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观影中几次都要流泪
第一财经日报:大家对电影的评价怎么样?
野夫:现在我发现评价是有年龄的差距的,但是也不完全。像80年代已经是青年人的或者是中年人的(那代人)评价就很高。易中天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很激动地说,他中途几次都要流泪。昨天我也有意识地问了一些年轻人,我认识的,都说看哭了,都说很喜欢。当然喜欢我的书的不能代表所有的“80后”,今天早上看了豆瓣的评论,有一些评论就给得不好。
日报:电影与小说气质基本一致,但比如乡长出现的几次,添加了一些喜剧色彩,还有几处老田的情节,方言的存在也凸显了影片的叙事风格?
野夫:基调是一个悲剧电影,但现在的观众也希望轻松地进电影院,所以和导演讨论之后加入了一点轻松的内容,但这同时也是那个年代生活的真实,是乡土的、本真的东西。比如公共厕所里的对话,是每一个在乡下工作的人都有的经历。
日报:电影中的山区小镇风景非常美,你的湖北家乡还保持着“80年代”的风貌吗?
野夫:原来更美,有一长条土家族的吊脚楼,就像是凤凰那样。“80年代”后期本来烧了半条街,有些人家后来改成了瓷砖,拍摄电影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改造,看上去就比较完整。其他的,比如去看丽雯爸爸经过的那条山路,就是全自然的景。但是当地的风貌整体来说还是物是人非了,变化比较大。
电影比文字更容易跨越代沟
日报:家乡和田园是如今很多国人都在纠结的概念,对你而言,这部电影是从精神和物质上重新回到家乡的一次旅程吗?你觉得家乡对你意味着什么?
野夫:我是一个非常怀乡的人,我写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故乡的事与人,这个电影也是这样。“80年代”我们有理想、有冲动、没有物质主义的那种东西。我们在内心里还是祭奠那个过去的时代,这是只有过来人才会感到沉痛。虽然只过了20多年,但是年轻人已经开始不懂他们父辈内心中的沉痛了。
我希望(我做的事情)是有用的。电影的结尾别有用意,“孩子,等你长大了,我一定要给你讲关于你妈妈的故事,关于1980年代你一定要知道的故事。”现在的孩子真是应该了解你的父辈的历史,了解这个国家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未来看今天,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日报:电影里小关因为买酒而与丽雯再次相遇,是你的真实经历?你也挺喜欢喝酒的。
野夫:是真事。我们那代人的成长从小是野生野长,我妈妈是酒厂的会计,乡下的粗野工人喜欢逗孩子,说“来来来,喝一口酒”。家长也不认为这有很大的危害,这也是工人很朴素的一种情感。我父亲是煤矿矿长,煤矿工人喝酒放松。他们都把酒当粮食,作为食品的一部分。我父亲在“文革”的时候被批斗,一个老工人,很尊敬我父亲,看到我一个人流落没人管,就招呼我一起来喝酒,这是他表达慈悲和善良的一种方式。
我是当年恢复正式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都有一种天之骄子的感觉。被分到乡下的,肯定觉得怀才不遇、落魄。现在看来,其实那种生活提供了很多养分。现在没有分配了,只有少数求职有困难的愿意报考大学生村官,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有我们当年的失落感,但当他们长大后,会觉得村官的经历很宝贵。
日报:你当年的那种状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语境已经很陌生,可能很难去体会,文艺可能是他们接触到当年现实的仅有的方式之一,这也是你的表达的目的?
野夫:很多我们这一代的作家写了当年的故事,但文字肯定有隔阂,不如电影的方式那么活灵活现,随着时代消失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情感,包括生活风貌都消失了,这是一种残酷的进步。
我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讲正在消失的手艺人,还是在我老家拍的,有几百分钟。现在买一个斗笠比请篾匠做一个更便宜。电影里丽雯的父亲从一个桥梁工程师变成了一个篾匠,这是一个很悲剧的事情。他被发配到乡下监督改造,不能随便外出,女主要拒绝他?因为她不能带着她的父亲走。因为那不是一个能够自由迁徙的年代。这是沉重的、中国人应该了解的历史。现在的断层,未来会付出代价。
两条暗线的故事与价值观
日报:大家在看电影和小说的时候,其实会有意无意地忽视沉重的历史背景,而把它简单地看成一个爱情故事。
野夫:作品当中的主线是爱情故事,这背后还有两条暗线:女主父亲的故事、老田的故事。老田是我当年下乡时(认识)的厨师。他替别人抄大字报,到了反右的时候一查笔迹,都是他写的,百口莫辩,就被打成了右派。他娶了地主的女儿,但是后来一巴掌给她打走了,其实是给她留一条活路。女主父亲的故事,是女主拒绝小关的情感基础,她不愿意他们如同她的父母亲那样,没有这个暗线,故事就不成立。
日报:女主角杨采钰颇有几分像当年红遍中国的山口百惠,这是有意为之吗?
野夫:是的。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
日报: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电影IP,你的作品也被很多影视界的人士看好。这次上海大盈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就是为了《1980年代的爱情》而成立的项目管理公司。但你的作品与《小时代》等从故事到价值观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觉得资方的支持可以持续吗?
野夫:愿意投资这样不迎合市场的片子的还是少数。但如果电影产业没有这个类型的片子,则是残缺的,包括好莱坞也有这一类型的片子。电影还是有它的伟大传统,讲一个故事,要提供一个价值观。人类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渴望这样的精神食粮。我相信,之后还是有人会投资这样的电影。
人物档案
野夫,本名郑世平,《1980年代的爱情》总策划、编剧。知名诗人,作家。著有历史小说《父亲的战争》,散文集《江上的母亲》、《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