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涣循环经济工业园
一个“挖煤”、“卖煤”50多年的国有煤炭企业,如何跳出就煤而煤的发展模式,一直是几代淮北矿业人为之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淮北矿业集团在煤炭、洗选、焦化、发电、民用炸药、水泥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向煤炭产业下游延伸发展。临涣煤焦化电工业园、滁州煤化盐化工业园、涡北煤电铝工业园、南坪精细化工工业园等项目的建设和陆续投产,为淮北矿业谋求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条阳光大道
□毛开亮本报记者 吴 明 张小梅/文
“依靠挖煤、卖煤,获取的是非常有限的煤炭开发价值,而把大多数的煤炭使用价值拱手让给了别人。”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胜在企业各种场合强调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离开煤炭,但也不能依赖煤炭,而要走依托、延伸、超越煤炭之路。”这才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正确之路。
淮北矿区毗邻长三角经济区,煤炭保有储量85亿吨,其中焦煤、肥煤和瘦煤为我国稀有短缺煤种,且占矿区总储量的85%以上;距离淮北矿区150公里的定远县盐矿拥有 17.6亿吨高品位的岩盐资源;毗邻的巢湖市杨家岭矿区石灰石资源异常丰富。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让淮北矿业人看到了产业转型的广阔前景。
原煤如洗后产生精煤,洗出的煤矸石和中煤进入电厂发电,大量精煤送到焦化厂炼出的焦炭成为下游产品和产业链的纽带。成熟、可靠的产业技术让淮北矿业人有信心,更有能力在煤焦化电领域大展身手。
思路谋定,淮北矿业集团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以煤炭、岩盐和石灰石资源为依托,构建“煤—焦—化”、“煤—矸石—建材”、“煤—电—电石—PVC”等若干个产业链,开始了一次由“煤”到“煤焦化电”的精彩“变脸”。2005年6月26日,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龙头项目淮北临涣焦化一期工程开工。这个总投资400亿元一体化工程的开工,也正式向世人宣布,安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振兴皖北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全面启动。
截至目前,随着去年临涣焦化公司一期工程年产220万吨焦炭的四座焦炉的稳定生产,今年上半年临涣中利电厂一期2×300MW两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加上淮北矿业控股的滁州华塑盐业公司的建立和开工,淮北矿业集团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悄然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
攻守之间,淮北矿业集团坚持做精做强做大煤炭主业,积极调整巩固发展非煤产业,全力推进振兴皖北经济“一号工程”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用一个气势恢宏的产业转型,打造了煤焦化电产业新的增长极。
可以说,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不仅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更是在华东地区走在了行业的前头,实现了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避免了重复建设,在产业多元化和竞争差异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始建于1958年的淮北矿业集团与许多国有企业一样,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社会”——— 职大技校、中小学校、职工医院、公安武装、多经物业等辅业,背靠煤炭主业这棵“大树”,常常是“旱涝保收”,但这却成了企业煤炭主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沉重包袱。
如何实行主辅分离,减轻企业负担,让新的项目轻装上阵?王明胜认为,改革调整,改善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包袱问题。但在改革调整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把企业改好了,职工的生活改善了,否则不仅改革不能获得成功,而且还会影响新建项目的推进。
从2007年初开始,按照国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淮北矿业对辅业范围内的12家单位实施分离、改制,共分离改制资产近20亿元,各类人员约3万人,为新项目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这样,科学的有进有退,理性的有加有减,让淮北矿业集团甩去了包袱,得以轻装上阵。今年前7个月,淮北矿业集团取得了建矿以来的最好成绩: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18;生产原煤1590万吨,同比增加20万吨;生产精煤480万吨,同比增加23.5万吨;创利税18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
作为国家100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随着新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煤炭企业传统的“黑、大、粗”形象正在淮北矿业集团成为历史,一个崭新的国有煤炭企业将以共和国60华诞为起点,在新的项目支撑下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