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飞出历史的歼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9日 02:11  中国经营报

  戴旭

  本月12日,服役超过40年的歼六战机正式退出空军编制,作为中国防空史的主要当事“人”,作为“窥”中国空军这只“全豹”的“一斑”,歼六,以其在过往岁月里的兴衰浮沉,而赢得全面回顾与战略反思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歼五的历史可以看做是新中国空军惊天动地的诞生史,歼六的历史,则是一部新中国空军曲折艰难的成长史。

  作为一种服役时间超过40年,并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担当主力的战斗机,歼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空军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战机有如此“荣誉”。

  由于它的独一无二,也使“国土防空”型的中国空军在世界大国空军中“独一无二”。歼六担当中国空军主力的30年,也是中国空军徘徊、停滞的30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中国空军“驾驶”着光荣的歼六,以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的速度,逆世界空军建设的一般规律而行,在同一个高度和起点不知疲倦地“盘旋”,直到20世纪末,才重新摸回到正确的“航向”,绕了一个“U”形的大弯。由于这段漫长而孤独的停滞期,相比于已是身强力壮膀大腰圆的世界现代空军,中国空军就像一个仍然未脱幼儿特征的发育不全者。作为这个长梦般复杂历史的主要当事“人”,作为“窥”中国空军这只“全豹”的“一斑”,歼六,以其在过往岁月里的兴衰浮沉,而赢得全面回顾与战略反思的价值。

  亮剑南天

  歼六血火长空征战了25年,其中多半时间是在南部中国——从东南到西南的天空上。最耀眼的时刻集中在1964~1969年的5年间。

  歼六是中国航空工业于1958 年 3 月以米格-19 P全天候截击机为对象开始仿制的(后又决定仿制米格-19S 歼击型飞机)。1964 年 6 月 28 日首批飞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被正式命名为歼六(基本型)。

  从1964年装备空、海军(航空兵),并当年参战,到1989年结束最后一次战斗飞行,歼六血火长空征战了25年。其中多半时间是在南部中国——从东南到西南的天空上。最耀眼的时刻集中在1964~1969年的5年间。越南战争的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最后努力,给了歼六迭创辉煌的“机遇”。

  在歼六全部的征战史上,最荣耀的一页是它的开头:列装不到半年,就参加了战斗并首战告捷。

  国民党空军于上世纪60 年代初启用曾有“西方战略眼睛”之称的RF-101 超音速侦察机。该机时速可达 1,900 千米,每当其与歼五飞机相遇,就打开加力逃之夭夭,使当年朝鲜战争叱咤风云的“银燕子”颇感力不从心。

  从1962年到1964年底,RF-101进入大陆沿海一线侦察139次,无一次被大陆空军战斗机击落。但是,歼六的到来立即终结了RF-101的好运。

  1964年12月18日,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谢翔鹤驾驶RF-101进入浙江上空侦察,海航4师10团副团长王鸿喜驾驶国产新型歼六超音速歼击机迎战,将其击落于浙江温岭以东海面,谢翔鹤跳伞被俘。

  3个月之后,又一项关于歼六的纪录,写在空军的战史上。

  为了对付RF-101,从1962年起,空军在沿海修建了几个机场。大约在海军航空兵创造击落RF-101的纪录的同时,空军在福州、漳州、兴宁和连城组织专门打击RF-101的作战分队,构成汕头至福州的拦截面。这是一张面向台湾张开的天罗地网。

  航空兵第18师认真研究了国民党空军飞机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数十次图上作业和实兵演习,并将刚刚列装的新型战机歼六秘密部署在战位极佳的兴宁机场。

  1965 年 3 月 18 日9时44分,对大陆空军备战情况完全不知的国民党空军从台湾桃源机场起飞了2架RF-101,执行对大陆的例行侦察任务。18师值班指挥员、副师长沈科立即指挥副大队长高长吉驾驶歼六起飞待战。

  10点23分,大陆雷达在汕头东南165千米处发现目标。沈科即令高长吉从待战区域出航,高度1.1万米。10点34分,当RF-101从靖海以时速1000千米、高度8500米入陆时,发现被拦截,当即放弃侦察,增速回窜。高长吉打开加力,抓住后面一架RF-101。在距离600米时三炮齐发,强大的炮火将 RF-101打得凌空爆炸。国民党空军中校辅导长张育保跳伞坠海。

