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高校打工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6日 06:19 中华工商时报 | ||
2003-4-43:41:39冯亦珍俞丽虹/文 高校漂浮着商务气息。在报栏里看到商品信息并不新鲜,在寝室或者就有商品送上门,学生们介绍商品性 能,老到而又打动人。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点已成明日黄花之际,当代大学生不再囿于象牙塔内狭小 的空间,他们总想探出头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打工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很好途径,甚至在校园内形成潮流寻寻觅
艰辛而曲折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他的名片上却赫然印着“上海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头衔 。他说,自己经营的那家网站名叫“老小孩,当总经理已经快3年了。“有人说,如果一家新公司能够挺过头3年,就证明 这家企业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外表老成持重的张志安,谈起自己的“创业史显得感触良多:办公司的这段经历 应该从我大学四年级说起,从我给别人打工说起。那是1999年的9月,也是新学期刚开学,学院通知说我已经基本被确定 为免试直升研究生。所以,当班里别的同学焦头烂额忙着为毕业找工作时,我却显得格外清闲。新闻系的学业功课负担比较轻 ,恰好,有朋友介绍我到一家网站做兼职。1999年下半年,网络经济在上海刚刚开始“火”,大大小小的网站似乎一夜之 间都冒了出来。那些哈佛、斯坦福等“牛校”毕业,顶着MBA光环的网络人,感觉挺神秘,挺让人好奇的。在打工的那家网 站,我的工作主要是公关宣传,也就是动动笔杆子,写一些宣传性的稿件。因为自己学的就是新闻,“专业对口,我对那份 兼职非常胜任,老板也很满意。说起打工的收入,真可以用“丰厚”这个词来形容———每个月3000元,差不多相当于一 个普通白领的薪金水准。所以,同寝室的兄弟们总是嚷嚷着要我请客吃饭。除了不菲的经济报酬,打工经历的另一个宝贵收获 ,就是让自己从学生角色提早拥有了一份“职业人的感受。网站似乎是一个专门为年轻人搭建的舞台,只要你愿意做,没有 什么是不可能的。慢慢地,很多同事都不再把我当成是打工的。我可以和老总一起出差,可以策划大型新闻发布会,还当起了 发布会的主持人。和正式职工一样,我也有公司统一的名片、统一的电子邮箱。不过,也有感到别扭的时候。有一回,公司在 浦东香格里拉举办新闻发布会,我当主持人。别看我站在台上的时候形象挺“光辉”,其实那套西装、领带,还有皮鞋统统都 是借来的,都偏大!因为我毕竟还是学生,平时哪会储备这些行头呀!好几次,我都问自己———我到底是学生还是“白领” ,这种不同角色之间的频繁切换带来的心理错位,我用了很长的时间调整,才慢慢适应。正是受到这段打工经历的鼓舞,同时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张志安和几个朋友开始琢磨着给自己打工,自己搞一家网站。“老小孩”的创意来自于一位校友的 灵感———他的父亲想学电脑,但苦于没有人教。我们决定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办一家老年网站,专门教老年人上网。应该说 ,“老小孩网站在业界的知名度一点点地提升,而且还拥有了10个老年电脑培训教室,每次培训班招的学员也挺多。市老 龄委、教育培训部门的领导都来过,说了不少肯定、鼓励的话。当然,这是道义上的支持。钱还是要自己筹。与打工相比,创 业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艰辛要多得多。公司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理想,但是我和我的同伴们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下去。 臧英(上海某大学二年级学生):我在上海的衡山路上开了一间家居饰品店。我爱我的小店,甚至因此决定休学。衡 山路是上海最高尚的地段之一,店面的租费非常贵。虽然首期投入有朋友的帮助,但每个月7000元的租金要自己付,加上 请店员,水电费,每天要赚500元才能有赢利。可是,我喜欢。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经常不去学校上课,而在另一所 大学辅修艺术设计。我非常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状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卖给别人,给大家的生 活都带来快乐。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在校学生纷纷加入打工行列,赞成与反对的声音并存。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在读书时兼 职打工,参与一些商业活动,可以增长见识,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反对者则认为,如果学生抵不住诱惑,一旦荒废学 业,后果不堪设想。