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y land, they're not making it anymore(买地吧,因为他们不可再生)。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金句,令老毕想起香港的土地供应。去年12月23日,香港信报“新闻点评”作者高天佑谈及鰂鱼涌重建的启示。寸金尺土,沿此路进,天涯何处没有投资机会?
鰂鱼涌乃老毕最熟悉的区域,从小到大在这一带生活,如今虽已迁往他处,但感情犹在。高兄大作附照中那幢毗邻业权被统一旧楼的住宅大厦,想当年老毕曾是一个单位的业主,既已卖掉,楼价涨至什么水平,于我何干?高兄写鰂鱼涌,竟把那幢与主题无关的大厦收进镜头底,若隐若现之间,更添在下愁绪。
农地当物业“长期持有”
说笑而已,文章令我想到的实乃土地投资。据高兄所言,鰂鱼涌去年被统一业权的四幢住宅旧楼,无一例外都将改作商业用途,区内住宅供应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欲知老毕“故乡”旧貌怎样新观如何,“新闻点评”非读不可。然而,该文触发在下想到投资,还因以下一段︰“香港不止住宅缺地,几乎所有类型建筑物都很‘渴地’,各类建筑物之间互相抢地,商厦酒店、学校医院以至文娱设施,无不如此……这样一来,顺得哥情失嫂意,住宅旧楼改作商业用途,只会令住宅供应雪上加霜,市民‘上车’难上加难。”
但其实,互相抢地岂止香港地区独有,全球不也一样?以农地为例,拜土壤流失、沙漠化等自然环境变化所赐,适合耕种的农地本已大减;生物燃料(biofuels)的兴起令原先为喂饱百姓而种的作物用途大变,加上城市化一日千里令大量农地消失,世界人口却不断增长,简单的供求定理,已足令农地成为一项立于不败的投资。
与一般商品不同,作物能为农场主提供收入,农地因而有Gold with a coupon(有息收的黄金)之称。换句话说,农地既有抗衡通胀保值增值之效,又能产生其他实物投资难以提供的稳定回报,怪不得近年大受退休金等机构投资者欢迎,争相把农地纳入“另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s)组合内,当物业“长期持有”。
事实证明,此辈并没有押错注。参考美国主要农产区的农地价格,艾奥瓦州过去十年涨282.1%、南达科他州升325.7%、内布拉斯加州则涨325.9%,单地价增值不计作物收入,回报已远胜美股。
50年来年均回报11.1%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就有一篇农地投资分析,文内提及农地与股债等传统资产类别相关性低,以及价格表现相对稳定等特质。为证《经济学人》所言虚实,老毕找来历史数据,一探农地是否确实如此。从【附表】可见,1960至2012年,农地投资年均回报11.1%,标准差7.7%,跑赢标普500指数年均9.5%回报之余,波动性亦远低于美股(标普500指数标准差16.9%);与企业债券相比,情况大同小异。更重要的是,农地跟美股和企债相关性似有若无间略呈反向,半世纪以来相关系数分别为-0.14和-0.39,对分散风险大大有利。
迄今,农地投资者不是机构大户便是富裕人士,寻常散户甚难涉足这个领域。以老毕所知,主打农地而又能轻易在股市买卖的,只有两只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一为Farmland Partners Inc。(纽交所代号FPI);另一则为Gladstone Land Corp。(纳斯特代号LAND)。前者去年4月才上市,后者亦仅早一年挂牌。换句话说,农地概念在成熟如华尔街的股票市场,也属新鲜事物。
参考两只REITs上市以来表现,现价都低于招股价,收息补不了股价下跌。由此看来,押注农地理据掷地有声,但涨了那么久方打包上市,不排除大户找老散接火棒。看情形,又是有钱人赚了。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