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205:20:04名人茶馆舒展/文方成/图
2002年11月29日到30日两天,中国相声界名家以及海内外相声研究学者300余人,聚集一堂
纪念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诞辰85周年。对比前辈建树的丰碑,很多人对相声的现状备感失落。纪念会变成了相声前途的讨论
会。一个焦点问题是:近年相声为什么遭到观念冷落,是因为丢失了最大的传统———讽刺。对落后的、愚昧的、甚至是反动
的人和事物
进行讽刺,最易制造“包袱”。但很遗憾,多年来少有真正以讽刺为本质的相声出现。不妨回想一下侯宝林演出的
一些经典性的段子,例如毛泽东最欣赏的《关公战秦琼》,其中抖得最响的“包袱”是韩复榘的父亲(老太爷)问:“关公是
哪的人?”山西蒲州人。“山西人为嘛到我们山东来打仗?这是我们的地盘儿。你知道关公是谁的人吗?”不知道,“他是阎
锡山的队伍!为嘛不唱我们山东的好汉秦琼?他们俩谁本事大?”他们俩呀,没比过。“叫他们比比!”这位老太爷之所以可
笑,就是因为他太无知又特蛮横,硬要叫唐朝的秦琼去打汉朝的关公,这俩人活动的年代差了500年,但是老太爷有权呀,
有权就可以命令一切,甚至胡乱修改历史,权力膨胀使老太爷成了畸形人,荒诞夸张不招自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讽刺与幽
默。侯宝林编演相声的诀窃,就在于他敢于大胆、巧妙、机灵地抓住并深挖讽刺,从而产生幽默。又如《改行》,皇上死了得
戴国孝,天下不准见红色,女人不准穿红衣服,不准擦红粉,戴红头绳……(以下就演绎为讽刺了!)卖红萝卜也不行!那年
头儿连酒糟鼻子也都不能出门儿。我大爷就是酒糟鼻子,“你这鼻子怎回事?”天生的。“这色儿就不行!你把鼻子给我染蓝
了!”拿镜子一照……成窦尔敦啦!这个包袱为什么一抖就响?它尖锐地讽刺了拿着鸡毛当令箭:有一点儿红就算违法!让我
们再想想粉碎四人帮之后蓬勃迸发出来的一些令人难忘的段子。《如此照相》辛辣地讽刺了将毛主席语录庸俗化的生活现象;
《特殊生活》讽刺了对演员进行惩罚性劳动的非法行为;《帽子工厂》讽刺了江青吹捧吕后、武则天,专门靠扣帽子吓唬人的
无耻行径;《假大空》讽刺了靠漂亮的套话欺骗上级的可耻行为……这些相声几乎都是运用讽刺一炮打响!也是大批相声演员
的成名之作。《高层饭店》讽刺了人浮于事手续繁琐层层审批的官僚主义作风。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3卷正式出版时
,毛泽东在《延安讲话》中加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讽刺是永远需要的”(《毛选》精装本第874页)。请注意,毛主席
并没有说讽刺何时需要,何时(例如春节)不需要。因为现实生活不断地向我们耳提面命:需要讽刺的事物并不少。比如电视
剧中讽刺贪官太太在客人进屋脱鞋的地方,设了一个暗箱;凡是跑官、买官的人都要往暗箱中装钱,等太太将客人安排落座,
她去暗箱点明了钱数之后才能决定:首长在不在家。这有形的暗箱不是巩固并扩大了见不得人的无形的暗箱吗?鲁迅说过:“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全集》第6卷第328页)。为什么已经见诸荧屏、报刊的种种腐败行为,相声就不可以从它的艺术
视角,对之进行辛辣的讽刺呢?相声界的朋友,应该思考一下,是否像侯宝林那样研究过讽刺与幽默的历史、关系和理论吗?
你们有侯宝林交的老舍、罗常培、吴晓铃……这样一些大作家和学者朋友吗?你们有侯宝林那样锐意创新不断迸发的灵感吗?
《醉酒》原本是从朋友闲聊东欧的一个几十字的小幽默(两个精神病人指着电筒,令对方爬光柱儿)得到启发而变成讽刺醉鬼
的经典段子。如果我们承认侯宝林说的“包袱是相声的命根子”(《谈相声》黑龙江版第78页)!那么,我们早就该认识到
:将讽刺与幽默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才是相声的灵魂。没有讽刺的“幽默”,必然流于浅薄,想说爱你不容易呀。为搞笑而搞
笑,只有一个结局:耍贫嘴。殷切盼望在2003年的春节晚会上,看到找回了自己灵魂的、能引发观众发自内心大笑的、令
人永远难忘的好相声。魂兮,归来吧;我想这是对侯宝林大师85周年诞辰最好的纪念。(20G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