来米,是宽敞而崭新的市政大道,街对面的新区,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大山脚下。穿着藏服的60岁的查姆,坐在开满桑格花的小院里,不时抬头看着天空大团大团凝固不去的浮云,怀想一些前尘往事——她是2006年首批入住新居的村民。

  村委会在嘎琼祖拉康寺以北,此时,31岁的村长达瓦桑布与村干部们,正在办公室忙碌于村庄的事务。“如果机会到了眼前,你没抓住,就永远失去了。”他说。

  达瓦桑布说的机会,是青藏铁路。因青藏线拉萨站选址于柳梧村,这个一闻不名的村庄,短短几年间历经巨变。形势有如电影镜头,以无比寻常的速度,掠过柳梧村这块屏幕。

  而青藏铁路产生的刺激就像鼓点,在以后的时间里,在柳梧村,在拉萨及西藏的所有步伐中,不断回响。

  2006年7月1日,火车站开通那天,查姆也去了现场,她怀着复杂的心情,望了又望。

  虽是稻谷飘香的季节,柳梧村早没了农田。

  柳梧村是柳梧乡下辖的四个村庄之一,隶属堆龙德庆县。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最终汇入雅鲁藏布江的拉萨河,在柳梧乡温柔地拐了个弯。

  柳梧村现有 1737 人,均为藏民,位于拉萨河南岸,与拉萨老城隔河相望。村子背山面河,是青藏线拉萨火车站的首选之地。

  距海拔3641米的拉萨火车站不远,是跨越拉萨河的柳梧大桥。它将拉萨河南北两岸连接起来,从火车站到拉萨市区仅10分钟左右路程。

  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拉萨市城市规模面临扩展,自治区政府决定在柳梧乡建设一个新的城区,作为拉萨的城市副中心,称为柳梧新区,柳梧村因处扼要之位,被列为重点区域,大型物流园区,国家级的开发区,都将在此落成。

  因这些重点项目,柳梧村的5368亩土地,已悉数被征用。查姆原来的家,就是现拉萨火车站所在地。青藏列车从格尔木出发,经过纳赤台、昆仑山口,穿越茫茫可可西里、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再经安多、那曲、当雄,行程1142公里,直抵查姆曾经的家园。

  2006年7月1日,火车站开通那天,查姆也去了现场,她怀着复杂的心情,望了又望。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铁路——青藏铁路,全面开通了。

  现在全村487户人,已有444户住进了查姆家所在的新区。新居一楼一底,混砖结构,面积从180平方到74平方米不等。每一户楼顶,都插着五彩的经幡,指向高原亘古的天空。不少家门口都停着轿车。

  村口馒头店老板应庆,不无羡慕地说, 村里人买的烟都选15到25块档次的,10元的不太瞧得上。

  嘎琼祖拉康寺这端,则是等待搬迁的43户村民,他们的新居正修建之中,现在则住在泥巴墙的旧屋。 村内偶尔有几条藏犬冷不丁窜出,对着生人狂吠。

  65岁的群佩一家紧邻嘎琼祖拉康寺旁。他被村里尊为最有知识的先生。群佩5岁便在哲蚌寺当僧人,15岁还俗,做过乡村教师,堆龙德庆县中学校长,最后的归宿是自治区藏剧团编剧。他不肯受家庭约束,始终未婚。

  2002年,他买了辆白色的北京吉普,成为村里第一个购车的人——现在,村里几乎一半以上的人有了车, 而且都比他的车贵。

  “修火车站这几年,柳梧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佩感叹说。他户口其实已迁到拉萨,怀着对从前的留恋,退休后搬回到村里的姐姐家。

  火车推着柳梧村疾疾向前,正在消消抹去村庄最后的痕迹。

  乡村教师群佩的叙述

  “村民过着封闭的自给自足生活,也没什么钱,总之日子是清苦的,但也心安。”群佩说。

  在查姆的记忆中,柳梧村以前是个有草、有树、有羊的美丽村庄,没有公路,只有房屋之间,用脚踏出的小径。雨季总是很长。

  柳梧村的历史实际比她的年龄更长。“柳梧”藏语意为“山岩角”,据藏学家考察,吐蕃时期,柳梧便有藏族先民与佛教徒居住。

  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在堆龙德庆设有3个宗政权,其中就包括柳梧乡,均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1956年,成立东嘎宗办事处,下辖柳梧宗。后经几次行政更迭,终在1994年8月,成立柳梧乡,下辖达东、地阳、桑达、柳梧4个村。

  柳梧村最古老的建筑便是嘎琼祖拉康寺,该寺庙建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先后曾遭受重大破坏。1996年,村民出资重建。这一年,次仁旺堆的哥哥边巴剃度,成了僧侣。

