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绒毛产业 何日重振雄风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20日 06:28 人民网-市场报 |
|
□本报记者杜峻晓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绒毛产业多年来一直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绒毛产业的起起落落,留给人们
的教训是深刻的。假货坏了名声同心县绒毛产业始于1982年。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靠着西北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抢抓机
遇的意识,同心人把绒毛生意做了起来,被誉为当时国内绒毛产业的“半壁江山”。1988年,同心县的绒毛产业步入鼎
盛
阶段,全县参与绒毛经营的多达1万余人,绒毛吞吐量高达20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绒毛集散地。绒毛产业上缴税金百
万元以上,靠此项产业完成县财政50%以上的收入。经营者喜上眉梢,管理部门信心百倍。也就在这一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将同心县确定为自治区第一个商品流通试验区,给予优惠政策,进一步扶持基础较好的绒毛产业。就在同心人为绒毛产业的红
火局面欣喜不已时,却不知道危险业已降临。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经营者掺杂使假、知假卖假,使同心县绒毛产品在市
场上的信誉度大打折扣。当同心人发觉客商稀少、势头不妙意欲改弦易辙时,市场已不给其机会。同心绒毛业就像大海汹涌波
涛上的一叶扁舟,陷入苦苦的挣扎之中。至1997年,绒毛产业上缴税金仅为11万元,相当于最高年份的6.3%,90
%以上的绒毛经营户严重亏损,欲哭无泪。教训在哪里?如果用“赔钱买教训”来形容同心绒毛产业的话,付出的代价未免太
大了,它对同心绒毛业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痛定思痛,究其原因,同心县没有营造好绒毛产业的软硬环境,在市场大潮的冲
击下,经营者缺乏绒毛市场的信誉和品牌意识。县政府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在绒毛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对外
来客商不仅没有优惠,反而出现一些不良现象造成市场环境恶化。一些经营者认为,同心绒毛市场建设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
引导和组织,使全县1万多名羊绒收购和流通大军始终处于无序的自由贸易状态。再加上贷款难的问题,使绒毛加工企业迟迟
发展不起来。重振雄风待何时面对绒毛产业的萎靡不振,同心县心有不甘。1999年,在对国际国内绒毛市场重新研究后,
同心人开始了第三次重振同心绒毛业的行动。县里制定优惠政策并注入了8000万元资金给予扶持。目前,同心县的绒毛加
工企业已发展到38家,周转资金5亿元。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的企业1家,产值1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企业1
1家。绒毛协会有会员400多人,全县参与绒毛经营的人员过万人,年购销羊绒5000吨,全国近2/3的羊绒通过同心
县绒毛经营者进入各加工企业,年实现利税1.2亿元,绒毛业对县财政的贡献提高到1/3,初步形成以羊绒协会为纽带,
以生海、润特、德海、双维等绒毛公司为龙头,辐射千家万户的绒毛营销、加工体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