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
海牙虽然不是荷兰的首都,但它一直是荷兰的政治中心,许多政府机构、国会、海牙国际法院和大使馆、国际组织的所在地,这里还是荷兰皇家的故乡。休斯坦堡宫的旗帜升起,表示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停驾在此。女王的办公室在市中心的努儿登堡。
荷兰独立战争揭开序幕
13世纪以来,海牙就一直是荷兰的政治中心。而到了16世纪,尽管为西班牙所统治,荷兰依旧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西班牙国库年收入为500万佛罗林(荷兰银币),其中一半来自荷兰。但是查理一世对荷兰严密控制,实行专制统治,导致了各地爆发起义。到腓力二世统治时,荷兰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同西班牙专制统治者的矛盾终于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
1566年的海牙,马特神父正对着一群基督新教加尔文教徒演讲。他的口就如同一把利剑,正在刺向天主教教会的权威以及它的一系列繁文缛节。随即,被鼓动起来的人们冲进天主教堂和修道院,砸毁圣像和十字架,没收教会财产,焚烧教会债券和地契,短短十几天之内,“捣毁圣像运动”蔓延到整个荷兰地区,捣毁教堂和修道院5500多所。接着,他们起名为“森林乞丐”,开始袭击西班牙军队。
威廉·范·奥伦治亲王因一次听腓力二世讲述把新教徒赶出荷兰的计划时,闭口不言,而被称为“沉默者”。1568年,他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国外雇佣军“海上乞丐”,揭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八十年战争的序幕。
但奥伦治亲王做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他为此舍弃了显贵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成为颠沛流离的全国头号通缉犯;两个弟弟为配合莱顿保卫战而双双战死;第二任妻子安娜因得不到足够的温暖而投入了他人怀抱。
1581年7月26日,奥伦治亲王在海牙召集联省代表大会,宣布废黜腓力二世,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共和国——一个有新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和有不寻常的宽容政策的国家。
1582年7月12日,各省正式宣布奥伦治为尼德兰君主。然而,在这伟大日子到来前的两天,7月10日,一颗罪恶的子弹夺取了荷兰“国父”奥伦治的生命,行刺者巴尔萨塔是一个为了得到腓力二世巨额赏金的间谍。
1584年,西班牙人重新控制佛兰德和布拉班特,迫使联省共和国迁都海牙。
荷兰执政成为英国国王
威廉·亨德里克于1650年11月4日在海牙出生,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了奥伦治亲王。威廉王子幼年画像周围充满了奥伦治家族的象征物——橘子,但家族已经从天堂掉到谷底,荷兰政府对这位英王的亲戚负有监视管教的责任。
这个等待复仇的王子自小在母亲和祖母的吵闹声中长大,性格沉默寡言,而且患有肺结核和气喘病,健康不佳,有时会头痛昏倒。幸好他有喜爱运动打猎的习惯,让他获得足够的体力去对抗病魔。
1668年,威廉王子躲过监视卫兵的眼线,秘密地搭船到海牙,接受西兰省热情的接待并被授予省议长一职。但议会商人派的大议长约翰·德·维特依旧派兵监视他。
1672年,英法联合进攻荷兰,年仅22岁的威廉王子被任命为陆海军统帅,1673年底,法国军队全部被赶出国土,年轻的威廉三世威信达到极点,获得了“护国英雄”的称号,并成为荷兰执政威廉三世。
1688年,置国内大多数人为新教徒的国情于不顾,企图重新将天主教定为国教的詹姆士二世处于众叛亲离的边缘。威廉三世看准时机,亲率2万大军登陆英国,英国人纷纷倒戈,使他轻而易举地攻下伦敦,将岳父赶到了法国。
信仰新教的玛丽公主在1689年登基为英国女王,她温顺地服从威廉三世,使威廉成为强横有力的“英国国王兼荷兰执政”。
17世纪末期,荷兰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荷兰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威廉三世离开荷兰到英国成为了世界中心舞台上一次极有象征意义的转移。
加尔文主义理想
影响下的海牙人
基督新教加尔文主义代表了对“圣洁教会、自由国家”这一理想的追求。这一追求与当时统治荷兰的西班牙天主教是直接对立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把16、17世纪荷兰经济强盛的原因归结为下述事实,即:那个国家的非国教教徒(新教徒)人数众多,基本上都是爱思考、冷静节制的人,并且都相信劳动与勤勉是他们对上帝应尽的义务。
事实是,“破坏圣像运动”发起人马特神父和奥伦治亲王都是加尔文主义追随者。他们和大多数接受加尔文理想的海牙人一样认为: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清教徒们的金钱和时间资本没有被消费而被用来再投资,他们的禁欲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生产的突飞猛进、经济体制的日新月异。