  此战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一贯主张的“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正是这一“作用”,将飞行员个人技术、战术水平和早期歼六的作战性能发挥到极致。在击落RF-101的整个过程中,从接敌开始到击落敌机,都是在超音速的条件下进行的,高长吉在3分40秒的过程中连续做了16个高难度的动作,从11000米高空追赶到2000米,从600米距离打到480米,一次射击即解决战斗。世界空战史上超音速条件下击落敌机的纪录就此诞生。

  U-2克星

  中国空军展现出自朝鲜战争以来养成的剽悍性格,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给美国空军和海军舰载航空兵以凌厉的打击

  从1964年8月中旬开始 , 美军出动 U-2 无人驾驶飞 机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范围侦察 , 出动战术战斗机在北部湾附近地 区上空频繁活动 ,侵入中国领空事件屡有发生。1965年3月2日以 后,美军开始对越南北方连续轰炸,并使用 B-52 战略轰炸机实 施夜间空袭。4月8日、9日美国军用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上空,并向中国海军航空兵担任警戒巡逻的歼击机发射了导弹。这个军事冲突事件被毛泽东视为美国肆无忌惮的挑衅。中央军委于是决定对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国军用飞机实行“坚决打击”的方针。4月12日,中国空军司令部制定了对付美机挑衅的作战计划:既准备在边境地区与美机打空战、反轰炸, 还要准备在纵深地区打更大的、持久的空战和反轰炸。

  这个“纵深”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是美国对中国的南部地区进行轰炸;二是在此情况下,中国空军打出国境,对美国在越南境内的军事活动进行反制。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比朝鲜战争从容得多的物质条件和军事基础。十几年前的空战经验和最新式战斗机的装备,甚至让中国空军充满信心。

  但是,有过朝鲜战争经历的美国人严格控制战争规模,不给中国大规模介入越南战争或直接与美国开战的借口。从1964年至1969年,虽然不断有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但主要是单架和小批次的无人驾驶侦察机及战术战斗机,几乎没有任何军事级别的作战行动。即便如此,中国空军依然展现出自朝鲜战争以来养成的剽悍性格,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给美国空军和海军舰载航空兵以凌厉的打击。

  1964年11月15日11时53分,雷达报告于海南岛陵水以东170公里发现无人驾驶侦察机1架,航向西北,高度1.76万米,时速780公里。

  5分钟后,空1师驻遂溪机场作战分队中队长徐开通,奉命驾驶歼六飞机起飞拦截。

  12时20分,歼六爬高到 1.62 万米,2分钟后冲高至1.75万米, 距目标 1500 米。这时的歼六与美国无人机基本处于同一高度的水平线上,理想的射击条件已经形成。徐开通放下减速板,从目标后下方5度角进入攻击位置。距离 400 米时,徐开通三炮齐发,接着又是三炮齐发。距离230米时 ,又是一个三炮齐发,无人机一阵乱抖,一头栽下。

  此战创造了战斗机在平流层击落敌机的世界纪录,也为尔后中国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一连串的战斗胜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仅仅过了3个月,空18师54大队1中队中队长董小海就驾驶歼六飞机,在广西崇左县上空击落了第三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空军系统地总结和推广了各次战斗的经验 , 歼六捷报频传。1965年4月18日航空兵第 1 师中队长张怀 连 , 12月24日航空兵第 9 师飞行员朱以隆 , 连续以歼六飞机在 1.81万~1.82 万米的高度上各击落入侵的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 1 架。

  从1964年8月至1969年底 , 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共入侵中国领空 97 架次,被中国空军航空兵击落 14 架 。

  在空军歼击航空兵“渐入佳境”不久,海军航空兵也摸到了打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相同“门道”。1965年2月20日,航4师参谋长辛英元奉命带领10团大队长张炳贤、副大队长舒积成、中队长王相一等空地勤人员,配备歼六型机2架,组成机动作战小分队,首批开进海南岛海口机场,专门对付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在空军经验的基础上,海军航空兵“走”得更远更高。小分队第一次突破实用升限的极限跃升就达到了18200米,后来更达到18600米的高度,挖潜“深度”远远超过空军。

  1965年3月24日,海航迎来它的第一个歼灭美国无人机的胜利日。13时许,美军一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入海南岛万宁上空。王相一受命单机起飞截击。13点50分,王相一驾驶歼六在高度16000米、距美机3800米时跃升逼近到射击距离,连续3次开炮。美机左翼起火,坠入海中。