  “柳梧村是一个西藏地区的典型的封闭乡村。”群佩说。

  祖祖辈辈的人们在地里种下青稞、小麦、碗豆,土豆和萝卜,在田野间春耕秋收,同时兼放牛、羊,养鸡和猪,并将多余的青稞及柴火、牛粪,运到拉萨城,换来布料、茶叶和盐巴。

  更早的时候,每当秋收之际,藏北成群结队的牧民赶着一群群牦牛,驮着春夏时节从北部无人区取来的盐,到这里交换粮食。

  群佩小时候,通往拉萨城仍还没桥。村里人得靠4条小船轮流往来,送他们过河。冬天,是木头船,夏天则换成牛皮船。从出发,到抵达,需费上一个半小时。

  “村民过着封闭的自给自足生活,也没什么钱,总之日子是清苦的,但也心安。”群佩说。

  群佩还俗当乡村教师时,全校只有四、五个学生,到离开时,也才二十多人。有的是因为家穷,有的是无心书本。

  到了达瓦桑布这一代,随着西藏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孩子读书的情况有好转。达瓦桑布其实是优秀的学生。他一直读到高中。但因为父母早逝,兄弟姐妹八个,全靠姐姐苦苦支撑。达瓦桑布在高二时,从县中学退了学。

  次仁旺堆则是真的不喜欢读书。他5岁便随姐姐在山头放羊,“家里有100头,每只可卖150元。”8岁那年,父母去世,家道艰难起来,加上他不愿上学,便进了寺庙,做起了俗家弟子。5年后,村上一名叫岗祖的13岁男孩,立志朝佛,出家到寺里。他教会了次仁旺堆认识藏语经书,及汉语。

  除了朝圣,人们很少远离过家园,更多的时日,是与群山、河流,寂静相对。

  那条改变命运的铁路,暂时还没定论——虽然关于这条铁路,一直就在中央政府的视野中。

  达瓦桑布的青藏线

  达瓦桑布收获颇丰。他的车一年一换,从最初的5万的车,11万,14万,到现在已拥有一辆34万的东风大卡车。

  时间进入21 世纪。2001年6月,青藏线二期工程开工消息传来。

  起初柳梧村村民并没有太在意。“他们觉得内地怎么会来那么多朝佛的信徒。”群佩说。

  但命运已翻动纸牌。

  西藏自治区彼时是全国唯一未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由于自然等条件限制,交通闭塞,自治区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

  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修建了从青海和成都入藏的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

  在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车。

  但这条路线,远远不能满足自治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解决“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后,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式开工。

  在近40万人次参与建设这条“天路”的同时, 柳梧村也掀起自己的奋斗。

  2003年,拉萨火车站开建,需开山打隧道,达瓦桑布意外获得进场拉石块的机会,他换了辆大车,干了一年。

  同时,火车站建站需提供砂石,柳梧村利用天时地利揽下了这个业务。全村计有104辆大卡车参加。购车的钱,来自建铁路的拆迁补偿款,一亩补偿在12096元,村里人均拥有土地3.25亩。后来柳梧新区,一亩征地补偿费已达到3万。

  这样运输持续了一年半,直到2004年火车站基本建成。 通过拉砂石,每辆车一天的纯收入可达2000元,柳梧村人从中淘到了第一桶金。

  达瓦桑布收获颇丰。他的车一年一换,从最初的5万的车,11万,14万,到现在已拥有一辆34万的东风大卡车。还因为组织得力,他在2003年被选任为副村长,2005年,成了村长。

  2007年6月,达瓦桑布作为代表,第一个从拉萨火车站检票进入站台,登上开往北京的庆典列车。

  那时的达瓦桑布觉得感慨万千。

  柳梧村男人们的激动

  进藏物资主要包括煤、石油、钢铁、矿建、水泥、木材、粮食、化肥、盐,出藏物资则是矿产品、粮食、化工、纺织品、食品等。

  现在在村委会办公室听到火车的汽笛声,达瓦桑布仍然会觉得热血沸腾。

  当然,他现在更关心的是,随青藏线涌来的大潮,领着柳梧村走得更远。

  这个大潮一方面是人流。据自治区发改委铁道办的统计,从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青藏线完成进出藏旅客4501423人, 其中进藏旅客累计2295116人,出藏旅客206307人。

  2006年列车开通当年计有30万人通过火车进藏,而2009年1到8月,就已达60万人。

  另一方面是物流。在物资运送方面,自2006年货运通车运营,至2009年8月,青藏线进出物资共计3528842吨,其中进藏物资3053940吨,出藏物资474902吨。

