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88:14:15本报特约记者权玉丹记者谭力新
齐齐哈尔市发现二战期间日军侵华地下工程,专家判断:这是二战期间世界上遗留至今且保存完好的最大
地下军事工程之一淹没半个多世纪的沉重话题今年5月8日,北京某新闻单位的冯先生赴齐齐哈尔市,闲时与该市电视台朋友
小酌。经济部主任佟忠辉偶尔谈起他少年时代捉迷藏时,在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一带钻过日本人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地道
。
他听当地老人讲,齐齐哈尔市区地下有一个日本侵华时遗留下来的庞大的地下工程和化学武器的生产和储存设施。冯先生觉得
此事不小,于是向齐齐哈尔市杨信市长作了详细汇报。杨信市长当即表示:齐齐哈尔1946年解放,地下的情况我们从来没
有探明过,近年来不断发现毒气弹伤人的事件。政府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地下的情况探明,彻底消除城市隐患。根据
杨信市长的意见,冯、佟二人会同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徐文秀一起,开始对日伪时期的档案材料重新分析,对民间传说
中的几处地道入口进行排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民间传说中的工人文化宫、“大黑包”、玻璃厂、火车站、市政府二号
院、老江桥、南浦路、榆树屯等多处现在保存完好以及被施工掩埋的地道入口的准确地点。并准确确定了关东军516部队的
旧址以及周边地下的毒气泄漏点和一段与毒气生产和运输有关的地下工程干线。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这些地道纵横交错,密如
蛛网。它遍布在侵华日军据点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庞大阴影笼罩着这座以绿色著称的城市,它像一张巨大的魔网,正以潜在的
破坏力威胁着城市建筑和人民的健康。仅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张毒网以齐齐哈尔老火车站为中心向外辐射,目前探明的几条
主干通道的直线距离已超过15公里。由此可以断定,它无疑是二战期间世界上最复杂、最庞大、最神秘、隐蔽最深的地下军
事攻防工程之一。“大黑包”:通向“鬼城”的地狱之门现在齐齐哈尔的西南郊,现肉联厂一带方圆数平方公里地区,是整个
市区的地理制高点。打开1931年以前的地图,这一带是与嫩江主航道相连的低洼地带,俗称“船套子”。旱季这里是低洼
的沙土地,小汛即可通船。自从1931年10月齐齐哈尔沦陷,日本关东军就从外地抓来大批劳工(据已故的龙江县居民、
中国劳工满昌盛讲,其中有一半是朝鲜人,一半是蒙古人和中国人),开始在这里修筑地下工事。于是,这里就开始有大量的
土方由此用“咕噜码子”(轨道车)运出,并逐步形成现在的地势。在其顶部,现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日本军事建筑,由于外观
原来呈黑色状,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为“大黑包。这是一个大约直径40米的圆锥体,钢筋混凝土壁厚约1.75米。顶部
布满了挂件的铁环,根据地理位置和外观的设计,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处庞大的通信设施。估计有能监听前苏联远东通讯情报特
务机构的无线电天线装置。日本投降刚刚撤走时,当地居民从大黑包里拉出不少粮食和生活用品,并在很长时间使用过这口水
井。后来有人不慎掉入井中溺死。此后,此井再无人使用并很少有人进入洞中。不久这一带被辟为一个乡镇企业的所在地,“
大黑包”也无形中受到了保护,以至保存了今天的现状,但其功能和其中的奥秘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记者于9月11日进入
大黑包,大黑包的内部与外形一样呈圆形桶状,分三层,每层房间迷宫状分布。底层的中部是一口水井。从外观上看和一般水
井不同,井口直径不足一米,而井下直径约两米。地道的入口就开在井壁中间,距一层地面约6米深处。由于井水上涨,现在
的洞口有一半淹没在水中。据周边的居民介绍,日本投降后曾有顽童进入拣过东西。后来传说有人冒险进去“探宝而一去不
返,后救援者放狗进去也一去不归。1948年,当时任周保中将军警卫员的刘义权曾与我军工兵一同进入洞内,前进约80
0米后折回。地道以斜井状向地下延伸,最低处距现在的地面约数十米深。进入底部后向两侧延伸,其中一侧通往工人文化宫
,另一侧经嫩江底部通往江北的富拉尔基区。已故的满昌盛在1948年时含泪向周保中将军控诉了关东军残害和凌辱劳工的
事实,并提供了数万名劳工突然失踪的线索。1935年,此段地道基本完工之时,所有劳工突然在一个下午失踪。满昌盛是
做饭的伙夫,他是在送饭的途中被漏掉。在地道里藏了几天之后,在“忠灵塔北部的“火化场出口侥幸逃生。他是我们到
目前已知唯一幸存下来的中国劳工。据满昌盛讲,他可以断定,所有劳工全部被封死在地道里的某一特殊地段。“516部队
”:“731部队”的孪生姐妹1931年9月18日,中日战争爆发。11月21日齐齐哈尔被日军占领,成为我国二战期
间第一批沦陷的城市之一。自此,日军在齐齐哈尔屯驻重兵,形成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满洲供给基地和对苏西北部战区的重要
防线。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自1931年日军占领齐齐哈尔开始,日军就从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内地抓来大批劳工,修筑各
种地下工事。1937年,随着中日战争进一步升级,一支披着伪装的魔鬼部队悄悄地进驻了齐齐哈尔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
“731部队的孪生姐妹———“516部队,建址于现在的齐齐哈尔玻璃厂一带。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
束,日本鉴于欧洲战场使用化学武器的经验,在陆军省兵器局内部设立了临时毒气委员会,邀请了22名委员研究毒剂的试验
、生产、使用以及实战训练等问题。并于1919年4月,由陆军省派出以久村种树炮兵中佐为首的考察团前往欧洲化学武器
的实战情况。1927年11月,日本海军在距广岛忠海郡3公里的濑户内海中的无人岛大久野岛上建立了毒剂工厂,对外名
称为陆军忠海兵器制作所,正式使用法国设备生产芥子气并装填迫击炮毒气弹。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升级,该厂于193
4年和1936年又进行了二次扩建,截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该厂共生产了7400吨化学毒剂,可装填750万
发化学炮弹。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不能确定“516部队在齐齐哈尔生产毒气武器的准确数量,但有资料显示,自193
7年以后,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以及亚太战区使用的毒气武器,大部分是在齐齐哈尔生产制造,大部分生化部队也是在这里培
训。由于日本方面对此采取了高度保密措施,致使这段历史被沉默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现的毒气弹和伤人
事件,都在有力地证明和控诉着历史的陈冤旧债。(18I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