  5天后,一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再次犯境,10团副大队长舒积成奉命驾歼六单机截击。在距离39千米处,舒积成发现了美机,为了确保命中,他一直迫近到距敌110米,此时敌机的投影已超出了瞄准具光环,黑影几乎罩住他的座舱盖。舒积成狠狠按动炮钮,敌机左右两翼同时中弹,差点撞在舒积成的飞机上。

  美国无人机坠落在三亚以北地区。

  1966年至1967年, 美军扩大对越南北方的轰炸 ,入侵中国的美国战术战斗飞机增多。歼六的战果也随之目不暇接。

  1966年4月12日 , 空军第26师李来喜驾驶歼六飞机在雷州半岛上空, 击落美A3-B攻击机一架。这一年李来喜只有24岁,是所有击落美机的空军歼六飞行员中年龄最小、入伍时间最短、飞行时间最少的一个。此战是李来喜第一次战斗起飞。这个战例表明,随着歼六的大量普及,这种国产新型战斗机已为大多数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所掌握,而歼六也从此时开始奠定其在中国空军中的主力地位。

  归隐山林

  新中国曾经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自卫反击作战。由于种种原因,枕戈待旦的歼六始终没有参与或进行一场战役级的空中作战行动。

  1968年10月31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声明,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越美在巴黎进行和平谈判。中国空军在西南边境和海南岛上空与美机的空中斗争也随之告一段落。1969年1月,尼克松以“结束战争,赢得和平”为竞选口号当选总统,美国开始调整亚洲战略,退出越南战争,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同年,美国停止援助台湾。1969年10月26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广西击落最后一架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12月1日,地空导弹部队又在浙江泗礁岛击落国民党空军的最后一架U-2侦察机。至此,中国空军(海航)20年国土防空作战宣告结束。

  在歼六作为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主力战机的近30年中,新中国曾经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自卫反击作战。由于种种原因,枕戈待旦的歼六始终没有参与或进行一场战役级的空中作战行动,不能不说是作为“主力”的“终身”遗憾。

  1982年,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进行了一次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演习。歼六最后一次作为主力之一,出现在中国空军的阵列中。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开始陆续装备歼-7E 、 歼 -8 、歼 -8I等国产战机。这些飞机的性能有较大提高 , 与其配套的机载设备和武器 , 包括空空导弹、机载雷达、火挂系统、通信导航设备、飞行控制系统等,均有较大改进。相比之下,歼六已“廉颇老矣”。

  在后来的边境作战中,空军某部的歼六双机曾经捕捉到一次短暂的战机,把敌空军一架米格21困在中心。可惜由于某型空空导弹的质量问题,未击落敌机。

  歼六饮恨天疆。

  这是一个标志和象征:老英雄的辉煌之路走到了尽头。

  1989年,中国在北京小汤山建立航空博物馆。大批歼六飞来这里。曾经轰轰烈烈的空中老将,在寂静的山林间,合上了它最后一页叱咤风云的历史。

  低垂之翅

  在歼六这块里程碑前,中国空军再没有走出多远。歼六的大量装备和长期居于主力位置,就是中国空军发展建设停滞和失误的见证。

  歼六已经“盖棺”,但尚未“论定”。对它的功过评述,不是笔者能够担负的使命,充其量只能代表个人观点,浅议一二。

  英国战略家富勒说:“除非历史能教给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否则军事史只是一部人类的血腥浪漫史。”那么,一部富有骑士色彩的歼六征战史,在中国空军踏上新世纪征程的时候,将“教给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呢?

  到2005年,中国空军已成立56年,其中与歼六有关的时间占了80%。歼六的诞生是中国空军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其意义远比后来击落几十架敌机重要得多。应该说,依靠苏联的直接军事支持,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时的装备性能与美军基本持平。但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美、苏都研制出了超音速战斗机。美国的F-100 在 1954 年 9 月交付使用,苏联的米格-19 在第二年初开始装备部队。1954 年至 1955 年间,英、法和瑞典等国也相继试飞了自己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并在 1960 年至 1961 年间先后投入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已突出表明空军和制空权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全面对峙,国际形势非常动荡、国民党反攻大陆喧嚣不已的年代里,必须在空军主战兵器性能上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否则就可能在政治性的军事较量中付出重大代价。

