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6日,季莫申科和尤先科在基辅独立广场庆祝“橙色革命”胜利。
乌克兰有“欧洲粮仓”的美称。人们原本以为,1991年独立之后的乌克兰既甩掉了苏联这个包袱,又拥抱了西方制度,其未来必将一片大好。但事实是,20年来乌克兰政体在议会和总统之间摇摆不定。动荡的政局既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拖累了经济的发展。而私有化过程中催生的一批经济寡头,无论是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还是乌克兰的大小官员们,他们更关心的似乎只是自己的钱包。
谁制造了动乱?有人说是乌克兰民众,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这个国家的分裂。也有人说是乌克兰政客,腐败的政治家们把经济搞得一团糟,人们不得已才走上街头。但是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乌克兰独立20年来都发生了什么。
民族分裂
1991年8月19日,莫斯科发生政变,苏共保守主义势力和警备部队成立了国家紧急事务委员会,将在克里米亚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软禁。尽管因为苏军和克格勃的倒戈,三天后,戈尔巴乔夫宣布此次仓促的政变流产。但是“八一九事件”却成为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导火线。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同一天,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以346票对1票通过了独立宣言。
由于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枢纽,在地区列强的数次争夺中成为了一个长期被肢解和占领的政治单位。从13世纪开始,乌克兰领土先后被纳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统治之下。17世纪,乌克兰被一分为二,以第聂伯河为界,西乌克兰听命于波兰,而东乌克兰则归于莫斯科。这种形势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辗转反复。
乌克兰东西部长期分裂的历史背景,导致其国内各民族从来就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自然也未形成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乌克兰问题专家塔拉斯·库兹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是一个‘没有现代民族或与其邻国相区别的政治共同体’的独立国家。”
如何在前苏联的领土上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乌克兰精英们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出了药方——要使乌克兰国家更加“乌克兰化”,就要强调与俄罗斯的分离。1991年,原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当选乌克兰第一任总统。
上台之后,克拉夫丘克大力推广乌克兰语的使用,同时支持乌克兰东正教会而非俄罗斯东正教会,并下令学校和媒体宣传乌克兰民族历史。对此,美国学者亚历山大·J·莫德尔评论,克拉夫丘克经历了从“苏联国家的捍卫者到乌克兰国家的卫士,从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敌人到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杰出代表”的成功转型。
或许是过多的分心捏合在一个统一的“乌克兰”民族,克拉夫丘克并没有推进实质性的经济改革。而这是乌克兰独立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参与公投独立的乌克兰人民最迫切的愿望。苏联解体前,乌克兰在全苏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地生活水平仅次于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之初,乌克兰人兴高采烈,认为摆脱了苏联“穷亲戚”,乌克兰的日子会更好过。
然而残酷的现实接踵而来。由于苏联经济高度一体化,乌克兰大部分企业不能独立完成产品。苏联解体之后,原有的流通渠道被切断了,使得企业陷于瘫痪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能源通道受阻,乌克兰引以为傲的重工业也失去了昔日的优势。从1991年到1994年,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下滑,最高时负增长率为24%。为了挽救境况不佳的企业,克拉夫丘克政府开足马力印刷钞票,给予企业追加补贴。1993年,乌克兰货币发行量达12.3亿卢布,比上一年增加了24倍。同样是在这一年,乌克兰的通胀率飙升至10155%,被世界银行[微博]冠为全球之最。
1994年,乌克兰经济接近崩溃边缘。当年,国家财政赤字攀升至109万亿乌克兰卢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6%。经济情况的恶化导致东部乌克兰矿工的罢工运动,除了经济方面的要求,工人们更是提出举行新的选举。1994年,乌克兰提前进行了总统和议会选举,由于在经济方面糟糕的记录,克拉夫丘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总统生涯,库奇马赢得了大选。
寡头时代
