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区域经济圆桌论坛(第二十九期)粤港经济学家联席会议联合主办
大学科技园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源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详见本报6月23日、24日C叠03版报道)。大学科技城应该怎样建才能打造成广东创新的新平台?本报就此邀请各路人士发表看法,是为南都区域经济圆桌论坛第29期———
清华大学科技园创始人、原主任罗建北
大学科技园应该充满活跃的氛围
发展大学科技园,我们首先要明确她的功能。大学科技园应定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归纳起来是这样一个特点。这个创新首先是聚集了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使得这个园区充满了活跃的氛围,但是这种活跃一定是要有相关的物质条件和一些资源的。大学科技园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技术转移的载体作用,把科技变成第一生产力。聚集这些资源,为这些创业者服务,使得这边创业的要素得到充分地聚集和聚合,在这中间发挥了作用,能够让他们开花、结果。
广东有很多高校,具备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明确结合广东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来建设大学科技园。比如说,清华科技园在广州番禺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主要针对在番禺辖地的企业,重点在工业设计方面进行一些技术成果孵化。从技术转化到商品化,因为这个过程投入的风险是最大的,这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敢于去担当。也就是说,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建设公共平台、建设中试基地等。
如何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关键看她能不能培育出行业的领军企业,能不能培育出跨国的企业,最终是要变成市场上能够有贡献,或者创造价值的这样的企业。(南都记者 龙金光)
广东省社科院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
办好大学科技城关键在政府
要把这件事办成办好,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在于政府。广东的优势其实是非常突出的,外向型经济发达,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而且广东人善于变通,做事实干。而政府呢,以前闯劲十足,现在却似乎有些僵化。对于广东大学科技城的具体发展,希望政府能真正持鼓励、支持、扶持的态度,而非怕出事的态度。领导的思维应该开放,其次机制上应该大胆一些,政策也要宽松,做到以前的“红灯绕着走,黄灯抢着走,绿灯大步走”。而且要有切实的操作方案和约束机制,为大学科技城提供实实在在的大力支持。此外,广东大学科技城仅仅靠大学是不够的,应充分利用广东的外向型经济优势,也就是利用好国际资金、国际人才、国际市场以及信息。(南都记者辛灵)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兼中大控股公司董事长魏明海
大学科技城要与社会对接
汪洋书记的批示很重要,将对自主创新领域的转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大很期待大学科技园能够取得社会资源整合上的突破。中山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创业,不仅仅在本部,现在有第二期大学城“硕士家园”在建设,在深圳分校区,产业园基地也在建设,珠海分校区也有项目,为什么我们要在不同校区建立创业园?就是想把影响力做大,把辐射面做宽。同时,有很好的政策,比如可以提供给学生20万到30万的创业启动资金。有两种途径申请,一种是竞赛,像中大科技园“赢在中大”就提供给学生这样竞争创业的机会;一种是重点项目教师推荐评估机制。比如南校园14区的创业基地,对大学生创业者只收取一点的房租,通过这种方式优惠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科技园的意义也是在集中各种资源支持学生创业。大学科技园首先是与社会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其次,产业同校区建立创业园,就是想把影响力做大,把辐射面做宽。全面的科技园建设过去有框架,可能力度不够。最近教育局联合科技部有新举措,为在大学建创业科技园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中山大学在场地,资金,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方面,有发展空间,我们的布局已经比较好。(南都记者龙金光)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朱名宏
大学科技城的三条建议
建广东大学科技城绝对是个好事,怎么建?我有三个建议。一是,要搭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大学每年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研究优势突出,但很多成果没利用起来,很可惜。这个平台怎么搭,要花心思,而且要机制保证。二是,应该做好规划,设置一定的入园门槛,防止它沦为杂乱平庸的产业园区。三是,除了各大学以外,不妨让外面的科研机构等也加盟,并对个体包括个人、小组开放,允许他们成立工作室。(南都记者辛灵)
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登录本版博客或南都电子版回应。
博客地址:http://g3.nddaily.com/41559邮箱地址:13902225445@139.com