  歼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在西方全面技术封锁和禁运下,在整个国家实力和航空工业基础全面落后于世界的形势下,新中国利用苏联的技术援助,采取“克隆”仿制的捷径,迅速赶上世界空军的发展步伐,是非常英明的战略决策。歼六的问世,使中国主战飞机的性能与美、苏等国的差距缩短为8年左右,而与其他欧洲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但在歼六这块里程碑前,中国空军再没有走出多远。歼六的大量装备和长期居于主力位置,就是中国空军发展建设停滞和失误的见证。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空军一直在整体上停留在战术层次——确切地说应该是“防空”军的形态。这是我们应当铭记的。

  正是中国空军顶层设计和发展实践的失误,无意中“天降大任于斯人”,将歼六锻造成一代功勋名机,算是巨大不幸中一个小小的“庆幸”。

  歼六的战绩与国土防空胜利直接联系在一起,而国土防空胜利的最大历史意义是:它向世界宣告,在中国军队有了在陆地和海洋上大规模驱逐敌人的力量之后,现在也可以独立捍卫自己的领空。一百多年来中国顾此失彼,陆海空疆屡遭入侵的历史就此完结。

  但是,放在世界空战史的大参照系下,从军事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空军的成就还是比较有限的。无论是宏观地就1949年~1969年的20年国土防空期看,还是就歼六参战的1964年~1969等国土防空的空战颠峰期看,中国空军都不过是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战斗,而没有直接参与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就军事影响和战术价值而言,中国的歼六无法像此前曾经培育了众多王牌的苏制米格15,和后来海湾战争中的美制F15、F16以及英国旋风、法国幻影2000一样,昂首走入世界空战史。

  如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看待歼六取得的那些已超出军事意义的胜利,我们会看到朝鲜空战和国土防空中对于中国空军的共同的“侥幸”成分:那就是美国从来没有与中国爆发公开和直接的战争,因此,美军也就没有对中国采取像它在二战中对待德国和日本那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特别是战略轰炸。由于这一“政治掩护”,使中国空军有了得以和美国空军进行空中格斗型对抗的前提。朝鲜战争中,美国空军始终没有对中国境内的机场进行摧毁性突击,而中国空军的所有飞机都是从靠近朝鲜的中国机场起飞的;越南战争中,美国的这一限制更加严格。英国空军战史专家钱特说:“华盛顿对作战行动实施非常具体的控制,几乎无法使盟军取得任何胜利,特别是严重地影响了盟国空中力量的发挥。”中国空军这一时期在个别、零星的空战中取得的战绩,固然有着飞机性能优异、飞行员素质优良、部队战斗力过硬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整个空战态势的不对称:中国方面是集全国空军之力,以多兵种、大机群严阵以待;而美军方面则完全没有有组织的空中作战行动:或是并非作战性质的侦察,或是因为迷途误入的短时入侵。面对中国空军有计划、有组织并有着强大地面引导、保障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美军或蒋军飞机分散、孤立,没有组织和支援的空中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不能把这些“局部”的格斗胜利,等同于中国空军对美国空军“整体”的胜利。

  毫无疑问,歼六和中国空军国土防空作战中的巨大历史功勋是应当铭记的,它铸就了一个民族英雄主义的新传奇。但歼六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事实上充当新中国头顶上的“钢盔”,则是中国空军甚至是中国军队巨大的历史悲剧。

  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不仅造成中国政治和经济上新一轮的闭关锁国,也使军事上自朝鲜战争后刚刚开始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中断。中国空军在把美、蒋空中骚扰阻断的同时,也把世界空军先进的作战思想、作战手段和技术发展,“防”在了中国的空域之外。

  早在1921年,杜黑就指出:“一个国家只拥有准备用于空战的空军不仅危害国防,并且被剥夺了对敌方目标发动进攻的一切可能性,将陷入严重的空中劣势。”但60年后,中国空军也没有谁在意他的这句忠告。

  1974年西沙之战中,面对一个傀儡政权的一艘并不强大的驱逐舰,中国海军进行了一次并不值得夸耀的“以劣胜优”的传统式的海战。战前,空军独立第5团曾经派出歼侦六对南越军队盘踞的西沙群岛进行了航空侦察。但不知为何,战争真正开始时,却不见了空军的踪影。是战争规模太小,杀鸡无需牛刀?但这场战争是毛泽东亲自决策的,并不是一场战术性的行动;是经验问题?空军是有着一江山三军联合作战的光荣往事的。如果说这是属于海军的任务,那么曾经有着辉煌空战记录的海军航空兵,为何不担当攻击主力以及为何不为己方水面战舰提供空中支援?海航当时有轰五、轰六、强五和水轰五等进攻性装备,就是用低空性能极好的歼六航炮,也完全可以以空打舰,以优胜劣,为什么非要来个匪夷所思的“以劣胜优”?一个堂堂大国,何以津津乐道对一个蕞尔小邦的“以劣胜优”?这一直以来是我的一个“学术”疑问。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没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影响了海军航空兵对自己空对海基本使命的潜在认识?错过这一次机会,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史上,在其最本质的地方——空对舰(地)攻击的记录里,只能继续尴尬地保持“清白”了。发生在政治狂热年代的这次小小的海战,不能不让人忧虑:曾经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无数奇迹的中国军队的作战艺术,是不是在新一轮“军事闭关锁国”中退化了。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也许能从这一场小小的近海自卫反击战中看到: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近海制空权的争夺或可倚赖,但对在保持制空权的情况下掌控制海权的能力,却不免令人担忧。