  进藏物资主要包括煤、石油、钢铁、矿建、水泥、木材、粮食、化肥、盐,出藏物资则是矿产品、粮食、化工、纺织品、食品等。

  柳梧村的男人们,开着车,冲入这两个大潮中,或运货,或开着面包车、中巴车、出租车,将旅客载向拉萨市区,或从事长途客运,将旅客由拉萨送至日喀则、山南和林芝。

  2007年9月,村里曾做过统计,通车一年来,全村的银行存款达到6800万元人民币,村集体存款达到6100万元。

  达瓦桑布说,现在村里只看到女人、老人和小孩,基本看不到男人。查姆的4个儿子均在外跑运输,晨去暮归。 达瓦桑布自己则请了司机,帮他开车,每月付薪酬1000余元,包食宿。

  而真正决定柳梧村未来的,是柳梧新区的建设。体现这一意图的《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已经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正在国务院会审中。

  西藏的媒体透过,市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投资近53亿建设拉萨柳梧新区。 规划面积基本包括了大部分堆龙德庆县,而位于火车站的柳梧村最为核心。

  围绕这个规划,一些重大项目已围绕火车站展开。一是2005年开工,2007年竣工的柳梧大桥。以前入拉萨主城的是过拉萨大桥,它亦是过去川藏公路进入拉萨主城的唯一通道。

  此外,位于火车站旁的柳梧汽车站今年也建成运营,另从拉萨市区到贡嘎机场的快速通道在2008年也已开工,它将连接柳梧新区、拉萨火车站和柳梧客运站。

  达瓦桑布带领村委员也在规划柳梧乡的发展,以不辜负这样黄金区位优势。

  村集体目前在建三个经商项目,一是建2600多平方米商品房,租给本村人,开餐馆,小商品批发;第二个项目,是建设针对市内外旅客的并假村;第三个项目是建大型停车场。

  项目土地利用的是荒地及河滩的空地,均由村集体出资。达瓦桑布说,“我们正在考虑成立一个公司,来运作这些项目”。

  随着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村委会将面临改组,或成为街道办,或是居委会。柳梧再不是个村庄。

  次仁旺堆的发现

  群佩说,柳梧村最大的变化不是村庄,而是人,过去人们很朴实,现在却太聪明,我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在自治区发改委铁道办,有两幅两条青藏线三期工程的路线图贴于墙上,一条是拉萨到日喀则,另一条是至林芝。这位官员说,这两条线路无论技术还是施工条件都较二期工程简单,条件成熟,随时可启动。这也意味着青藏线会深入西藏腹地,带来更多村庄的翻天覆地。

  事实总是这样,有得必有失。

  每月逢10日、15日,及一些藏历的节日,查姆和新居、旧居的村民都保持来嘎琼祖拉康寺祈福的传统。照例会送上酥油,青稞酒,捐些钱,烧一种叫冬小麦的草。

  次仁旺堆渐渐发现,这些年,村里人起了变化。有钱人的多起来,彼此有些生疏,穷一些的,心态也不像以前那般心平气和,心安理得。

  “穷,是不可以的。”次仁旺堆渐渐明白,这表示日子不好过。

  群佩亦说,柳梧村最大的变化不是村庄,而是人,过去人们很朴实,现在却太聪明,我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较穷的一部分村民,其实是指土地少,获赔偿款较少的人家。如35岁的扎莎,10年前嫁给村子的拉巴索拉,但却没分到土地,能领的赔偿款就有限,但幸好她在火车站找到扫洁工作。

  而随着征地,村里人将鸡、牛、羊、猪全部处理,现在每一分生活,都要用钱来买。本来钱少的这些人,便有些不太适应这样的生活。

  老村口的一个小茶坊,三五个中年男子在门口树荫下,喝着啤酒,从早晨一直呆到下午。“如果你晚上再来,我还在这里。”其中一个人这样表达他的迷芒。

  达瓦桑布承认这些也是他忧虑的事。“村子里有80%的人是不用为他们担心的。另20%的确是存在就业问题。”

  这20%主要是一些没有学历、技能的女人及年龄稍大的男人们,此外,村里未考上大学的高中生,也面临就业。

  “村集体已给全村村民办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规定还没出来,以后会逐渐完善,等村实体发展起来,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岗位。”达瓦桑布说。

  徘徊的人们不禁会怀想起从前的安稳。查姆喜欢她的新房,但除了带孙子,再无事可做。如果你问她更喜欢从前现在哪一种生活,她只笑笑,“过去在草皮上可睡觉。”

  但是,收割青稞和土豆,或在太阳底下打瞌睡,仰观苍天的岁月和心绪谁都回不去了。

  群佩说,青藏线加快了西藏从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它带来财富,也会有代价,这是柳梧村要面对的现实,不如朝前走,再看看结果如何。

  次仁旺堆决定在20岁时离开寺庙。

  “我要结婚的。”他指指寺庙,“但这里保管我的灵魂”。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