海牙因此成为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哲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持同样的见解:“在16、17世纪最发达的国家中,如荷兰、英国和法国,正是加尔文主义这一信仰引起了这两个世纪中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
1806年,海牙被当时的法国统治者升格为城市。而个多世纪以后荷兰的其他城市才陆续得到类似的权限。
隐居于此的哲学大师
1620年,笛卡尔参加波汉姆之役,第二年退伍了,前往荷兰,寓居海牙。这时,他首次遇到流亡的波希米亚国王菲德利克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当时她还是个不解人事的小女孩。她后来非常仰慕笛卡尔,因为她在19岁那年,读到了《方法导论》。
1628年秋,笛卡尔离开法国前往荷兰定居,直到1649年几乎都没离开过。在荷兰长达20多年时间里,他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在荷兰,笛卡尔更换了多次住所,但通常都是选择在大学或图书馆附近。他的收入允许他租用一所小别墅,并雇佣几个佣人。他终生未婚,在阿姆斯特丹,与一个女仆海伦发生关系并生了一个女儿,可惜这个女孩5岁就夭折了,笛卡尔很伤心。
惠更斯1629年生于海牙,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还推翻了牛顿的微粒说。他祖父作为秘书效力于沉默者奥伦治亲王和毛里斯亲王,父亲是亨德利克亲王的秘书。
笛卡尔还经常在海牙惠更斯的家里,受到身为诗人的父亲热情招待,年幼的他从哲学家身上学到了沉思。
斯宾诺莎深受笛卡尔哲学的影响,跟笛卡尔一样,他使用纯粹的推理演绎世界、上帝和思维的本质。斯宾诺莎生来是个犹太人,但是犹太人把他驱逐出教。基督教徒对他同样恨之入骨;尽管他的全部哲学贯彻着神这个观念,正统信徒仍旧斥责他讲无神论。
1664年,斯宾诺莎搬到海牙沃尔堡,此后一直过着靠磨镜片度日的隐居生活。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经常写信到海牙,向斯宾诺莎请教光学方面的问题。1676年,他还专程去海牙拜访斯宾诺莎,与其数天讨论哲学。
斯宾诺莎的物质欲望简单,一生当中对金钱表现出一种稀有的淡漠。荷兰政府素常有自由主义精神,对他关于神学问题的意见抱宽容态度,只不过有一度他跟荷兰执政官德·维特结下了友谊,反对奥伦治家族,在政治上声誉不佳。
他一直受到公开的指责和收到大捆的批评信。但也有好消息:惠更斯、莱布尼茨这些知识界的精英向他表示敬意,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邀请,一个富商坚持把财产遗赠给他,法王路易十四要送他一笔年金,都被他拒绝了,在44岁那年因肺痨病死去。
(作者为诗人、独立撰稿人)
链接
梵高与海牙画派
1869年,16岁的文森特·梵高来到叔父的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在这里他接触到伦勃朗和米勒的画。1881年,梵高向新寡表姐凯·沃斯求婚不成,与家庭发生龃龉,再次来到海牙跟表姐夫安东·莫夫学画。
莫夫是海牙画派成员,擅长描绘荷兰风景和农村生活,画作色彩柔和,运用和谐的蓝色和灰色,与卡米耶·柯罗相似。梵高曾经惊叹过莫夫的一幅杰作,它画的是几匹老马把渔船拖上海边沙丘的情景,这些老马“可怜而受虐待”,可是它们“忍耐,顺从,心甘情愿,而又安静”,梵高特别提到“那是一种真实的顺从,而不是教士们宣扬的那种顺从”。
海牙的生活让梵高舒坦和快乐,但接踵的是哀伤,他爱上了怀孕的、被遗弃的妓女西恩,并与她同居,并因此与反对者莫夫决裂。
大力支持他的弟弟提奥也来了海牙,兄弟俩在画室会面时,西恩一直留在楼上的卧室里。两人寒暄过后,提奥说:“我来这里虽然还有公事,但应当声明我此行来海牙的主要目的是想同你商量不要同那女人建立永久关系这件事。”
西恩走下画室后面的楼梯。她同提奥握了手,问他喝不喝茶,并且坚持要他留下来吃晚饭。
梵高兴奋地在画室里跑来跑去,让提奥看自己用炭皂画的人物、水彩画的海牙街景和用木工铅笔苦心绘制的成组的习作。他希望提奥看到他的作品是有进步的。
在海牙的日子,梵高画了《风和日丽的施维宁根海滩》、《沙丘》、《沙丘上补渔网的女子》、《卧着的母牛》、《树林中的白衣女孩》、《街上的女孩》等。
经济发展,带来艺术的繁荣。18、19世纪出现的海牙画派,画家们工于经营气氛式的光影效果,是以抒情笔触呈现荷兰风光,还带有某种浪漫色彩和怀旧情绪,使它跟同时期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和印象主义在创作倾向上有所不同。其成员有伊斯拉埃尔斯、安东·莫夫、H.W.梅斯达格、J.H.韦森布吕赫、J.博斯博姆和马里斯三兄弟等。
伊斯拉埃尔斯为海牙画派中最有名的风俗画家,1871年移居海牙后,画了不少表现渔民生活的画,阴沉而简陋的室内环境渲染着场面的悲剧性,而光线处理方面则受到伦勃朗的影响。
经过狭窄黑暗的通道,爬上旋转楼梯,来到了1880年的席凡宁根。突然,巨大的油画包围着人们。这幅欧洲最大的360度全景画14米高,周长为120米,让人看到大海、广阔的海滩、荷兰的沙丘以及席凡宁根风景如画的渔村。
这幅全景画由海牙画派画家梅斯达格和他的妻子辛彻等人共同协作绘制。梵高说了:“梅斯达格全景画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没有任何缺点。”
(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