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基金会的探索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25日 07:34 中华工商时报 |
|
2003-3-254:29:05□凌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富逐渐向某些个人和企业集中,如何将这部分资金调动起来,使其“取之于
民,用之于民”,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成立于1993年的上海建国社会公益基金会可能做了一个完全靠私人资
金运行基金会的先行尝试。从成立伊始,扶贫济困安老助教就是建国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多年来,基金会已对上海浦东区30
0名孤困老人设立了终身资助津贴,捐助敬老院,2000年还出资50万人民币为上海浦东新区福利院设立优秀护理员奖励
基金;在徐汇区民政局和孙桥镇设立“帮困基金”,帮助那里的困难家庭;对数以千计的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在贫困地区援建
多所希望学校;并成功地举行了多次国际性的公益活动和研讨会。同时,建国基金会也支持和资助文化交流活动。中国首家公
益性网络平台———中国公益热线www.onhelp.net也是在建国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开通的。透过这个平台
,任何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企业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捐救、求助和参与。去年一年,在“网上助学行动计划”的牵线搭
桥下,500多名困难学生得到了4万元左右的资助。同时,中国公益热线网也开通了网上捐款箱,开展募捐活动。说到建国
基金会,就不能不提到瞿建国,是他出资创建的这家中国首家财团法人性质的民间公益组织,而他个人对公益事业的捐赠累计
已超过5000万元,成为中国大陆捐赠最多的个人。对他而言,建国基金会可能是如何处理他的财产,使它们发挥最大作用
的“试点”。———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留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不应是钱,也不是物,而应是一个事业有成,对社会无私奉献
的形象。很显然,作为个人成立的基金会,不可能像慈善会或者政府性质的基金会那样容易得到公众的认可,而且也不可能大
规模地开展募捐活动,“我们基金会很想得到社会的共鸣”,也期望得到更加宽松的政策。这不仅仅是私人基金会的困境,当
然也是很多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希求。对一个基金会而言,资金是存在和稳固发展的基石。在目前,对很多基金会来说
,为了避免投资风险,对资金的管理多是将基金全部存入银行或以银行存款为主、小规模的债券投资为辅,这样的方式管理基
金固然稳健,但是随着近几年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很多基金和NGO也面临着原始金增长乏力的窘境,基金的项目运作受到很
大限制。另外一些政府背景的基金会如青基会则因为投资问题而遭到媒体和公众的质疑。而建国基金会的私人性质使它完全没
有这方面的顾虑。作为企业管理者,瞿建国在基金会的管理中也充分发挥了他的“经营头脑”,善于利用资源来弥补私人基金
会具有的先天不足———缺乏政府的支持和公众的信心。当然,很多人对建国基金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还不能接受,可能看到
了过于浓厚的商业色彩。这也是我们对正在萌芽的中国本土私人资本的基金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将
其效益最大化,并得到公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得到良性循环?这可能需要加大非政府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不论是项目执行方
面还是财务管理方面。对建国基金会的发展,瞿建国也在寻找未来的道路:“今年我们就开始调整,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与资本相结合的基金会,并向拨款性的基金会转型。让有钱人拿出钱来,基金会帮助捐赠人管理资金,使其增值,通过执行人
实现捐赠人的想法。”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
会团体法人。基金会的活动宗旨是通过资金资助推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由国家拨款建立
的资助科学研究的基金会和其他各种专项基金管理组织,不适用《基金会管理办法》。(25G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