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之美

2015年03月09日 01:59  国际金融报 微博 收藏本文     

  侘寂之美

  侘寂之美

  侘寂之美

  最近,我迷上了收集各种抹茶粉,便请朋友从日本的宇治带了许多抹茶粉回来,贴心的日本朋友更是给我带了一个小瓷碗和抹茶刷,浅咖色的瓷碗和竹子做的抹茶刷搭配在一起甚是清雅,讨人喜欢。

  看着它们,让我突然想到了“侘寂”二字。近来,这个词总是出现在视野里,只知道这是日本的一种美学,也隐约明白是哪一种日式美,但真要诠释,却又无从说起。

  到底什么是侘寂之美呢?

  宁静之美

  在日本人的美学中,最能代表自然之美的词便是“侘寂”。日本人对万物的尊敬,对自然事物的善感,往往从生活细微之处透露出来,这从很多日本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远的有《黄昏清兵卫》、《东京物语》等,近的有《情书》、《草莓蛋糕》等,都是理解日本人生活的最佳影片。

  “侘”(Wabi)在日本常用于表现茶道之美,包含虽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质感与美感意愿的这层意思。大正、昭和时期,随着茶具作为美术作品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侘”作为表达这种造形美的词汇得以普及。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日本佛教学者久松真一等人在赞美高丽茶碗等茶具之美时一度使用这个词。结果就是,这个词作为代表日本美学意识概念的地位得以确立。

  而“寂”(sabi)最初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劣化的意思,也可作汉字中的“寂”之意,表示没有人声,非常安静的状态,是一种欣赏或怀念旧物之美的态度。到了室町时代,这个概念在俳句中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还被纳入了能乐等艺术形式中,并开始理论化。俳句中的“寂”尤其指旧物,或者老人等共同持有的特征。用日本物理学者寺田寅彦的话来讲,像是从旧物的内在渗出来一样,与外表没有什么关系的美感。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头。石头表面生苔变成绿色本是自然现象,但日本人却将此看作是从石头内部散发出来的东西。

  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侘寂”经常是连在一起来表达自然的一种残缺之美,它既包括不完善、不圆满、不恒久的事物,同时也暗含着朴素、寂静、谦逊、自然之意,如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个词有很广的包容性。日本旅游景点常会介绍一些日本庭园,它是一种将人引导入精神世界的建筑设施,每个细节的设计都只是用来观赏的。这些以石头和沙子构成的假山枯水似乎充满了神秘的氛围,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饱受追捧

  如果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体现侘寂美学的具体例子,或许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中大受欢迎的日本品牌MUJI(无印良品)是个很好的例子。

  日本设计长久以来都在欧洲受到追捧。最近一阵的开店热潮和设计合作则显示了对传统制作、耐用物品越来越多的渴望。

  “新一代从东京和京都来的日本设计师纷纷回归到从前的传统制造方式。”萨姆·海奇特(Sam Hecht)说。他在伦敦与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名为工业设施(Industrial Facility)的设计室,该设计室从2002年开始,为日本生活品商店无印良品(Muji)做设计。

  “日本设计师不对东西的外观和实用性作区别。”海奇特说,“不只是简单地在视觉上欣赏工艺品,而是与其有更深一层的关系。作品往往都会留一点缺憾。例如,一个盘子可能只会在某些部分上釉。之所以制造这样不完整的效果,就是为了体现一个概念,即那些使用它、用它吃饭和清洗它的人才能使它变得完整。重点不是在于完美,而是在于功能。”

  在伦敦西部诺丁山(Notting Hill)新开的Native & Co已经学会了这种把焦点集中于功用的作法。创始人洪沙伦(Sharon Hung)和克里斯·四郎·格林(Chris Yoshiro Green)从日本进口制作精美的产品,宣传日本以及流线型的美学和缺乏装饰而闻名的设计。

  据洪介绍,这个项目的供货方是数百年来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制造作品的日本工坊。其中,荻野克彦(Katsuhiko Ogino)的土制陶瓷和大治将典(Oji Masanori)的木制品都包括在他们的采购范围内。

  在欧洲其他地方,设计师也从日本传统美学中得到灵感。曾经当过建筑师的产品设计师托马斯·格里姆(Thomas Griem)近期发布了一个新系列的地毯,灵感来自于日本的木刻版画。“我曾经看到过一幅浮世绘,里面充满了几何形状和以树为主题的图案。我喜欢那幅画的优雅和丰富。”格里姆说。

  同样着迷于日本美学的绘画和壁纸专家Farrow & Ball,最近推出了4种受到日本传统工艺启发的壁纸设计。

  纺织品设计师詹尼弗·肖托(Jennifer Shorto)则根据一本20世纪早期男性和服面料的色板书设计了她最新的作品。让她得到灵感的是其中一篇由谷崎润一郎于1933年撰写的美学文章《阴翳礼赞(In Praise of Shadows)》。肖托在她使用的原物料中努力保持侘寂的元素。“我放大了图案,将它们画在布料上,使它们看起来更生动。同时,我选择使用原始的亚麻布来保留布料的谦逊”。

