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历史上的4次逃港风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8日 06:41  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

  

历史上的4次逃港风潮
逃港途中的孩子(资料图片)

  1949年10月19日,在新中国正式诞生19天之后,深圳解放。由于中英关系恶化,双方从1951年起封锁边界,这也是深港边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往来禁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经济发展严重受挫,百姓生活日益艰难,尤其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大批边民萌动了外逃的念头,在此后的20年间,一共爆发了4次大规模偷渡逃港风潮。

  据可考数据,第一次逃港是在1957年6月底至9月底,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5000多人;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第三次是1972年,外逃两万人;第四次是1979年,深圳撤县建市之初,有7万多人沿着每一条通向边境的公路蜂拥而来。最后,3万多人外逃,而此时,宝安县的劳动力人口只有11万人。

  深圳一家主流媒体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公安的主要任务是监视“三偷”:偷听敌台、偷窃集体财产、偷渡出境。有的农民就是借口去割草,划着一只小船偷偷渡到香港去了。偷渡在当时也算是寻常事,相比之下,生产队干部更心疼的是偷渡时被划走的那条小船。

  大鹏公社鹿咀生产队队长蔡兴,曾被誉为“反特神枪手”。1960年3月,他带领70多人逃到香港,是第一次逃港潮中令人心痛的典型事例。

  1962年,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民不聊生,大批吃不上饭的百姓像潮水一般逃向香港。宝安以及珠三角地区,除了老弱病残,几乎整个村庄的人都跑了。民谚云:

  枯藤绕老树,白发唱黄鸡,青壮逃港去,禾稻无人收。

  据最新解密的宝安县委《关于制止群众流港工作的情况汇报》等文件显示,1962年4月,宝安县正实行对外开放,突然爆发逃港风波。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拥入深圳,6万多人偷渡出境。从1962年4月26日开始,在宝安县由东至西150多公里长的公路上,外逃者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每天傍晚,从各地拥到宝安边境外流的一般有四五千人,最多的一天达8000多人。

  据当时的一项调查报告称:“聚集在梧桐山共有三批人约400人。第一批到达的有300多人,绝大部分是惠阳县淡水地区人。他们说,从淡水到达梧桐山已经过了三个晚上,他们有组织、有指挥,当总指挥的是一名大学生。到下午6时多,这班人就逃往香港新界方向。另两批人从横岗方向上山,这两批人共100多名,除了小部分是惠阳、广州等地人外,其余大部分是海陆丰、潮州等地人。他们走了几天路才来到梧桐山,准备在当晚越过新界。”

  调查报告显示:“这几批人大多数是17至40岁的青壮年,有男有女。他们每人均持有一条4尺多长的木棒。他们的总指挥说:在冲到边界时,不论谁要阻挠我们的话,我们不得退步,要用棍与他们搏斗继续冲过去,甚至开枪也不要后退掉队,谁掉队就要用棍打谁。”

  宝安县公安局《近年边防几个情况综合报告》中透露,当时,局部地方甚至出现强行冲关的现象。在沙头角桥头连续两个晚上发生逃港分子以手拉手、肩并肩的示威之态,强迫民警开闸。5月2日上午8时多,从梧桐山往沙头角检查站桥头又冲过100多人,到了桥头后,向检查站提出:要让他们从沙头角镇过香港新界,不给过要给饭吃。

  这次逃港持续时间长,波及面较大,惠阳、东莞外流成风,广州、南海、台山、海丰、潮安等62个县市,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群众亦相继闻风而来。宝安境内通向边境的铁路、公路客运突然紧张,5月中旬达到高潮。这场风波惊动了中央领导,最后通过强行遣返、凭证明购买到深圳的火车票等措施才逐渐平息。

  另据一家广州主流媒体报道:1962年6月1日,广州及附近县的一些居民听信“英女王生日,‘六一’大放(入境)三天”的谣传,1000多人聚集广州东火车站售票处门前,等候购往坪山、深圳的火车票,晚上增至2000余人。广州市公安局派出宣传车进行教育劝导。人群中有人挑动群众起哄闹事,继而发生骚动。到现场了解情况的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也被数百人包围哄闹。6月2日零时,市公安局组织警力强制收审闹事人员,才迅速平息事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