自从1994年上台以来,库奇马在乌克兰总统的位置上坐了10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十年之间,库奇马解决了府院之争,推动了经济改革,试图挽救乌克兰于水火之中。同时,由他主导的私有化改革也催生了一批经济寡头,他们把持着乌克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甚至影响国内政局的走向。2004年“橙色革命”中轮流登场的尤先科、季莫申科和亚努科维奇都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巨额财富,从而跻身乌克兰政治舞台。
1994年秋,库奇马启动了一揽子“激进”改革方案,包括削减国家补贴,放开消费品价格管制,出售国有企业等措施,以营造更有利于商业的环境。乌克兰人满腔热情地开始了私有化进程,并幻想着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分配国家财产。
然而乌克兰人幻想中“透明、公开、合理”的私有化过程并未实现。在这一时期,监管不力与政府腐败层出不穷。政界与商界的关系变得十分“暧昧”。那些有政治关系的人能够以极低的折扣购买公司股份,并因此成为寡头。新的企业主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工人们的生计,他们卖掉公司的资产,拿走利润,肢解企业,最后把工人赶到大街上去。
这是一段充满腐败的黑暗时期。乌克兰人对政府、民主、甚至国家都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幻灭感。调查显示,尽管当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乌克兰经济有所起色的时候,依然有94%的民众对国家的状况感到不满,其中贫困、失业、拖欠工资是最主要的原因。
季莫申科的发家史是这段岁月的缩影。1960年,季莫申科出生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农村,在季莫申科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离异了。季莫申科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她大学二年级。那年,她和认识几个月的亚历山大·季莫申科“闪婚”。丈夫的父亲季纳根是当地政府的一名中层官员。依托这一关系,季莫申科得以涉足商海。90年代初,季纳根升任基洛夫区区长,季莫申科看中了当地的能源生意,创立“乌克兰石油公司”并成为了当地石油产品的特供商。此时,季莫申科结识了当时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州长拉扎连科,双方私交甚笃,季莫申科甚至称拉扎连科为自己的“教父”。
1996年,乌克兰私有化改革如火如荼。已经成为乌克兰总理的拉扎连科推行了一项计划:他组建了一个由各地区石油大亨组成的供应网络,向各大公司提供石油和天然气,而各公司以货物或者股票的形式偿付。在该计划的推动下,季莫申科垄断了全国各地的天然气进口业务,成为了乌克兰有名的女富翁,被称为“天然气公主”,身家达到110亿美元。
季莫申科的商业帝国依托政治而生,也势必被卷入政治的浪潮之中。1996年,季莫申科加入了拉扎连科的“村社党”,并在基洛夫格勒州当选乌克兰议员,创下了92.3%的惊人得票率,从此跨入政坛。
同样从经济领域转换仕途的还包括尤先科和亚努科维奇。在两人身后,都有乌克兰寡头的身影。尤先科曾担任苏联国家银行乌克兰分行经济计划司司长,与金融界关系良好。亚努科维奇是前苏联时期乌克兰的一家国有运输公司总经理,代表着乌克兰东部地区工业财阀的利益。《俄罗斯全球事务》杂志主编费奥多·卢科亚诺夫曾评价,“乌克兰政治和经济,由不同的寡头利益集团所操纵,这是一直存在的。惟一的变化只是当下具体由谁掌权而已。”从某种程度上说,“橙色革命”以来,乌克兰政坛频繁的变动,其实都是寡头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寡头参政,权钱结合,并汇聚到少数人手中,这是乌克兰在经济转轨中所付出的代价。
橙色革命
2004年,乌克兰即将举行总统大选。在此前的两年,库奇马受到录音带丑闻事件的影响,提前葬送了自己再次寻求连任的可能性。这场被称为“库奇马门”的政治丑闻发生在2000年11月28日。当天,乌克兰议会中最积极的批评者莫罗兹指控库奇马下令杀害了格奥尔基·贡加泽——一名报道过政府滥用职权的网络记者。莫罗兹的指控得到一盒录音带的证实。在录音带中,库奇马要求安保人员“处理掉”贡加泽。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录音带浮出水面,库奇马要求进行选举舞弊、威胁法院和地区官员、监督洗钱等等丑闻都被揭露出来。
2001年到2002年,乌克兰国内反对库奇马的运动此起彼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反对党是季莫申科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季莫申科联盟”,以及尤先科的“我们的乌克兰”政治联合集团。因为共同的反对目标,两位政治领袖逐渐走到了一起。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中,他们的对手是被认为库奇马接班人的亚努科维奇。
在第一轮的总统选举中,共有24名候选人参加了竞选,但真正的对决在尤先科和亚努科维奇之间展开。两人的支持率分别为39.9%和39.3%,尤先科占有微弱的优势。但根据乌克兰的法律,总统候选人只有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时才能当选。因此,尤先科和亚努科维奇双双进入第二回合的较量。
第二轮选举定于11月21日进行,双方的竞争步入白热化,而关于选举舞弊的报告也多了起来。有观察家指出,在一些地区有着不正常的高投票率,比如顿涅茨克,居然有超过100%的登记选民参加投票。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结果:亚努科维奇以3个百分点的优势获胜。
选举结果出来之后,成千上万橙色阵营的抗议者们开始了行动。抗议者们在基辅独立广场上搭起了帐篷,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先后发表讲话,鼓励人们不要离开广场,把斗争进行到底。当成群的防暴警察前来阻止示威潮时,季莫申科手持康乃馨,劝说军警加入反对派阵营。“站在乌克兰人民一边!我请求你们支持人民和人民选出来的总统!”