  使用这种“谦逊”材质的想法也可以在弗蕾娅·休厄尔(Freyja Sewell)的设计里看到。居住在日本的休厄尔设计出反映城市生活方式的照明和家具——她的“嘘!”座椅是对日本胶囊生活文化里寻找和平和孤独的响应。“日本传统文化对材料和物品有种根深蒂固的尊重,也许最近流行起来的日本设计是因为消费者渴望买到真正有价值和可持续的商品”。

  在英国斯托克城的陶器厂,英籍日本人金子玲子(Reiko Kaneko)将日本元素与英国几个世纪以来在生产瓷器方面的专长相融合。最近,金子在她的网站上特地为产自日本的陶瓷开辟了一个通道,以便英国民众购买。

  “有一个日本短语叫‘产品制造的伙伴’,意思是制造商彼此互相照顾。”金子说,“我们有理由支持这些仍保持传统工艺的小型工场。”

  “在日本,人们家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器皿,包括做饭等家务用具,很多都是清一色的白色或者原木色,我的日本婆婆总是把他们摆的整整齐齐。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种厨具颜色,觉得太冷冰冰了,没有生活气息,但时间一长,我便发现朴素的色彩反而能带给我安静的感觉。”家住大阪的Masaka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缘起中国

  事实上,若追根溯源,会发现侘寂美学源于中国的禅宗。禅注重内心的修养,属于精神层面,但在中国没有成为主流。在唐朝的时候,禅宗传入日本,并于中国的宋明时期,在日本获得了改良而大放异彩。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他国文化精髓,并有选择地吸收,结合自身现状成为独有的融合文化。于是,禅宗在日本发展为神道学,在注重精神修养的同时,日本人把这种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比如日本的茶道、花道、武士道等。

  日本的温泉、庭院,露天设计以融合自然景观为最高指导原则,讲究人与自然、触觉与视觉融为一体的体验。跟中国讲究对衬美学不同,日本文化的美学最高指导原则是“不对称主义”,小到电子产品、手工烧陶,大到日本建筑、皇宫……找不到对衬的两个边,因为日本人觉得,让你一眼看不穿、不对称的东西才有美感。

  如果中国人觉得房子旧了,会翻新,甚至重新装修,唯恐让人嫌其旧,但是日本人不同,他们喜欢岁月在事物上留下的痕跡,比如地板上的刻痕、墙壁上斑驳的痕跡、庭园一角长满的青苔痕、还有温泉池出口上面被温泉水日积月累而沉积的钙化结晶。

  这种审美或许与日本自然资源稀缺,加之处于火山地震带的地理位置,生存空间狭小有关,日本人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尊重、崇尚自然的美德。他们认为,自然界充满了睿智,自然界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人们只有吸取自然界的睿智,尊重自然、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简朴、节约的生活习惯。

  加之中国禅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空灵、虚无的美学思想,也就是对“无”的追求。这里的“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中生有”,从深层次来感悟“无”的含义。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盛装东西,一无所有之中蕴涵所有,发人深省。这种美学观与中国庄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异曲同工。

  所以日本审美意识中强烈的自然观决定了日本在工业生产的同时兼顾对环境的保护,以最小的能耗发挥物的最大功效,即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能源的消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最终成为优质产品的同义词。

  从日本的武士刀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实用性的重视。事实上,日本的武士刀是经过中国的唐刀改良而成。因为中国的剑直刺功能强,而砍的功能弱,刀则只能用来砍,于是,日本的刀把中国的唐刀和剑合二为一,既能刺又能砍。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东西不在于外观的华丽,往往是细节和实用决定成败,而日本的设计始终遵循着这个原则。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纪委:苏荣家从老到小都有涉腐
  • 体育上海德比申花6-2斩申鑫 鲁能2-0 国安3-0
  • 娱乐成龙回应反悔裸捐:发过声明 说很清楚
  • 财经养老金隐形债数十万亿 部分省收不抵支
  • 科技50家网站停售彩票:850亿大蛋糕霉变
  • 博客马未都:中国文物在法国被盗是谁干的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老艺考生感叹考1分钟1千块给伴奏
  • 洪榕:券商牌照放开对A股影响深远
  • 陶冬:欧洲资金流入 美国就业迸出
  • 水皮:中国首富墙内开花墙外香
  • 徐斌:中国第三次凯恩斯主义工程启动
  • 刘杉:财政部长透露真实赤字率
  • 吴其伦:京沪坚守限购传出三大信号
  • 余丰慧:要有敢设万家民营银行的气魄
  • 冉学东:我们需要强势人民币汇率吗
  • 茅于轼:我更愿为富人说话来帮穷人
  • 谢百三:战略上看牛市 战术看震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