  在拥有强大空中力量的情况下,中国海军打了一场原始的平面海战;同样是在拥有强大空中力量的情况下,5年后中国陆军又进行了一次原始的平面陆战——相当于拿破仑时代的运动战和阵地战。和西沙之战不一样,1979年的边境战争规模仅次于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大规模的战争。但无论小战大战,思路如出一辙。把这两场战争结合起来观察,20世纪70年代中国军队战争观念的陈旧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20世纪80年代末,歼六已近“烈士暮年”。就是从1979年的那场大规模边境战争中,世界发现,中国空军是全球大国中唯一的战术性防御型空军。它几乎没有前进。不仅装备,从观念到体制,从理论到训练,一切都在起点的不远处停滞着。

  当世界空军已在依据飞机特点编组预警机、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运输机、攻击机、歼击轰炸机、侦察机等空中进攻集群时,中国空军还被分成功能相同的方块,挂在陆军大军区的编制下。当中国空军发现它错过一次世界空军质变的机会时,世界空军的第二次质变正在来到。当今天所有人都从一系列现代战争中认识到,空中战争是系统对系统的对抗时,中国空军发现,由于长时间过多地关注同一类机型甚至同一种作战平台,中国空军的装备和作战体系几乎是支离破碎的,在衡量现代空军作战能力的34项指标中,中国空军有相当多的部分是空白。

  当然,中国空军的“弯路”,外部因素的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从1949年到1969年,中国一直处在“国土防空”中。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没有过的。就像游牧民族的四处入侵导致历代中国王朝修筑万里长城一样,不断的空中入侵,使新中国也本能地生发出构筑空中长城的想法。整个60年代~70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战略环境最恶劣的时代。中国做出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判断。国家四面受敌,军队枕戈待旦,加之总体防御战略和对现代军事特点认识肤浅等因素共同作用,致使空军防御原则走向绝对化。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应该予以批判的。同样是四面受敌,同样是枕戈待旦,同样是坚守防御战略,1967年的以色列以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6天之中就把一场巨大的战争威胁粉碎在地面。行文至此,我无法不想起以色列空军。

  以军镜鉴

  和中国不一样,以色列空军从来没有一种战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担当所谓的“主力”,而是每时每刻都以世界最先进的战机、最先进的作战理论武装自己,永远处在世界军事的前沿。

  几乎和中国空军情况一模一样的以色列空军的发展,是对照、认识和反思中国空军的最好的“镜子”: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从它1948年诞生之日起就面对外部军事力量的扼杀,从此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这和新中国何其相似。但是,以色列没有长时间的地面战争奋斗史,因此也就没有历史传统的包袱。相反,由于有着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械化战争的经验,从一开始,以色列的建军思想就是“现代化”的。即使是建国初期的七拼八凑,立体军队的构架仍是一目了然。

  以色列历任空军司令都是由有战略远见、态度坚决的优秀军人担任。魏兹曼是以色列国第一任总统,也是以色列空军的奠基人之一,他多次强调:“把最好的送给空军!”特别是第三任司令陶科夫斯基,直接以他的行动和观点推动了一支新型以色列空军的诞生。他的主张是:未来战争中首要的目标是消灭对方空军,然后才是侦察和支援地面部队;资源有限的国家,必须具有质量上的优势,尤其是飞行员。