基辅独立广场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除了橙色联盟的抗议者,也有众多亚努科维奇的支持者从东乌克兰赶往首都。在一周多的时间里,乌克兰一直徘徊在大规模暴乱爆发的边缘。世界注视着乌克兰,而尤先科已经向西方领导人寻求帮助。欧盟和美国官员都表示对抗议者的支持,并呼吁取消选举结果。
12月1日,乌克兰议会投票解散亚努科维奇政府,清楚地表明局势已经发生了逆转。12月3日,最高法院宣布选举无效并下令重新进行选举。12月26日,最后一轮选举结束,尤先科在这一轮获得了52%的选票,正式宣誓就任乌克兰总统,而他的亲密战友季莫申科也被任命为总理。
“橙色革命”是自乌克兰1991年独立以来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然而这场革命不仅没有给乌克兰带来曙光,却打开了激烈政治斗争的“潘多拉魔盒”。此后十年,乌克兰政坛上演了一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
轮流坐庄
“橙色革命”成功之后,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只渡过了短暂的“蜜月期”。尽管两人曾合力对付库奇马,但他们的执政理念和政治倾向却不相同。尤先科支持采取更为自由市场化的发展道路,而季莫申科则更倾向社会民主主义。季莫申科开始清算库奇马时期私有化交易中的腐败行为。她首先将矛头对准了库奇马的女婿寡头平丘克。2004年,乌克兰最大的国有企业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进行拍卖,这家公司是世界钢铁业的30强,盈利状况良好。拍卖过程中,平丘克击败了其他出价更高的竞争对手,以8亿多美元的价格中标。
季莫申科首战告捷,2005年乌克兰法院立刻判处该私有化过程非法。该钢铁厂93.02%的股份再次收归国有,政府的工作小组全面接管了经营活动。
对于尤先科而言,他并不赞成季莫申科重翻旧账。用他的话来说,“现在应该掩埋起战斧,并彻底忘掉埋葬它的地方”。再加之平丘克在遭受审查之后,向尤先科抛出橄榄枝,承诺一旦政府停止对私有化交易的重新审查,就能得到寡头们的支持。2005年,双方的分歧终于爆发出来,尤先科公开批评季莫申科为自己牟取私利,而总理季莫申科的顾问布罗茨基在电视直播节目中指控尤先科的亲信重新分配乌克兰的财产,为己谋私。
为了架空季莫申科的权力,尤先科任命其老友波罗申科担任国家安全与国防秘书,并给予他包括给政府各部门下达命令的特权,从而绕过季莫申科行使职权。橙色联盟的内讧让很多支持者感到失望,眼看着政府面临着瘫痪的困境,尤先科解散了季莫申科政府,并任命尤里·叶哈努罗夫为政府代总理。为此,尤先科转而和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达成一笔交易,地区党答应支持叶哈努罗夫的提名,以换取对选举舞弊免于起诉、立法确保现有产权分配的承诺。一年之前还是势不两立的政治对手,如今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合作。这一点或许是基辅独立广场上的抗议者们所没想到的。
和尤先科达成交易之后,亚努科维奇并没有感到满足。2004年选举失败以来,亚努科维奇一直在寻找机会卷土重来。2006年的议会选举给了亚努科维奇机会。在这次选举中,由于尤先科和季莫申科的分裂,地区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再加上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支持,地区党有可能组建一个联合政府,亚努科维奇能够重返总理一职。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尤先科、季莫申科以及莫罗兹领导的社会主义党决定暂时放下偏见,进行合作以保护“橙色”政府。
