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黑龙江鹿业徒有资源优势黑龙江鹿业徒有资源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0日 00:08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洁

  

黑龙江鹿业徒有资源优势黑龙江鹿业徒有资源优势
黑龙江鹿业徒有资源优势黑龙江鹿业徒有资源优势
人参、貂皮、鹿茸角,是东北传统三宝。作为我国鹿资源丰富大省,近年来,黑龙江却连续遭遇鹿肉卖出狗肉价的尴尬。

  业内人士指出,加快行业管理规范的建立,改善养殖模式,加快良种推广,积极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甚至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真正形成鹿产业的良性循环,才是解决目前产业低迷的“钥匙”。

  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一家东北土特产专卖店里,海南一位游客在鹿产品柜台前徘徊了很久,最后还是遗憾地离开。柜台里琳琅满目的鹿茸产品把他搞懵了。这里的鹿茸分为切片和整根的销售,价格却相差极大,最便宜的一盒二三十元,最贵的一盒几百元。包装上都说是梅花鹿茸,可价格如此悬殊,让人实在无所适从。

  在号称是鹿养殖大省的黑龙江,这种情形并不少见。

  养鹿业曾经是黑龙江省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优势产业和重要支柱,黑龙江在国内养鹿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这一产业效益大幅滑落,无论养殖还是加工销售都困难重重。曾几何时,曾经是许多人发家致富法宝的养鹿业,已经成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无底洞。

  鹿产业遭遇“杀跌”

  作为东北三宝之一,鹿可谓中医药界不可或缺的“宝贝”。鹿的全身上下都是宝,肉可食用,茸、鞭、骨、血、蹄可入药。养鹿在东北具有悠久历史,和东北其他地区一样,黑龙江养鹿多以个体户饲养为主,养殖鹿的类型以梅花鹿为主,马鹿为辅。

  据了解,由于鹿的饲养成本与养牛相当,而鹿的主产品鹿茸市面价格能卖到数千元一公斤,这使得养鹿成为收益高于养猪、养牛的选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黑龙江森工业出现资源危机后,养鹿也被当做林业转型的一个方向而被大力推广。

  然而,从2008年开始,黑龙江的养鹿户赚钱越来越不容易了。到了2009年,黑龙江省鹿茸市场行情持续走低,马鹿茸收购价从每公斤360元直线下降到160元。业内人士介绍,按照这个价格,大多数养鹿户必然要赔钱。媒体随后爆出另一个让业界震动的新闻:当年8月份,哈尔滨市场上的鹿肉价格低至每公斤16元,这个价格被业内称为:“还不如狗肉贵。”

  不仅鹿肉价贱,鹿茸产品价格也在市场上一泻千里,养殖户普遍的反应都是:“卖不出去,没人要了。”于是,市场一片恐慌之中,养殖户开始大量杀鹿。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个别鹿场全部出清的情况。业内人士估计,黑龙江省养鹿存栏最多时高达40万头,然而到2009年末,全省茸鹿存栏量5万头左右。而到2010年夏天,这个数字还在减少。

  “开始每天杀一个,然后每天杀几个,最后每天杀十多个,杀鹿杀得全厂职工抱头痛哭。可是不杀又不行,市场什么时候见底,谁也没有个准信。养不起,只能杀。”黑龙江完达山地区一个养殖场负责人说起2009年的情形,至今心有余悸,即便采用减少存栏的方法,他的养殖场仍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亏了240多万元。

  资源优势只是枉然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森林、草场是最适合养鹿的地方。尤其是黑龙江的地理位置,更适合梅花鹿、马鹿等鹿种的生长,然而,拥有丰富资源优势的黑龙江鹿产业,却并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原因似乎很简单——没有形成产业化、缺乏深加工。

  据了解,黑龙江省养鹿业多为个体饲养,规模小,全省养殖500头以上的鹿场不足10家。而俄罗斯、新西兰等鹿产业大国,鹿群动辄上万头。而且,黑龙江省鹿群结构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千差万别,企业缺乏统一管理,生产经营无序,信息不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抗衡。

