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领文化与职场小说之5
为什么职场小说首先萌芽和兴起于官场、IT产业以及外企范围之内?很大程度上跟这三者是三十年改革进程中首先走向职业化领域是相关的。
知识型组织和专业服务业的发展,激活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对职业白领的巨大需求。提升职场竞争力、促进职业发展以及平衡职业带来的压力甚至异化,在这一系列的需求驱动下,职场小说成为出版界近年来的最大热点之一。
职业成长和发展是白领阶层的核心利益,他们对专业知识和职场经验的需求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在专业服务业发展还远未成熟时,除外企以外的众多企业内部缺乏成熟的制度安排和培训体系,对于潜规则层面的东西就更不可能通过企业内正规渠道获得,所以白领们只能“礼失求诸野”。而这就是“职场小说之所以会被需求”以及“职场小说之所以是这样”的逻辑链条。
然而,诸多跟风炒作之下,职场小说是不是“虚火过旺”了?杜拉拉电影版的拙劣,让大家反思这究竟是啤酒还是泡沫。
啤酒还是泡沫?
职场小说无疑是最近几年图书市场上最为热火的概念和类型。标志着职场小说热潮真正形成的是书写外企H R职业的《杜拉拉升职记》大获成功,长期高居图书畅销榜首,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小说市场新的神话。即便《杜拉拉升职记》电影上映后毁多于誉,但却极大地带动了更受好评的小说的销售。
职场小说热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杜拉拉系列。事实上职场小说最早的雏形是官场小说,《国画》、《驻京办主任》、《市长秘书》,这些作品刻画了于细节处见微妙的官员生存和修炼之道———作者是浸淫官场多年的“局中人”而非“旁观者清”的专业作家,这也是日后职场小说所共有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圈子圈套》、《输赢》、《浮沉》中专业竞争和关系运作水乳交融的复杂商战;《白骨精列传》、《丁约翰的打拼》中充斥着如何在办公室政治中实现职业发展的技巧;《水泥座女人》、《品牌C EO》、《北京不向北》、《股色股香》则描写了具体某一类行业的日常工作和职业成长。
职场小说热自有其合理性———相对于别的类型小说,比如玄幻穿越、Y Y、情感小说,职场小说应该算现实主义小说的范畴。在每一个经济、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当一个阶层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的阶段,描写这个阶层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成为当时的阶段性热点。2009年,占整个人力资源市场超过10%的白领族突破8000万。只要我们还认同今后一二十年,专业服务业的扩张、知识型组织的发展、职业白领阶层走向扩大和成熟是个不变的大趋势;只要我们相信,每年都有一批一批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成为补充职业白领大军的新鲜血液,我们就必然相信,在今后至少十年里包括职场小说在内的泛白领图书板块必然将长期红火。
此外,很多职场小说的作者不是著名的专业作家而是资深的职业白领。所以,被职场文化建构和影响的职业白领本身正是创作职场小说、倡导职场文化的核心群体。文化需求和供应主体的高度重合、自发驱动决定了作为准教科书的职场小说将会长时间处于热销状态。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短时间内,职场小说过于火爆了,甚至出现了跟风模仿、鱼目混珠、供大于求的现象。随便找个一定规模的书店,想买一本职场小说,几乎都有几十、上百种选择;而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甚至一些老牌纯文学出版机构都在努力挤进这个市场,分享这块“看上去很大”的甜美蛋糕。一时,似乎坊间无人不看职场小说,业界无人不做职场小说。如此热度,连依靠《杜拉拉升职记》一炮打响、并接着连续运作《浮沉》、《丁约翰的打拼》等热门职场小说的博集天卷市场总监都反过来认为“职场小说热是虚热”了。
眼下正是《杜拉拉升职记》电影上映之时,尽管挟同名小说忠实读者群的海量注意力,但电影本身结构的涣散、职场元素的脱离现实、情爱关系的肤浅庸俗、老徐和小黄的拙劣演技、广告里加情节的做法,让大家在电影叫座不叫好之时反思职场小说是否虚火过旺。泡沫可能在短时间内破灭,但泡沫破灭后,却可能使职场小说这一现实主义类型小说真正走向成熟,在正常的热度上走向畅销。
职场小说的需求价值链
对职场小说的分析,我们需要放在产业升级需求推动下的知识型组织和专业服务业发展、都市化进程中职业白领为主体的新市民阶层兴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展开。职场小说是职业白领提升职场竞争力、促进职业发展以及平衡职业带来的压力甚至异化这一系列的需求驱动下创新的文化产品类型。职场小说热的背后正是这一系列需求链条作用的结果。之所以职场小说首先萌芽和兴起于官场、IT产业以及外企范围之内,很大程度上跟这三者是三十年改革进程中首先走向职业化领域是相关的。
新兴阶层强烈的需求必然带动创新和供应,这也是职场小说在几年间形成热潮的根本原因。这些浮出水面成为潮流和趋势的变化必然激活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对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白领的巨大需求。而律师、财务、医生、教师、销售、行政、H R、记者编辑、设计师、IT专家、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白领,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起居出行习惯、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理财目标、知识体系和阅读需求甚至情感问题无一不深受职业的影响,而企业经营管理合理化的努力也影响了对岗位的设置、要求和考核,进而影响到白领自我要求、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职业成长和发展是白领阶层的核心利益,他们对专业知识和职场经验的需求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在专业服务业发展还远未成熟时,除了外企,大中小型知识型企业内部大多缺乏成熟的制度安排和培训体系,对于潜规则层面的东西就更不可能通过企业内正规渠道来获得,所以白领们只能“礼失求诸野”。而这就是“职场小说之所以会被需求”以及“职场小说之所以是这样”的逻辑链条。
当我们透过职场小说分析其背后的消费者和驱使他们购买职场小说的动机和动力,我们会发现一个更为宽泛的图书板块,那就是由职场小说和传记、专业图书、办公室工具书、职业寓言、都市情感小说等共同构成的“泛白领图书”板块———不同类型的书籍无非是在主题上更偏重情感生活或者更偏重职业发展一些;在形式上更类似理论书籍一些或者更类似文艺作品一些;在价值上更接近有趣一些或者更接近有用一些。
我们看这几年曾经风行一时的图书类型,如《奋斗》、《中国式离婚》这类以白领阶层的情感与婚姻为主题的都市小说;如《竞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第五项修炼》、《市场营销》这样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专业书籍;如《细节决定成败》、《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启发性书籍和《经理人表格大全》、《商业文书手册》这样操作性、备查型的工具书;如《水煮三国》、《梁山政治》、《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职业寓言;如比尔·盖茨、马云、王永庆、郭台铭等成功人士传记;如《肖申克的救赎》、《士兵突击》、《狼图腾》等平衡职场带给白领的理性不可承受之困“异化”的小说……自然也有上述一系列职场小说。
只不过对于职场小说来说:故事和情感是皮,职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是核。如同有营养而且好吃的水果,职场小说力图将工作生活拼凑到位,理性感性调和得当。对于业余时间和精力有限、工作之后非常疲惫、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浅度阅读的职业白领来说,“寓教于乐”的职场小说显然是上佳选择。而这一切的成本仅仅是二三十块钱和几个小时,所以职场小说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下走红一时显然是理所当然了。
作者:骆永华(北京环宇通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君咨询合伙人。邮箱:luoyonghua@gmail.com)
[下期预告]
职场小说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价值?告诉我们某行业职场到底如何运作?还是办公室政治、寻租、圈套和潜规则?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