选举结果出来之后,预料的“橙色”政党合作并没有发生。由于季莫申科坚持要做总理,很多“我们的乌克兰”成员拒绝答应,反而公开讨论是否与地区党进行交易。另一方面,波罗申科和莫罗兹都在竞争议会议长的职位。经过3个月的协商,“橙色”政党达成了一个暂时性的协定,就在季莫申科前往议会宣誓就任总理时,莫罗兹在最后时刻突然倒戈,转投地区党和共产党,只因亚努科维奇答应他担任议长的要求。
在一片混乱的政治果实分赃之后,总统尤先科和总理亚努科维奇成为了搭档。然而他们之间的分歧从外交政策到经济改革,再到政府部门事务都显而易见。这一年中,政府工作进展缓慢,乌克兰的经济也持续下滑。2007年4月,尤先科以亚努科维奇阵营的人存在贿赂为由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一次,地区党和季莫申科联盟获得的席位不相上下,季莫申科再次当选总理。经过一番折腾,“橙色政府”又回到了原点。
2010年,乌克兰政坛又再起波澜。季莫申科在总统竞选中以3%的劣势输给了亚努科维奇。随后立刻遭到调查,检察机关指控她在2009年与俄罗斯签署的一份天然气协议中滥用权力,这笔交易中的天然气基准价为每千立方米450美元,比欧洲富国都要高。在法庭上,尤先科出席季莫申科涉嫌滥用职权案听证,提供证词。两人彻底决裂。
左右逢源
乌克兰独立以来,几乎每一任总统都要平衡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小心翼翼地在两大金主之间走钢丝。这不仅是为了国内的选票,亲俄派和亲欧派选民都不得罪,更现实的考虑是乌克兰的经济发展既离不开俄罗斯,也离不开欧盟,单独倒向任何一方都将得不偿失。“橙色革命”之后,欧盟和俄罗斯对于乌克兰的争夺更加激烈,双方的角力也生生撕裂了乌克兰的社会,导致乌克兰政局动荡不安。
尤先科担任总统以来,一直奉行“单向外交”政策,对加入欧盟抱有极高的热情。2005年,尤先科在访问英国时表示,“乌外交政策的重点是我们对欧洲的渴望、以及融入欧盟和北约的决心。”他同时希望能在12至15个月之内建立起乌克兰与欧盟自由贸易区,三年之内乌克兰成为欧盟成员国。
受制于俄罗斯影响下的乌克兰,一直希望能与欧洲发展更紧密的关系,以平衡两边的势力。加入欧盟,无疑将增进乌克兰的对欧出口贸易,有利于乌调整产业结构,获取急需的投资,乌克兰政府也更容易获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的贷款。
尤先科极力推行的“脱俄入欧”外交政策,引起了俄罗斯的警惕和不满。而表达不满的方式则是提高对乌出口的天然气价格。2005年,俄罗斯将对乌出售的天然气价格上调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而在之前俄罗斯一直以每千立方米50美元的低廉价格向乌克兰出口天然气。同样的事情发生在2014年,当乌克兰反对派夺取政权之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立刻宣布将在4月份停止向乌克兰出售廉价天然气。
长期以来,乌克兰严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其中90%的石油和80%的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而作为乌克兰经济支柱的钢铁业,更是靠着俄罗斯低廉的天然气赚取利润。
与之相反,如果乌克兰倒向俄罗斯主导的地区整合进程,固然能加大对俄出口和获得稳定能源供应,但也将使乌克兰现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研发滞后等经济问题进一步积累,同时丧失欧盟国家的市场和投资,长期来看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问题。
正是这种两难困境,加上欧俄双方“要么我要么他”的强硬态度,使得乌克兰任何一派上台执政,都要绞尽脑汁,在左右摇摆中寻求最大的好处。乌克兰的走钢丝策略还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