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

2014年04月25日 02:33  中国产经新闻报  收藏本文     

  ——读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文/任万霞

  有《丑陋的日本人》、《丑陋的美国人》等书,每每读到这样的题目,心中无法按捺小小的窃喜,即便是“小小”的,从中也能窥见自己盲目的自大与深刻的自卑以及狭隘的爱国情怀,这也可算作“丑陋”吧。而看到《丑陋的中国人》时,这样的题目让人无法回避地感到刺眼与难安。

  《丑陋的中国人》是台湾学者柏杨的杂文集,出版于1985年。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 “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这是一个国民劣根性的话题,不得不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样,柏杨笔下的“丑陋”也并非是对国人的贬损和谩骂,而是一个作家对民族的爱意。

  柏杨在书中说:中国人所到之处就是脏乱吵,让人侧目,唯恐避之不及;中国人不团结,任何一个华人社会,至少分成三百六十五派,互相想把对方置于死地;中国人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不是错;中国人喜欢讲大话、空话、假话,更喜欢讲毒话——恶毒的话,一旦涉及政治立场或者争权夺利的场合,毒话就更无限上纲;中国人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以至于难有平等观念;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最后大家一起和稀泥。

  20年后读这本书似乎有些过时,毕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柏杨笔下的“丑陋”已然变得“美好”了吗?正如冯骥才所说:“毕竟是国民的劣根性,它是国民共有的文化心理,一种文化在人们共同的心理中站住脚,就变得牢固且顽固了。”即使中国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但文明的脚步却不能以同样的速度狂飙。

  何况,我们还处在对某些落后文化的不自知中。

  比如前两年的热播剧76集宫斗大戏《甄嬛传》曾遭到狂热追捧,剧中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剧中清廷后宫的争宠谋权让人叹为观止,但一些观众看后,竟将其中的争斗手段奉为办公室斗争的秘笈。对此人民日报就《甄嬛传》发表评论称,剧中宣扬一种比坏心理,好人只能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这种价值观不能宣扬。而在新浪网以“《甄嬛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调查中,40.5%的网友竟表示不赞成此种说法。

  又比如,源自西汉时期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仿佛成为现如今空前的拜金求利之风的准确注释。拜金主义在各个行业渗透,就连教师、医生等,曾以“德”著称的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这仅仅是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还没有习以为常,如果你尚且独具慧眼,如果你有幸跳出这个圈子回头再看,问题还有可能更多,情况还有可能更糟。虽然漫长的几千年过去了,但封建社会的文化余毒,还深深地藏匿于我们的头脑,通过行为展现出来,阻止我们前行。

  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明天的中国若要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就要不时地站在自省的镜子前检点自己,哪脏哪丑,想想该怎么办。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广州女纪委书记被指简历造假系护士出身
  • 体育阿德43分火箭0-2开拓者 詹皇32分热火2-0
  • 娱乐孟非和《非诚勿扰》投灿星?江苏:不可能
  • 财经华润120万饭局请了谁:可能就那几个大佬
  • 科技独家:十年老店饭统网倒闭追踪
  • 博客香港内地人:我看幼儿便溺冲突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最牛学霸宿舍:5姐妹考上中科院读研
  • 不执着:不动产登记会触动谁的奶酪
  • 江濡山:亚洲冲突大戏刚刚拉开序幕
  • 水皮:蓝筹股必须“讲政治”
  • 王海滨:后十年最大贸易机会在农产品
  • 叶檀:这只鸡半夜不叫 那只鸡也会叫
  • 李锦:央企总部去哪儿?市场说了算
  • 钮文新:货币“锁短放长”才明智
  • 陶冬:铜库存背后是房地产商融资
  • 慕容:万达院线IPO的首富生长逻辑
  • 叶檀:蒋洁敏与宋林是怎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