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88:14:11灯下人语从维熙/文
文人与酒,是一个非常博大的话题。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与酒之情缘,犹如与其手中笔纸的关系似的,形
影相随,亲密无间。从古代至今浩若烟海的文学圣灵中,似难找出与酒绝缘这一个。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与酒十分奇特
篇章的,笔者认为当首推晋时的陶潜(即陶渊明)和唐朝的李白。据史记载,陶渊明为江西九江人氏,自幼博才多学;曾任
祭
酒、参事及鼓泽县令等职,因身躯里长着一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不愿看州官的脸色行事,毅然在彭泽解甲归田,并誓言
至死不再为仕。这个文人的酒事美谈,不仅一直传流至今,还成了中国文化人中淡泊名利、追求自我精神圆满的千古风范。古
文《桃花源记》,即可视为他的生命自白。可能因为在他为官期间,曾经出任过“州祭酒”一职、与酒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之故吧,他归隐田园后,一直与酒形影不离。他饮酒不同于一般酒者,常有自酿自饮之癖。因而在古代成语中,留下了陶渊明
“葛巾漉酒”之说:即将其酿成之酒,以头上的葛巾滤后饮之。当然,以现代人的科学眼光,去看待此种饮酒方式,未必符合
卫生;但是其天人合一的人生潇洒,跃然跳出纸面,让后人顿感其生活苍白。陶渊明常与乡民酒醉于山野之间,留下《饮酒》
诗作二十首,传流吟颂于后世。因其诗总长数百行,笔者在这里摘引其诗中的几行,与读者共品其香: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
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劲风无荣木/此茵独不衰/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故人赏我趣/执壶相与至/搬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笔者初读其《饮酒》诗章时,只是为其脱俗之志
及其文采而感动,但忽略了他之所以能留下这幅逍遥的神仙般的画面,酒是其燃点精神火光的红娘———试想,如果没有酒伴
其人生,陶渊明每天面对高山田园,将失去多少人生色泽?沿着其酒香及诗香觅踪,我终于找到了他写《饮酒》诗章时的心绪
自描:“余闲居寡欢,兼此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孤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纸墨虽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从其自我心绪的自描中,读者不难看到其《饮酒》诗章,大都是在“既醉之后”的挥毫之作
;之所以醉后行文,不外驱散“闲居寡欢”、“孤影独尽”之寂。因而,从文中可以看出,在他悠然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伴随
着人生的寂寥,有些文章将陶翁写成终日在山水之间其乐融融,似无人世间的任何烦恼,似不太符合他的生活实际。每当他感
到寂苦时,酒就是他消解孤独的精神伙伴。陶潜的传记里,曾记载下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昔日的友人———当时还在为官的
颜延之来山野看望他,两个人在畅饮之后,临别时颜延之给他留下两万银钱。酒仙陶渊明将其钱没有它用,而是全部存放于近
处酒店,以备天天饮酒之需。在这里,我们除了再一次看见了酒与陶渊明灵魂的亲密交融之外,似也能品出其“借酒驱除孤独
”之意。所以笔者认知,后世文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宋代诗人陆游,以及元时的元好问、白朴,清代的归庄的诗文
中,一再提及“葛巾漉酒”的人文典故(限于篇幅,笔者不想———赘引其诗),都只赞美了他甘于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人文精神,而没有顾及陶翁一生寂苦的另一面。还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为陶潜一生所作的诗评,更接近陶渊明的内心肖像。他
在《与陶渊明饮酒》诗中,有这么四句是描绘其真实形影的: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至此,陶渊明一生
与酒的关系,以及他洒脱和孤寂并存的人生,可谓到位了。我们再把另一酒圣李白(在唐代被称之为酒中诗仙),放到历史的
长镜头中来。该怎么概括这位诗仙与酒的关系呢?依笔者看来,炽热的酒浆在他的体躯中,完全是另一种生命的助燃剂!无论
从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作,还是从其狂放无羁的人生履痕中去寻觅,都能找到与陶渊明自我流放于山野茅屋,有着泾渭相
异之别。这个24岁出蜀,42岁一度在长安为官的李白,在其众多诗作中,酒似乎成了李白诗中文胆。无论是气势如虹的《
将进酒》以及文笔纤细的《行路难》、《月下独酌》、《春日独酌》、《春日醉起言志》、《金陵凤凰台置酒》、《金陵酒肆
留别》、《襄阳歌》、《待酒不至》等篇,都是以饮酒切入人生大千世界的。尽管李白这些诗作中的有些篇章对读者并不陌生
,我还是要在此酒话趣谈中,摘引一下《月下独酌》中的几句,以助酒趣之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如交欢/醉时各分散……多么
美丽的自然景观!多么醉人心扉的人生画卷!当笔者重读这些诗章时,真想时光倒流,扮演盛唐时的那轮明月,去窥视一下李
白饮酒时的痴憨之态!酒呈献给李白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学的情思,也演绎出了李白人生命运的变奏乐章,他一生命运的曲线,
都与酒事密不可分。在唐玄宗身旁为官的贺知章,力荐李白在长安为翰林后,在皇宫的酒宴上,唐玄宗因爱才,为其亲自调羹
时,狂放无羁的李白显形了,他居然当众让皇帝身旁的宦官高力士为其脱靴。这在几千年官场上的“唯一”和“独有”,虽然
光焰四射到让人眩目的地步,但也自标了文人李白,永远雕不成一个当官的料。高力士受辱之后,勾结杨贵妃,不断以各种馋
言诬陷李白,唐玄宗出于爱才之心,虽然没有治罪于李白,但他的官运很快完结了。笔者试想,如果没有杯中的琼浆玉液使其
忘形,李白或许不会有让高力士为其脱靴之举;没有此举,李白的官运也许不会短若昙花一现;但李白的天性与酒交融为一之
后,则无法完成李白对仕途梦想(李白是有仕途之心的文人,这是他不同于陶翁之处———包括他后来一度投身于永王,即使
永王当了皇帝,而没有兵败成寇,李白的天性决定他难免还要演出类似“脱靴”之戏剧,因而无法为官)。正因为李白饮酒,
留下这么动人心魄的故事,后世人才演绎出了许多有关李白的神话;比如,李白活了61岁,是浪迹天涯之后,贫病交加死在
当涂的。可是民间却传说,他是水中捞月而亡:一天,李白来到了燕子矶(今安徽马鞍山之侧),他背了一壶酒,坐在燕子矶
的溪水之边,对着一轮明月畅饮起来。喝过几杯酒以后,酒力开始让他忘我,初饮时他觉得月亮在天上行走;继而酒浆烧膛以
后,他发现天上的月亮跌进溪水中去了。于是,他借着酒兴,一步一步地走向水中,想捞起那轮天上的月亮,其结果是自沉于
燕子矶溪水中,为捞月而亡!看,这样的死有多浪漫,不是与李白《月下独酌》诗章,前后呼应的绝笔吗?想来,如果天上确
有“酒泉”的话(古人认为天有酒泉),李白在天之灵,当在大饮天上的酒泉的同时,笑看地上众多追随其后的醉酒者了!(1
8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