赞成的学生说,走向社会打工兼职,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又有收入,何乐而不为?也有不少学生持反对 意见:学生以学为重,如果为几个钱浪费本来就不够用的学习时间,实在是划不来。张志安:在校学生,不要轻言创业很多人 把“开公司、做老板挂在嘴上,好像这一切都易如反掌。实际,我的感觉是太难了。几年创业的经历,我深感,学生不能轻 言创业,创业要具备资金、人力以及精神上的很多准备,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多数人在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时,就轻易 上马,结果很受伤。创业就好比驾船,如果你根本没有驾船的经验,或者只会驾个小舢板,不行!小舢板是一人独行,而一条 船上有好多船员,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很复杂。更何况打造一个企业,从财务到管理,样样都得会。关键是如何筹钱、赚钱。其 实,每一块钱赚得都是很辛苦的。现在自己开公司,收入只有原来打工时的1/6,从我这个总经理到员工,每月的工资仅几 百元。这种状况已经维持了一年多。我在网站打工时,经常潇洒地打的,现在当总经理,只能地铁换公交,公交换地铁。所以 ,很多人把我当成“网络淘金者,我只有一笑了之。宁厉:(现为一家经济类报纸的部门负责人)打工改变了我的生存方式 我从初中就开始打工。打工动因起初是因为我喜欢玩,喜欢旅游。父母对我打工很支持,凡是我打工挣多少,父母便 再奖励给我多少,这样我就有钱外出旅游。我做过事不少,像民工一样搞过装潢,在饭店洗过盘子、端过菜,也当过导游,做 过一些力气活。进入大学,我修完学分以后,就在报社实习,实习时间比读书时间多。我认为,读书是必要的,可以提高一个 人的素质,但是对人生观、世界观起决定影响的还是要进入社会,在社会中接触更多人,了解更多的人,学到的东西更多。一 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工作者;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或许能工作得更出色,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我打工较 早,接触社会较早,见到的人也各种各样,民工、农民、工人、游客、私营老板、国企经理等。在打工时我就学会从对方的角 度看问题,这样我就能较好地融入社会,与人很好地合作、相处。我感到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离不开与人打交道。从事 媒体的工作,更是这样。我们的报纸要办好,需要经常留心听听社会各方面对自己的褒贬和评价,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 己应该学习什么,扬弃什么,要有一种内在的审察力。新闻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张报纸要站住脚,要不断地创新。我总是 很喜欢与一些朋友聊天、一起娱乐,这也使我能保持与社会同步,了解各类信息,做新闻也能与时俱进。我们的报纸经过改版 以后,读者反映不错。我分管的部门所做的新闻,也能受到读者较好的评价。我感到,我对报纸版式、新闻的策划,有关的一 些构想比较能适合读者的要求,也许与我的打工经历有关系,打工的历练使我较好地与读者沟通。打工对于我,是人生必要一 课,打工改变了我的生存方式,使我能保持对社会的感应力,能工作得更好一些。建议三思而后行大学生不能只囿于校园,必 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然而又得提防沾染社会的不良风气,防止走入打工误区。因而,对大学生打工者而言,打工者的三思 是必要的,笔者以为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一、“打工”不能放弃学业。大学生打工者的第一身份是学生,因此我们在处理 打工和学习时,应以学习为主,打工为辅。很多同学颠倒了主次,甚至为了打工而完全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学业荒废 、知识漏缺甚至被劝退学,这样的结果就太得不偿失了。二、“打工”要为“能”动而不为“利”动。挣钱确实也是打工的一 个目的,但这不应该只是惟一目的。对大学生而言,如果能利用打工增加社会能力,这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但“打工”最 好能与自己所学专业的有关工作结合,例如一位中文系的师兄,在打工时有意识地去争取到报社、杂志社打工实习的机会,毕 业后,很轻松地就找到了对口的工作。三、“打工”应擦亮你的眼睛,提高自身素质。“打工”其实也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在 良莠不齐的社会大染缸里,想如你所愿地打好工并非易事,所以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来增加就业机会之外,还必须有一双 洞察社会的慧眼,在思想上多一道防线,提防一些居心险恶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