  鹿茸产品原本是中国一家独大,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看到鹿茸有利可图,纷纷派人来我国学习,慢慢成为我国鹿茸的强大竞争对手,他们的鹿茸以成本和价格优势占领了国际市场,使国内鹿茸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廉价鹿茸还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冲击了市场。

  而与这些后进者相比,缺乏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缺乏现代化的鉴测手段,缺乏现代化的产品加工,缺乏现代化的营销和现代化的鹿文化传播,成为黑龙江鹿产业的致命伤。

  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鹿研究室一位负责人介绍,中国梅花鹿茸、马鹿茸质量上乘,但因为不是工厂化、标准化加工,而是落后的作坊式的手工加工,质量差异很大;加上宣传的力度不够,因而在国际竞争上处于劣势。尤其是黑龙江的鹿产品,分散的养殖受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生产的鹿茸只做一些简单加工就投入市场,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差,这样只能因为数量的剧增而贬值,经不起市场的波动。

  内忧外困下,黑龙江省鹿产业走下坡路也是必然的了。而且,不仅与国外先进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和国内先进水平比起来也有较大差距。作为黑龙江的近邻,吉林省的鹿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吉林敖东集团年加工鹿茸15吨,占全国年产量的十分之一,以鹿茸为主要原料的“安神补脑液”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

  产业链条问题重重

  据业内人士介绍,缺乏行业管理规范,饲养成本逐年增长,优良种鹿比例不高种群比例不合理,成为目前困扰黑龙江鹿产业的主要问题。

  由于养鹿业长期处在政出多门的局面,形成了目前多个部门可以管但又都不管的现象,而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养鹿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管理和扶持。虽然在一些养鹿企业的倡导下成立了一些养鹿协会,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管理条例,但是由于养鹿协会自身的区域性特征的缺陷,无法从整体上推动整个养鹿行业发展,也无法制定出一些对整个养鹿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规范,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

  另外,作为林业大省,黑龙江实行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相关政策,导致大部分地区粗饲料来源匮乏,鹿的粗饲料逐步单一化为玉米秸秆,再加上在饲养管理中防疫、免疫以及饲养技术的相对不规范导致鹿只体况下降、消化道等疾病流行,额外增加了养殖企业在防病治病方面的成本。另外,在精饲料方面,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价格不断上涨也直接增加了养殖企业的饲养成本。

  而前几年养鹿业一直处于高利润、高回报的运行状态,在吸引大量闲散资金涌入的同时,也为养鹿业的发展埋下了一些隐患。个别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置养鹿业的发展于不顾,以次充好甚至以其他动物产品来冒充鹿产品,使得一些想消费鹿产品又怕买不到真货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养殖环节的不规范,导致了销售环节也问题重重,一些不法商贩用等外茸充当等内茸、劣质茸充当优质茸的情况屡有发生,更为可怕的是,个别商家为牟取暴利,用进口廉价鹿茸甚至是人工合成鹿茸冒充梅花鹿茸、马鹿茸出售。

  专业合作社能否实现突围?

  作为资源大省却不是产业大省的现状,已经引起黑龙江鹿产业界的警醒,2009年,为解决黑龙江省鹿产业经营分散、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信息不畅、销售困难的局面,由大兴安岭松涛鹿苑野生动物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飞天鹿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合作社设立初衷,机构成立后将着力推行饲养新技术,输送优质种源,开展人工培训和技术交流,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打造鹿业品牌。目前,合作社已吸引全省各地10个鹿场加入。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加快行业管理规范的建立,改善养殖模式、加快良种推广,积极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甚至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真正形成鹿产业的良性循环,才是解决目前产业低迷的“钥匙”。

  目前,黑龙江省尚没有能够协调全省产业单位的协会和行业管理职能的机构,因此,拥有一个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尽快明确养鹿业的监管部门并摆脱政出多门的局面,同时,协助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的行业机构,已成当务之急。

  另外,专家指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和黑龙江省区域特点,加强鹿良种的选育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优良种鹿的推广力度,提高良种鹿覆盖率,在原有的、以鹿茸为中心的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进一步作好鹿产品有效成分的研究和产品的精深加工工作,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也是产业发展的急需。

  (10G1)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