  从未进过正规军事学堂的以军将领,奉行十分有效的“蛇鸟理论”。他们从动物世界而不是从军事教科书里发现,一条眼镜王蛇连虎豹也要畏它三分,但唯有雄鹰不怕,而且敢于攻击并善于擒拿它。这是陆上动物和空中动物的优缺点。由此,以军在实战中创立了自己的惯用战术:以奇袭或空战的手段先将敌人的空军消灭,即以己之飞翔之鹰击敌巢中之鹰,夺取制空权;然后派出装甲部队——即自己的眼镜王蛇,在敌阵中纵横奔突,与此同时,自己的得胜之鹰——空军,再转而进行火力掩护和支援,迅速消灭敌人。这实际上就是普通的空地协同理论,只不过以色列把它运用得出神入化而已。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天战争”,以色列突然发起闪电大空袭,顷刻之间将埃及空军作战飞机的80%、约旦空军的50%和叙利亚空军的30%击毁于地面,战争第一天就彻底掌握制空权。然后,空军主力立即转为支援地面部队进攻,压制敌方炮火、攻击敌方装甲部队,摧毁敌方防御工事,使现代空中力量强大的突击能力和机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6天之内,以军连占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等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次被世界称为“沙漠中的珍珠港事件”的空中突袭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成功、战果最大的一次。以色列空军把夺取制空权和用于支援地面军队作战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使空中力量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被军事专家称为正确使用空军的典范。英国中东问题著名评论家理查德·艾伦说:这种惊人、迅速而彻底的胜利,在严格的意义上已是一种闪电战了。历史上第一次发明这一名词的德国人并没有成功,而以色列人做到了。

  由于失却空军掩护和支援,阿拉伯联军阵亡2万军人,伤3.5万余人,被俘6500人,损失坦克820辆,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560架飞机的被毁。以色列只死了800人,损失了200辆坦克和46架飞机。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场战争爆发的年份:1967年。

  这一年,也是中国空军的歼六频频在自己领空上击落美军无人侦察机和迷航战机的年头。

  这一年能打出这样战术水平的军队,只有以色列,连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越战的美国军队都无法比肩。不客气地说,直到12年后的1979年,中国军队仍然打不出这样的水平。

  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一架从美国偷运出来的轰炸机在回国途中顺路轰炸了完全没有戒备的开罗,一枚炸弹迫使埃及从前线调回大量兵力;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飞行员以轰炸机单发飞行,节约燃料轰炸航程以外的目标;第四次战争,战斗轰炸机大角度俯冲地空导弹阵地。

  以色列飞行员几乎都有一个习惯,在完成空中任务返航的途中,顺便用翅膀切断敌人的电话线。

  战术上创新,战略上也如此。1981年6月7日下午,14架F-15和F-16以比飞行表演更近的距离,叠架成一架“民航客机”跨越沙特阿拉伯和约旦,奇袭伊拉克核反应堆。创下世界空军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这也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又一个年头:1981年。

  这个时候中国空军刚刚参加完一场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空中威慑,正在回味几乎一无所获的“心得体会”。只有歼侦六,在边境地区除了例行的空中巡逻以外,偶尔地进行一些空中侦察。

  以色列空军认为,灵活性是空中力量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空军不仅可以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作用突出,在低强度、小规模的冲突中,使用空军也是最迅速、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它既可以达成作战目的,又不会扩大冲突范围,可以较好地控制事态,以配合国家政治或外交解决。

  和中国不一样,以色列空军从来没有一种战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担当所谓的“主力”,而是每时每刻都以世界最先进的战机、最先进的作战理论武装自己,永远处在世界军事的前沿,从而使整个以色列空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以色列军队的“主力”。如果说空军是以色列的配剑,那么以色列就是一个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剑术师。配剑锋利、剑术高超,是以色列空军和国家最形象的比喻。这二者的结合,使人们不得不把一个只有着几百万人口,十几万军队,几万平方公里面积,几百架飞机的一个国家当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来看待。

  以色列空军是世界空中力量天然的形象和注脚。从某种意义上说,看懂了以色列空军,就看懂了空军和国家的关系,就看懂了未来空中力量时代的全部含义。

  2005年,作为标准制式战斗机,歼六全部退出中国空军编制序列。与此同时,21世纪中国新型空军的蓝图,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歼六以前的时代,是新中国空军的建立和成长的时代;后歼六时代,则是中国新空军的重塑时代。歼六退役,中国空军退掉的不仅仅是一种老旧的装备,同时也“退”掉了陈旧的空中战争观念、保守的军事思维。

  以此为序幕,21世纪中国军事史将会有全新的开篇。

  不久前,歼六无人攻击机研制成功,全新意义上的歼六又以新的身姿,加入到中国空军的新征程。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中国新空军在新的世纪鹰击龙翔!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