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融108亿不良资产处置三方分歧:王都出局大摩争夺凯利控制权
按照华融和摩根达成的协议,当资产回收率低于某一分界线时,双方二八分成,回收率高过此线时则分红比例对半。
“关键就在这个分界线上。”凯利内部人士称,在这一点上大有文章可做,也因此引发股东间的意见不一。
本报记者 诸华 夕拾 北京报道
在经历了成立之初的轰动之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投标团组成的合资公司———第一联合资产管理公司———似乎立即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具体管理第一联合公司名下108亿元不良资产的“操盘手”———凯利资产服务有限公司———更是刻意保持低调,鲜为人知。
日前,本报记者从凯利公司获悉,从今年3月成立到8月中旬为止,凯利共处置了不到300笔不良资产,回收现金3亿多元,现金回收率是20%。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回收现金229.96亿元,现金回收率达24.58%。
两相比较,凯利处置不良资产的表现平平,起码在现阶段并没有达到华融当初认为的“合资公司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愿望。
就在此时,凯利一位高层向记者透露,“凯利的管理层在起内讧,总经理王都已经被赶下台了。”
解密凯利
大约两个月前,凯利公司临时召开了一次董事会。就在这次会议上,董事会以4票对1票的绝对比例暂停了该公司时任总经理王都的职务,并同时提议,由代表摩根士丹利方的蓝德彰(John D.Langlois)接任公司总经理之位。就总经理停职给凯利带来的震荡,内部员工并不愿多谈。一位文员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管理层的工作已经暂停,但基层员工的工作还在如常进行。不过,凯利的一位员工表示,“之前稳定时期大概是30多人,目前公司的人员已有些变动。”
据悉,王都已离开在凯利的工作岗位,与公司管理层不再接触,等待下一次董事会对其去留的正式决定。而蓝德彰已经着手与现有管理层人士沟通。至于下一次董事会何时召开,仍是一个未知数。
仅仅在数月之前,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一宗不良资产出售项目的产儿,凯利还被初生的光环笼罩着。
今年3月,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联合投标团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购进总额为108亿元的不良资产。联合投标团还包括雷曼兄弟、所罗门美邦、KTH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国际金融公司,他们共购买了华融于2001年11月出售的5个不良资产包中的4个。
该宗不良资产由华融与摩根联合投标团组成的合资公司——第一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而收购来的不良资产由随后成立的合资公司——凯利资产服务有限公司——管理。
先看看凯利股东的三角关系。
作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资产服务公司,凯利由摩根士丹利、KTH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中金丰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方组成,三者所持股份基本持平。公司成立时有着一定分工,即摩根士丹利负责出资,投入了1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中金丰德出人,大部分凯利员工来自于中金丰德;而凯利的经营管理则落在了KTH头上,KTH董事长王都担任了凯利公司总经理。公司董事会由五人组成,其中,中金丰德一人,KTH和摩根各两人。
再看看身处风暴眼中的几位关键人物。
王都在凯利公司成立之初代表KTH出任凯利公司总经理。王都曾任原美国大通银行(香港)副总裁,留美经济学博士。据了解,王在多年前就和中金丰德有着较好的关系,并且与中金丰德某核心人物有着多年的私交。
根据中金丰德发布的消息,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大约为7亿元,直接或间接控股、管理境内外多间上市公司。业内人士提到中金丰德时,第一反应是其具有的特殊背景。
相比之下,代表摩根士丹利说话的蓝德彰———这位能说一口流利中文、娶了一位中国太太的洋人———在媒体的曝光率大大超过王都。虽然在凯利没有任何职位,蓝德彰却以摩根士丹利资产服务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主席的身份一直参与凯利的管理。据称,凯利每一笔资产的处置都要向其汇报。传闻蓝德彰研习明史,熟络中国的行事风格。
之所以这三家公司能走在一起,市场人士认为,中金丰德有国内的讨债经验,KTH拥有海外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大摩拥有雄厚的资本。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就曾表示,“中金丰德对坏账怎么收,有很好的想法。”
王都出局的两个原因
“蓝德彰这次表现非常强势,摩根急切地想要扩大自己在公司的话语权。”凯利的一位高层说,“虽然凯利的董事长也是摩根方面的人,但他并不管具体事情。”
据凯利内部人士分析,王都的“下课”与不良资产的经营利润分成有直接关系,合作三方在此方面都存在分歧。
按照当时华融和摩根联合投标团达成的协议,第一联合的经营利润分红,将按中外双方达成的“交易合同”执行。
交易合同中,中外双方达成了一个关于如何分红的“分界线设计方案”。即是以某一资产回收率为界,当资产回收率低于此分界线时,华融与外资方按20:80的比例分红;当资产回收率高过此线时,则分红比例对半分成。
“关键就在这个分界线上。”凯利内部人士称,在这一点上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凯利可以以较低价格出售资产给买方,一方面通过利用“分界线”的漏洞来获取八成的分红,并且与买方做“寻租收益”,比如达成“桌下交易”。
于是,最初设计的利润分成方式,给凯利在每笔不良资产交易中的决策带来诸多可争执的因素,也就引起股东间的不合。
当记者就交易合同可能存在的漏洞向华融某高层求证时,他表示合作双方用了长达4个月的时间来谈判标的的商业细节,应该是很周全的。
同时,华融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何晓虹介绍,凯利每一笔处置交易的商业计划都要报给第一联合,由第一联合华融方面的人士审批。以此来防范交易过程中可能的“寻租”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摩根此次在凯利表现出的强势也是事出有因。据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在中国的另一家合资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的现状令摩根堪忧。一段时间以来,从中金内部陆续传出消息,摩根在中金已经大权旁落。
“可以想见,摩根这次吸取了经验,不想在凯利的问题上重蹈中金覆辙。”这位知情人士表示。
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按照国际惯例,投资于不良贷款的投资者往往需要另外设立一家服务公司来执行处置资产的具体工作,于是凯利应运而生。
凯利负责处置的108亿不良债权,涉及254个公司和工厂,分布在国内18个省市,其中2/3是国有企业。虽然华融总裁杨凯生曾经否认了“招标的资产是经过精挑细选、质量最好的部分”的传闻,而表示说是一批“在华融的所有不良资产当中具有代表性,反映了整体质量状况的”的资产,但市场普遍认为这些资产应该是相对较好的。
同时,华融与高盛成立的合作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也成立了自己的服务公司,名为盛尔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地点设在上海。该公司也同样只顾埋头做事,保持低调。与凯利的三方股东不同,盛尔康是由高盛独资成立的。不过,目前凯利与盛尔康都没有拿到正式的营业执照。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期待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表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觉得与外资合作,应该有一个体制、文化等方面的磨合过程。”
据悉,对于凯利公司的内部矛盾,华融方面已经发函给凯利表示密切关注此事。至于发函的理由,华融一位中层表示,“虽然华融与凯利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这影响到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责权范围里,并没有对赢利的要求,因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华融对凯利有可低价出售不良资产的嫌疑并不会直接干涉。
对此,记者曾向华融总裁杨凯生求证。杨的态度非常坚决:“我们有一票否决权。合资是从维护国有资产,加速不良资产处置的角度出发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引进外资。”
对于凯利公司的的人事震荡,华融方面已经发函给凯利表示密切关注此事杜刚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